俗話說「不出十五不出年」,只有鬧騰到元宵節才算是過完了春節。儘管如今的年味兒在逐漸變淡,但是正月十五這個傳統的節日,重要性和熱鬧度一點不比除夕差。甚至還會更熱鬧。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裡,不少的小夥伴會出門賞月、燃放煙花、喜猜燈謎、共吃元宵,但是小夥伴們知道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嗎?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大權在握,並和上將軍呂祿共謀奪取劉氏江山。此事最終由齊王劉囊徹底平定,平亂之後,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鬧元宵」。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於是一位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於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喜慶。
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傳統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沒想到元宵節的由來這麼豐富多彩,所以到了這一天,民間習俗也少不了。那麼都有哪些習俗呢?
猜燈謎: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增添節日氣氛。「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到處花團錦簇,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官方相親大會:這個胖編不用多提醒,小夥伴們不管是看電視,還是看小說,一定都會有這麼一個橋段,那就是如何給男女主角們創造相聚在一起的機會呢?沒有的話,就聚在一起猜燈謎吧,然後才子遇佳人,成就一段佳話。元宵節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流傳到今天不知道單身的你,在元宵節會有什麼想法,不過即便沒有擺脫單身,和家人一起團團圓圓過個節也是很不錯的。
舞獅子:「舞獅子」又稱「獅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還有一人當引獅人。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臺,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劃旱船:和踩高蹺搭配的,一定有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
而元宵節這天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元宵了!在南方,就是吃湯圓了。儘管兩者相似又不同,但是意義都是一樣的。都代表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尤其像胖編這麼愛吃甜食,一定要多吃好幾個。
很多小夥伴們問,元宵和湯圓倒是有什麼不同?其實,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做法不同,元宵是滾的,湯圓是包的。
湯圓與元宵外面包的雖然都是糯米粉,但包湯圓的是「乾粉」,餡、粉和好後放進機器裡就能成型,方便大批量生產,儲存期限也長。包元宵用的卻是「溼粉」。
將黑芝麻、花生、五仁、山楂等口味的餡料放進一個扁圓的滾輪裡,滾輪里舖著一層細白的糯米粉,隨著滾輪轉動,餡料上沾滿了糯米粉;
把餡料倒進笊籬裡,用笊籬在一大盆清水裡一撈,再將過水後的餡料倒進滾輪裡來迴轉動。眼看過水過了4 次,餡料也在滾輪裡滾了4 回;
看到裹上層層糯米粉的餡料成了又白又圓的大元宵後,元宵就做好了。
說著說著就餓了.辛虧胖編提前備上了湯圓,不說了,先去煮一包吃了。最後胖編還要提醒一下各位小夥伴們,趁著濟南這幾天空氣品質還不錯,別玩了完善賞月哦!
您點一個小編工資漲五毛!
五毛啊!親人,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