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將人的「本質」分為三個層次,看你處於哪一層?

2020-12-25 李青談史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談論人的本質時,為人區分了三個不同層次。

第一個層次:我在他人那裡是什麼評價?

處於這個階層的人一般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裡。

我過的怎麼樣?我成功不成功?他都會向外界證明。

你看:我開多好的車,我住多好的房,我戴多少錢的名表,我背多昂貴的包……他們一有機會就會向外展示他們的「成功」、他們的「擁有」。

等來了一片「哇哇哇」的嘖嘖讚嘆便會心滿意足,之後再去追尋更多的物質財富來無限的包裝自己。

這類人大部分是暴發戶、拜金主義者。他們對於「我是誰?」這個哲學問題根本沒有概念。

第二個層次是:我擁有什麼?

這個層次的人會包裝自己。

他們或通過減肥、健身、美容、化妝來塑造形體美、容貌美。

或通過如何培養高情商、如何提升人際關係交往能力、如何獲得領導力等這類的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完善自己的硬體配置。

這類人處於追尋「」的階段。他們也懂得花錢買裝備、讓自己看起來很高級。

市場上那類成功學、高情商、實用心理學就是為這類人準備的。

他們雖然掌握了一些進階為大眾眼裡成功人士的技術,但也只是處於向外在探尋的階段。他們的人生處於「士」的階層。是社會的精英階層。

他們雖然對「我是誰?」進行過思考,但僅限於表面的包裝。內裡還是一片空虛。

第三個階層是:「我是誰?」

達到這個層面的人會向內探索,探索自我,建構自我認知系統。

他們會從「軟體」上不定期的更新系統,為「自我」的這臺電腦提速升級。

縱觀人類歷史,能給出「我是誰?」這個問題答案的人鳳毛麟角。

為什麼?這個問題是人類哲學史上的終極問題,沒有統一答案。

老子給出了「」,釋迦摩尼佛給出「無我」。

我們普通人連自己的心都找不到,更不用說回答「我是誰?」

古來聖賢皆走在尋找自我的道路上。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避世尋求自我;

莊子隱居南華山追尋自我;

陶淵明隱居深山自得其樂;

王維半官半隱參佛悟道追尋自我;

王陽明「從做中學」創立心學追尋自我。

那麼我究竟是誰?

我該往何處去?

如何找到真我?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找到答案,能做的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心。

多讀經典哲學,慢慢的向著這些偉大的哲學家靠近一點,多思考一點哲學問題,不斷升級我們的軟體系統。

一個人的底層邏輯系統建構好了,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就會發生根本改變,你思維的維度會告訴你做事情的方法。

就像我們從父輩那裡得來的經驗未必就是對的,你有了自己的評價體系後,就不用那些教條、那些經驗來禁錮自己。

為什麼有的人會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就是他的底層邏輯系統沒有建構好,他沒有評判標準,沒有原則底線,所以他把握不了自己的人生。

為什麼老子、孔子、蘇格拉底、釋迦摩尼被研究了這麼多年還沒有過期,且被人們奉為精神領袖?

是因為他們的「人格」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他們為普羅大眾該怎麼活指明了方向,他們是人類精神層面的神靈,值得後世永久膜拜。

這才是永恆的,可以被保留的東西。

「人格力量超越時空。即使有一天,人不在了,人格還在,魅力還在。」

——陳果

思考是人生快樂的源泉,精神世界越豐富越快樂

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煩惱。

在叔本華看來,人生煩惱的根源有兩個,一是痛苦,二是無聊。他說,「人生就像擺鐘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痛苦,當欲望得到滿足時就無聊。」

怎樣才能擺脫痛苦和無聊呢?叔本華給出的答案是,學會思考。他認為,思考是人類快樂的源泉。

叔本華認為,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熱愛思考,一類不愛思考。

不愛思考的人,喜歡「向外部世界尋求快樂」,比如吃喝玩樂、逛街購物等。當外部條件消失時,不愛思考的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

此外,不愛思考的人喜歡把目光聚焦在生活瑣事上,這導致他們的思想很膚淺,可惜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於是,他們的人生始終在渾渾噩噩中度過。

愛思考的人則不同,他們習慣於「向內心世界尋求快樂」。因為思考過程在頭腦中進行,不必依賴任何外物,當金錢、地位和名譽都消失時,這種快樂也不會消失,因此這種快樂是最純粹的快樂。

叔本華發現,熱愛思考的人有三個特點,第一,熱愛知識。一個人越是聰明,就越是熱愛知識,知識能拓展我們精神世界的疆域。第二,享受獨處。獨處能使人思考,而思考是快樂的源泉。第三,欲望較少。精神世界越豐富的人,對物質的依賴程度就越低。他們不會被物質所奴役,因而身心更自在。

總之,熱愛思考的人精神世界很豐富,他們很少痛苦和無聊。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財富。

很多內容,聽起來或許會很難受,因為直戳戳的說到你心裡去了,但卻又無力反駁,因為說的太準確了。

這樣接地氣,見解又深刻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在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來自於這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採看到他的書,說:「我仿佛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生的智慧,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必須要去了解的事情。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5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

相關焦點

  • 叔本華意志論,人的本質是欲望,欲望的本質是痛苦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西方人生哲學與意志論的創始人。叔本華出生在一個商人的家庭,父親是個銀行家,母親是個當時小有名氣的作家。在叔本華成年之際,叔本華的父親希望兒子跟他從商,繼承家族的事業,母親希望他像自己一樣,成為一名作家。
  • 高中文言文實詞的學習有三個層次,你到哪一層了?
    考試的時候文言文閱讀中的翻譯試題基本上還處於蒙猜的階段。可以說文言文學習是高中生語文學習的攔路虎。文言文的問題解決了,高中生的語文學習的幸福指數會提高很多。文言文閱讀的關鍵就是實詞詞義的掌握。這個就和英語學習的單詞有點兒類似。沒有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文言文閱讀就無從談起,因為你壓根就看不懂文言文,何來做題之說呢。
  • 財務自由的三個層次 你在哪一層?
    財務自由,本質上是自製鐵飯碗。沒有產業依附的紙幣並不能抵禦通脹的風險。即使我們大部分人已不再類似農業時代一樣,依附土地,但存款、股票、房產、基金、信託等等金融產品無不通過「鏈條」拴在實體產業身上。四、資產增長速度現在,我們可以洞悉財務自由背後的邏輯了,你想不勞動就能獲得收益,就要持有資產,資產則需要實體產業作為錨定,所持產業的興衰決定你的收益。再多想一下,你就會發現,有收益也不行啊,收益還得夠高,要不然怎麼跑得過通脹!
  • 「偽富養」的三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很多的家庭條件一般,卻非要把孩子養成「富二代」,甚至有很多人說現在我們處於「全民富二代」的階段。真富也便罷了,可是有幾個大富大貴之人?大多數人都是如我一般的普通家庭,拿著固定而有限的工資。可是,一些父母不甘心,或者虛榮心作祟,要在孩子面前營造一些假象,弄個「偽富養」,夫妻唱雙簧,累人又累心!
  • 《都挺好》把人分為6個層次,看看你在哪一層?
    整部劇圍繞著蘇家老母親離世,父親與三個子女之間的家庭矛盾,以及各個子女的職場動態進行展開。 雖說是一家人,但是這家人性格,為人處事的方式各有不同。 她是蘇家是非黑白最拎得清的人,也是看問題處理問題恰到好處的女子。她大氣卻不無底線,孝順但不愚孝,賢惠卻不無原則,性格溫和卻不懦弱,有主見卻不偏執。
  • 叔本華: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人生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左右搖擺
    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大多是活得通透的人。他們既有奧丁的智慧、也有佛陀的胸懷、更有普羅米修斯的遠見。他們善於從世俗瑣事中,窺見事物的真相;他們不驕不躁、拎得清楚;他們是擁有大智慧的人。生活中,我一直都想做一個活得通透的人,然因愚笨,無法如願。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
  • 叔本華回答的很刺耳,將生命看的很透,警醒了世人!
    叔本華回答的很刺耳,將生命看的很透,警醒世人在19世紀的西方哲學界,有這樣一個人:他30歲時,就寫出名著,可直到63歲時,才名震世界。他一輩子沒有上過班,也沒有結過婚,卻靠著巨額遺產,衣食無憂。他,就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
  •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叔本華最扎心的10經典語錄,句句揭露人性
    叔本華是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
  • 幸福的三重境界,你處於哪一層呢?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三重境界其實也代表著三種不一樣的幸福。湖南衛視的「變形記」欄目,將偏僻山村心思純淨的孩子帶到光怪陸離的大城市,讓他們見識了繁華,喚醒了欲望,回去卻發現現實無法支撐起偌大的理想,這難道不是一種毀壞他們幸福的殘忍行為嗎?你在看熱鬧,可是他們卻在你的熱鬧中體驗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哀,掛在天上的月亮,他們能採到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採菊可東籬,抬頭見南山,梅妻鶴友,不亦樂乎?
  • 國內按「三個層次」劃分大學,第三層可以搏一搏,第一層難如登天
    除了這兩個學校,還有這華東五個的學校也算是這一層的。第二層:「兩財一貿」第二層的是:「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與「對外貿易大學」,這三個大學被稱作兩財一貿。它們的含金量非常的高,而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相對於想學習金融相關的學生,這個學習可是千萬不可錯過。
  • 叔本華哲學:人活著那股勁兒可怕也可悲,明白了心裡就有希望了
    如果將叔本華的哲學思想照此分類的話,它是屬於唯心主義範疇。叔本華為什麼這麼強調人但是理性主義太強調人的理性了,把人塑造得不像一個人了,沒有了感情,一堆冠冕堂皇的道理充斥著,所以筆者認為理性主義的擁護者還是沒有真正重視到人的全面性。到了叔本華,他將人的真正本能拿到了第一位,強調人的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一個哲學術語,通俗理解就是「活著的那股執著勁兒」。這是筆者的認識。
  • 叔本華:一個人的思想越是貧瘠,越是熱衷社交
    首先,生活的幸福取決於三個方面叔本華在書中說,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本身,在於人在外面擁有什麼,在於人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叔本華這樣解釋這三個方面:人的自我,也就是最廣義的屬於人格的東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品德、精神智力及其發展潛力。人在外面擁有的東西,即財產和其他財物。人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就是人們對它的看法。別人的看法可以分為名聲、地位、名望。那麼一個人的幸福指數最重要的還是看他自己。一個人活在自我意識中,所以外在因素對自己來說不是很重要。
  • 這五種行為代表你的層次,看看你在哪一層?
    一個人在哪一個城市,其實通過他平時的一些行為,以及他所在的全程,就能夠很容易的判斷出來,一些層次很低的人,他們的行為就把他們的層次暴露無遺,當然在高層次的圈子裡面,人的行為是和低層次的人的行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也叫做層次之間的溝通交流語言,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5個層次的人,他們的最經典的一些行為和動作
  • 自叔本華唯意志論出發,看非理性主義在現代的興起
    他將人的靈魂分成三等級,即理性、意志和情感。意志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極為的局限。柏拉圖認為意志只是起著保衛與服務與理性的作用,這也是在理性主義哲學當中對於意志的最基本的觀點。在中世紀時期,意志作為當時哲學的中心概念,而也因為原罪論,使得人失去了自由意志,並且失去了選擇的權利。而中世紀的哲學家奧古斯丁則強調意志是其他所有的精神活動的基礎。
  • 從《觀音山》看演技的三個層次
    《觀音山》有兩大看點是迷人和醉人的,一個是四個演員的演技,一個是影片的取景。能夠將迷人的演技和醉人的景色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很強大的情緒氣場,是李玉導演功力的最佳體現。不過我想在這裡以借本片封后的範冰冰為例,著重聊一下演員的演技。從我個人的觀影感受出發,我把一個演員的演技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最基礎的,演什麼像什麼。在這個階層裡,其所飾演的角色是某一種特定身份。
  • 《人民的名義》把人分9層,你屬於哪一層?
    「沒想稻」,現在的孩子就好這口(戳開)認知層級,決定你的社會位置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看到了一個由認知梯差構成的社會結構。你思維認知有多高,你就會處於哪個層級。這個認知階梯,大概分九層。認知最底層:無明之人,總是被人盤剝而無力自保這些人在劇中,就是大風廠的員工。
  • 乾貨|咖啡館「熟客經營」的三個層次
    在東方,一杯好咖啡的前提的是,要有一個好的咖啡師;而在西方,一杯好咖啡的前提是,先有一臺好的咖啡機。西方人講究規則,東方人講究關係。所以,我們處在一個關係型社會裡,一切經營的核心,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由淺入深,分為三個層次。
  • 如何看待叔本華說的:愚蠢的人才會尋找快樂,聰明人都避免災禍
    「你平常看短視頻嗎?」「以前看,後來就不看了。」「為什麼不看了。」「因為看短視頻會讓我很喪,她們長的那麼好看,生活又那麼精彩,看多了就感覺只有我長得普通,只有我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以上是前兩天我和一個女生朋友的對話。
  • 叔本華的作品:《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該如何理解
    當然,對於那些灰心而準備放棄的人來說,這也是一種恥辱。「受歡迎」一詞的意思是,只有少數人能理解的專業術語並不多。 「理解」一詞意味著您至少閱讀過「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懷疑終究還是會令人困惑。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我們作為人類扮演什麼角色,我們都需要了解周圍的事物才能生存。
  • 太陽大氣分為3層,哪一層溫度最高?
    那麼太陽的大氣分為幾層呢?是內部更熱還是外部更熱呢?太陽的大氣層通常根據溫度來劃分界限,從內到外主要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光球層從內往外溫度逐漸降低,大約從5500攝氏度過渡到4000攝氏度,這一層其實很薄,只有區區的500公裡,然而它對我們很重要,是我們看到的太陽光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