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作品:《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該如何理解

2020-12-13 長城情感速遞

近日,網絡流傳著《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叔本華的作品,我很好奇便打開來看,記得是一位網友發給我的一篇論文。從單詞數量的角度來看,我感到慚愧,尤其是在閱讀全文之後。

在某些人的眼中,這是一篇不容易理解的論文,特別是那些僅僅因為心血來潮而走進哲學領域的「局外人」。幸運的是,如果您喜歡它或確定了它,仍然可以多次閱讀。當然,對於那些灰心而準備放棄的人來說,這也是一種恥辱。

「受歡迎」一詞的意思是,只有少數人能理解的專業術語並不多。 「理解」一詞意味著您至少閱讀過「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懷疑終究還是會令人困惑。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我們作為人類扮演什麼角色,我們都需要了解周圍的事物才能生存。因此,我們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是周圍的物體是什麼,即識別的對象是什麼,即進行意識活動。

任何認知活動都有一個認知者和一個被認知者。我們將認知中的認知「我們」稱為主體,將認知或認知稱為對象。在《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一文中,認知的對象就是對象。

引入對象而不是直接說出對象的原因,是因為識別對象之間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不是個人差異或實質差異;客體只是這些不同識別客體的通稱。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識別這些差異化的對象。方法是應用分解定律,將這些對象劃分為幾類,然後逐一進行分析。

這就是為什麼在序言之後的論文「關於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之所以要簡要描述統一定律和分解定律的原因,也是為了保證後續論文的連貫性。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在將對象劃分為四類之前,對我們而言更有助於理解。

在這裡,我們需要進一步解釋統一律和分解律,以便為人們普遍理解「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打下基礎。

統一律基於事物相似特徵的分類,分解律基於此類的獨特屬性。例如,由直線組成的平面閉合圖形,我們稱為多邊形,根據邊數,我們可以分為三邊,四邊,五邊...

多邊形的概念是統一定律的結果,而特定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是分解定律的結果。當然,「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三邊不等邊的三角形」是「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銳角三角形,等腰鈍角三角形」的分解,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分解。

簡而言之,統一法則強調共性,而分解法則強調共性中包含的多樣性。至於為什麼使用統一定律和分解定律,只是為了方便我們研究(第1類)對象,以實現對一般情況的特殊理解。

例如,我們已經全面研究了多邊形的屬性,然後所有其他分解類型的三角形都具有此屬性,並且必須存在不在三角形屬性中的多邊形,然後分解這些三角形,依此類推,以便對所有對象。

在這裡,我們只需要記住,分解定律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沒有更多,沒有更多,沒有區別,即完全分類。

叔本華根據分解定律的這一基本要求將物體分為四類。所有對象都屬於這四個類別之一,也就是說,這四個類別是對象的完整分類。並且每種類型的認知形式都是不同的。這些不同的認知形式的一般描述是充分依據的定律,四種不同的認知形式被稱為充分依據定律的四個根源。

叔本華介紹說,按照認知形式的順序,客體的四種類型是因果律,認知法,存在法和動機法。認知的順序應該是存在定律,因果定律,動機定律,知識定律。在這裡,我們將按順序了解。

客體是時間和空間的知識形式就是存在的規律。因為任何其他外觀都是基於時間和空間的,所以它是內部和外部感官的先天形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的事物都是基於時間和空間的,因此時間和空間是「世界」中的透徹表示。正如「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稱的那樣。

每個時刻都取決於前一時刻。此過程稱為繼承,因此時間是線性的,可以簡單地用數字表示。關於數字的所有計算均基於時間。因此,算術是準確的,並且在任何條件下都適用。

空間中的某個位置和另一個位置是相互確定的,例如,對於第二層的人,第一層位於「下面」,對於第二層的人,第二層位於「之上」,這種並置是空間的特徵。

周圍的一切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是將時間和空間變成個性化原則的簡單含義,也是充分法律存在的全部內容。

對主體時間和空間的理解是感知能力,其天生就是直覺,與經驗無關。任何人都有感知能力,即使對象的意識沒有意識到時間和空間。

對我們周圍可見對象的認知形式是因果定律,它與純表象之間的關係有關,這是通過對象對因果的影響而通過主體的知識能力進行的認知定律,即就是,事物從某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識別狀態的變化,這種變化取決於時間,而這種變化中呈現的事物取決於空間,因此所有可見的事物都基於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

根據分解定律,我們周圍的可見物質可以分為無機物,植物和動物。因果律在這些類別中的表現是因果,刺激和動機。儘管以這種方式進行劃分,但嚴格來說並不存在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但因果關係在每個類別中的應用主要是原因,刺激和動機的順序。例如,動物中的某些行為也是由刺激引起的。

如果因果定律是對表徵之間關係的一種純粹的認知形式,那麼動機定律就是對表徵與主體之間關係的一種認知形式。然而,動機定律是從我們內部看到的因果關係定律。

儘管個人的行為也取決於時間和空間並成為可見的外觀,這是因為它可以通過肉體感知直接成為意志行為,也就是說,動機定律介於意志主體(人體)和意志主體之間。對象(人類行為)的關係。在此過程中,身體的感覺是主體的內在感覺,即自我意識。

對象的最後一種類型是外觀的表示形式,即概念,也是對象中合理對待的對象。該概念是通過從直觀的外觀中刪除一些屬性而獲得的,它是知識的基礎,理性思考的規則是邏輯,內容是自然科學和哲學。

根據分解定律,理性認知的基礎可以分為四種,即邏輯真理,經驗真理,先驗真理和超邏輯真理。

儘管可以將任何對象歸類為上述對象之一,但是在進行認知活動時,它總是從一個對象過渡到另一個對象,因此,識別基礎不是單個事件,而是彼此交叉以幫助我們識別外觀的本質。

另一方面,各種形式的基礎定律是所有必然性的唯一標準和依據,因為必然性的含義必須基於推論,並且任何必然性都是相對,有條件地定義的,即僅在感覺必須要有推理。

相關焦點

  • 如何通俗理解叔本華的著作:《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
    「通俗」這個詞意味著沒有大量的只有少數人可以理解的專業術語,「理解」這個詞意味著你至少讀過一遍《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如若不然,疑惑終究還是會疑惑著。在這個世界,無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作為人,要生存就需要對周圍的事物有所了解,因此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我們周圍的事物即認識對象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要進行認識活動。
  • 孫一洲評《叔本華傳》︱充分厭世者的四重根
    這樣的懷疑當然是站不住腳的,這倒不是因為叔本華必須棺中驚坐起,而是放眼整個十九世紀,幾乎沒有人比他更推崇康德。儘管我們可以排除他的嫌疑人身份,但這一指控多少佐證了叔本華的特殊名望。在思想史上,崖岸自高的天才不乏其人,但論刻薄和厭女,很少有人能與叔本華相匹敵。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今天為大家分享比較有爭議的一位哲學家「叔本華」,你是否認可他的哲學觀點,歡迎討論。叔本華簡介亞瑟·叔本華,畢業於哥廷根大學,德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學者,唯意志論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有深遠影響,創作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作品。他曾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
  • 如何看待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看著像是雞湯,但豆瓣 9.2 評分?
    當你讀到《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正文第三頁說人的差別有三個方面時,叔本華是以人的性格不變和萬事萬物作為表象為前提,得到人的自身最重要的結論。這一過渡可能你覺得是牽強附會,那是因為你沒有讀到他對人的性格不變和世界是表象的論證,而在這本書裡,這些結論都是直接給出的前提,再以這個結論為前提,自然就得到人的自身是比其他兩點更重要的觀點。
  • 叔本華:兩個互相愛慕的異性,是否存在不含情愛成分的純粹友誼?
    叔本華是德國偉大哲學家、思想家、作家,現代悲觀主義、唯意志論哲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叔本華於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但澤,他的家庭背景十分顯赫十分富裕,叔本華這個偉大的哲學家一輩子也沒有結婚,他通常以一隻捲毛狗為伴,認為狗比人忠誠多了,那隻捲毛狗在叔本華定時散步的時候一直會跟在叔本華的後面,人們便把那隻狗稱之為「小叔本華」。
  • 尼採:叔本華為什麼被時代給遺棄了?
    生前,受著體弱多病的困擾,與華格納從朋友變為仇敵;對叔本華的哲學,從信仰變成懷疑;才女莎樂美屢次拒絕他;在巴塞爾大學當副教授時,只有兩個學生註冊要聽他的課,辭職後也僅靠微薄的年金四處漂泊度日;他的手稿,沒有一家出版社肯出版;那些未經裝訂的作品,大多爛在了地下室。
  • 叔本華:一個人的思想越是貧瘠,越是熱衷社交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研究和《雞湯》的作者都不配給叔本華鞋子。」這是很多讀者看到叔本華時的感受《人生的智慧》。那么叔本華是誰呢?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之後先後完成了《論充足理由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意志的自由》等書籍。作為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以其特殊的語言技巧和藝術打動了人們的心。《人生的智慧》是他在1850年晚年寫的一本書,這也使他成為世界著名的哲學家。
  • 很早就實現財務自由的叔本華,為何哲學觀依然有些陰暗?
    叔本華之所以高度評價自己的父親,一方面是出於內心的愧疚,叔本華由於父親留下來的遺產而獲得了各種自由,但他並沒有兌現他對父親許下的職業承諾。為了減輕內心的負罪感,叔本華轉而在他的作品中對他父親做出了並不現實的誇大讚頌。另一方面,叔本華拔高自己父親的形象,更是為了進一步反襯出自己母親的「卑劣」本性。
  • 叔本華: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人生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左右搖擺
    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1788年,出生於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採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
  • 阿圖爾·叔本華的「悲觀論」和「唯意志論」,有何開創意義?
    在悲觀論方面,幾乎所有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向善、向上、向尚的,都是勸人「天天向上」的,但是叔本華卻與眾不同、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成為這一新哲學體系的「開山祖師爺」。叔本華認為,人生無法擺脫悲劇命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就會痛苦;人的欲望得到滿足了,人就會無聊。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兩者之間。
  • 自叔本華唯意志論出發,看非理性主義在現代的興起
    這一動力其實叔本華認為就是意志,從這一動力上出發,人的本體就作為意志而顯現,在從這一原則出發,萬物的本體就是意志這樣人和萬物都是表象和意志的統一,表象是意志所外化出來的外在的雜多,而意志本身是沒有目的,並且是無盡的追求的極限作為人類本體的意志,是始發的,獨立於表象之外的,不存在於時空當中,也不存在於因果律和根據綠的約束之中。
  • 叔本華論人的優點和缺點
    叔本華論人的優點和缺點 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的開創者、代表人物叔本華說:「每一個人的完美優點是與某一個缺點相關聯的,這一缺點是因為有點太過所致。
  • 叔本華遺言:希望愛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
    每年的2月22日,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的百年誕辰日。叔本華是唯意志論的創始者及先驅,他曾公開反對理性哲學主義,締造非理性主義哲學,理論持續影響後世紀的哲學家和文學家,是世界哲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叔本華出生於富庶家庭,父親經商,母親是當時鼎鼎有名的女作家。童年,叔本華在衣食無憂的家庭成長,但家庭能夠給予他物質卻不能為他的精神帶來給養。長大後的叔本華,先後經歷父親精神失常,投湖自盡,母親背井離鄉,拋下他獨自遠走,等一系列事故。在人生的種種痛苦之下,他將自己的精神,更好的培育起來,創立了哲學理論的新篇章。
  • 佛教聖典的「經、律、論」三藏
    唐玄奘法師歷十七年西行取經,為中國開展了法相唯識,而在他之前的東晉法顯法師則為中國佛教奠定律學規範。佛教聖典分為經、律、論三藏,其中律藏的梵語是「毗奈耶」、原義「滅」,意指持戒可滅身、口、意三惡業,因「毗奈耶」的意義與漢字「律」相通。
  • 佛教文化:「三藏」所指的經、律、論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一般在每部佛學經典這段文字都有三藏這兩個字,其實這兩個字都是含有無盡的佛學妙義,本文就和大家分享「三藏」所指的經、律、論分別代表什麼意思。「經」即「經典」之意,是佛一生所說的言教的彙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於經部類。是佛陀直接明了的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誨,闡述諸法實相,包括修學方法。
  • 我們知道的,通常是叔本華說的第一類自由
    只有當動因的媒介是出於正常的狀態,合乎規則的發揮其功能,把在現實外在世界之中的動因不加歪曲的呈現給意欲以供選擇,意欲才可以根據自己的本質做出決定,因此也就是不受阻礙的根據自身的本質顯現出來。當然,我們可能會因為認知官能的失常或在特定情形裡外在趨勢使我們錯誤地理解了動因,而失去這種智力上的自由。比如開車時癲癇突發,或者醫生錯誤地使用了藥劑等等,動因被歪曲了,智力不能夠如常地反映當時情況使得意欲做出決定。所以在這些情況下,所犯的罪行並不能直接根據結果做出判斷。
  •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叔本華最扎心的10經典語錄,句句揭露人性
    叔本華是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
  • 徒步、泡溫泉…周末來經律論小鎮玩轉體育文化旅遊節
    >巡迴主題宣傳活動曲江站暨經律論文化旅遊小鎮(中山公園、曲江自然資源局)統一集合乘車前往經律論小鎮12:30-14:00 統一乘大巴車返回經律論小鎮參加者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選擇參加項目。3、參加者統一在中山公園門口、曲江自然資源局搭乘大巴前往經律論小鎮。
  • 中國傳統戲曲,戲曲論,賓白論與音律論
    大家好,我是周明霞,今天我給大家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戲曲,戲曲論,賓白論與音律論。何謂「賓白」?徐渭《南詞敘錄》說:「唱為主,白為賓,故日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這是一種看法。明代單宇《菊坡叢話》認為:「兩人對說日賓,一人自說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