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由?我們知道的,通常是叔本華說的第一類自由

2020-12-16 伊人說成長

自由這個問題什麼時候會冒出來打擾我們一番呢?可能是自己遇到不公平的時候,就借著自由的旗幟去伸冤。可對於自由本身是什麼,或許自己都一知半解。

而叔本華在《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中對自由有了細緻、精確的討論,這可助我們一臂之力,明白什麼是自由。

自由這一概念,只要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可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帶有否定特性的概念。一旦說起自由,我們所想到的就是:不存在任何妨礙作用的東西。相比之下,起妨礙作用的東西,作為顯現力量,卻必然是帶有肯定特性的。

根據起妨礙作用之物所可能有的性質和構成,自由的概念也就相應的細分為各自差別很大的三類:即身體、物質上的自由,智力上的自由和道德上的自由。

身體、物質上的自由意味著不存在任何種類的物質障礙,可以隨意而為。自由的這一身體、物質方面的含義,尤其作為動物的屬性,是自由這一概念原初的、直接的因此是最常用的含義。

正因為這樣,在這一意義上的自由概念,並沒有可以讓人產生疑問、會引起爭議的地方,這一概念的現實性總能得到經驗的證實。

生活裡我們所說的自由就屬於這一類,我們是自由的,意思就是我們只受這個民族法律的管制和約束,而這些法律又是我們自己制定出來的,這樣一來,我們遵循的即使我們自己的意願了。

如果我們不僅僅考慮身體、物質上的常見涵義的自由,那麼我們涉及到的就是自由概念哲學上的含義了,即智力上的自由和道德上的自由。

至於智力上的自由,亦即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在思想方面可以任隨己意或無法任隨己意」。

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需要原因的,區別於無機物、植物和動物,在人這一對象上,叔本華將原因稱之為動因。智力或認知官能是動因的媒介,也就是說動因通過智力對意欲發揮作用。

只有當動因的媒介是出於正常的狀態,合乎規則的發揮其功能,把在現實外在世界之中的動因不加歪曲的呈現給意欲以供選擇,意欲才可以根據自己的本質做出決定,因此也就是不受阻礙的根據自身的本質顯現出來。

只有在這樣的時候,這個人在智力上才是自由的,即這個人的行為純粹是這個人的意欲對外在世界動因的反應結果,這些動因一視同仁的既向這個人,也向其他人展現出來。這樣這個人就得為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所作出的行為負上責任。

當然,我們可能會因為認知官能的失常或在特定情形裡外在趨勢使我們錯誤地理解了動因,而失去這種智力上的自由。

比如開車時癲癇突發,或者醫生錯誤地使用了藥劑等等,動因被歪曲了,智力不能夠如常地反映當時情況使得意欲做出決定。所以在這些情況下,所犯的罪行並不能直接根據結果做出判斷。

在行為人要麼做出了事與願違的事情,要麼就是沒有能力想到當時能夠阻止這一行為的東西,這樣的行為同樣不能由行為人承擔道德上的責任,這是因為這些事並沒有反映出行為人的性格特徵。

上述的情形,智力的自由是完全取消的了,但智力的自由也可能是削弱或部分取消了,在我們情緒激動或者心智迷亂的時候就是這種情形。

所謂的情緒激動就是我們收到了突然或強烈的刺激,這是由於外在某一生動活潑的表象成為了動因的緣故,這一栩栩如生的表象使其他可以發揮制約作用或相反作用的抽象動因無法進入意識,從而進行有效判斷。

心智迷亂則是我們處於情緒激動的狀態中,生動活潑的表現削弱了抽象的動因。

在情緒激動或者心智迷亂的情形下,智力是削弱或部分取消了,因此不能成為我們開脫罪責的理由。

大致而言,所有在當事人當時不知道自己幹什麼或者完全沒有能力考慮到制止這樣做的理由所犯下的罪行,都是視為欠缺智力自由。

道德上的自由一方面與身體、物質上的自由相關,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在沒有物質障礙的情況下,一個人卻可以因為純粹動因的制約而不會隨心所欲的行事,比如許諾、危險、恐懼等,這些純粹動因卻是本性有關的,也就是和意欲相關的。

從中不難發現,物質上的障礙可以輕易的消除,而因為意欲上的障礙卻是所有動因的最強有力者。因此自由在原初的經驗上的含義是不能夠用在意欲上的。所以為了把自由這個概念運用於意欲,那就要在抽象中理解自由的含義,即自由就是理解為不存在任何的必然性。

而必然就是某一充足原因(根據)引出的結果,因此卻是必然性,就是卻是某一決定性的充足原因。既然不存在任何的必然性就是自由的標誌,那麼自由就必然獨立於一切原因,也就是說自由不依賴於任何原因的。

將這一自由的概念套用在意欲上,那就是意欲在外現為活動時,並不受原因或充足根據的左右和決定的。

這自由意欲的外現活動就是絕對的和原初的有自身而發,不會服從任何規律的,我們可以用這樣的一個術語表達意欲的自由:無需根據、原因的自由。

叔本華認為意欲是我們的本質,是不變的,而道德只是意欲的外現,因此一個人的道德也是不變的,說我們是自由的,也僅僅是在意欲上是自由的,而道德活動卻是必然發生的。

總的來說,在身體、物質上的自由是最基本的,我們經常感覺不自由也只是受制於這方面的桎梏;智力上的自由,換句話說就是獲得充足的智慧,以認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減少對我們的迷惑,促進我們準確的判斷;而道德上,叔本華認為道德是先天的,不變的,不自由的僅僅是道德活動,即我們行為。

相關焦點

  • 很早就實現財務自由的叔本華,為何哲學觀依然有些陰暗?
    應當說,約翰娜對叔本華的評判並非完全捕風捉影,叔本華桀驁不馴的性格確實與許多論資排輩,從眾流俗的學術圈格格不入。約翰娜從不指望自己的兒子在學術思想上有什麼驚人之舉,她只希望叔本華能有一個具備可靠收入的固定職位,早日娶妻生子,過上一種循規蹈矩但可以不拖她後腿的平凡生活。約翰娜的雙重標準自然激起了叔本華的惱怒,他指責約翰娜在丈夫死後肆意揮霍遺產,並在文化沙龍中與某些人品和頭腦都頗成問題的男人調情。
  • 祖父悖論與叔本華的自由和必然:命題的邏輯起點
    叔本華提出的自由和必然問題:人面對一件事情,通過思考、選擇,然後做出決定,好像是擁有自由。但是,這個似乎自由的過程本身是不是已經被決定的呢?祖父悖論引出許多哲學和科學理論,自由和必然一向就是東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涉及到一些不同的流派,各有其主張和實踐。而從思維和語言邏輯的立場去分析這兩個問題則比較少。
  • 當我們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圖源網絡最近讀到連嶽的兩篇好文章,討論的是個人自由的問題,或者說,什麼是自由主義。連嶽用了十年時間才知道什麼是自由主義。在這十年間,他從一個談論時事和政治的公知變成了他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自由主義者。這種真正的自由主義者用他第二篇文章的標題來刻畫最為恰切,就是「個人之上,再無其他價值」。連嶽用了談時事和政治的十年時間最終體認了個人自由這一終極價值,而我呢?我用不談政治的二十年時間也體認到了。道路不同,不妨礙我們走向同一個終點。
  • 聞是悅讀|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無數的學者寫過許多有關自由的書籍,但是我想我們可以用一種非常簡單而直接的方法,也許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真正的解答。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停下來觀賞過落日的彩霞,或是斜掛樹梢害羞的新月。在那種時刻,河水通常是很平靜的,每個景物都倒映在水面上;小橋、火車、溫柔的月光以及天色昏暗時掛在天上的星星。這一切都非常的美。
  • 生命是什麼?叔本華回答的很刺耳,將生命看的很透,警醒了世人!
    生命是什麼?叔本華回答的很刺耳,將生命看的很透,警醒世人在19世紀的西方哲學界,有這樣一個人:他30歲時,就寫出名著,可直到63歲時,才名震世界。他一輩子沒有上過班,也沒有結過婚,卻靠著巨額遺產,衣食無憂。
  • 自由的科學定義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拷問是什麼
    什麼是科學?小編認為,科學就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被人們充分認可的觀點。「自由」的精闢解釋是沒有外在障礙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的行為。據阿克頓勳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的統計,哲學家對「自由」的定義有200多種。所以,薩託利(Giovanni Sartori)說「自由是一個變色龍似的語」。
  • 人生就像打牌,發牌的是上帝,打牌的是「自由意志」
    斯賓諾莎把人的生命比喻成被拋到空中後自由落體的石頭,他說這就是所謂的自由意志。可見斯賓諾莎並不相信人有所謂的絕對自由,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假象。在他看來,心靈的運作有點像多米諾骨牌的連續效應,如果把每一個多米諾骨牌看成是一次心靈活動的話,每一次的運作都是因為上一個因素,而上一個又是因為上上個,以此類推。
  • 叔本華 格言名言警句 精選
    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1814年—1819年間,在理智的孤獨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學的影響,被認為是將東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發表後無人問津。叔本華這麼說他的這本書:「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 一個人如何才能保衛和擴展其自由?
    叔本華保衛和擴展自由的兩個關鍵。「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居於至高無上之地位,每個人可以說自從出生以來就是為了自由而生活、奔波,他們往往竭力奮鬥、奮勇向前,這些都是為了實現自己才財務上的自由、地位上的自由,簡言之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幸福生活。
  • 真正的自由,是能夠在孤獨面前「獨處」
    點擊上方「關注」,是你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我們都在故事中。NO.13--真正的自由,是能夠在孤獨面前「獨處」曾經拜讀過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切都在孤獨裡成全》這本書,讓我對認知自由有了全新的詮釋。
  • 什麼是自由,如何實現自由?
    這是塔蘭特的第56篇原創文章1.有人說,自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這種對自由的理解,大部分是對的,但有一個誤區需要注意:當你的責任與義務,並不是你想做的事的時候,如果你選擇不做,那這就不是自由,而是自私。2. 從來都沒有無底線的自由,想要人生變得更好,反而要自己約束自己。就像那句廣告語:自律給我自由。
  • 什麼叫自由,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菩薩教我們觀自在一
    古代奴隸社會,奴隸主對奴隸擁有佔有權,奴隸是奴隸主的私人物品,奴隸就沒有自由。小的時候上學,做作業,感覺很枯燥,尤其是高考前,壓力很大的!老師們總是說,你考上大學就自由了。自由到底是什麼?小的時候,看到魚兒在水裡,自由自在地遊,看鳥兒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
  • 信仰:當我們談論自由時,到底在談什麼?
    自由,字面意思為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約束。自由這個詞,實在是太震撼了。從小我們就知道那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當然,這僅僅代表偉大詩人裴多菲對於自由的崇高敬意。因為我們是自由的,你可以自己做主,你可以覺得生命最高,好死不如賴活著,你也可以鍾情於玫瑰,勇敢地吐露愛的芬芳。
  • 怎樣才是真正的自由?什麼才是自由的活著?
    自由,不是對外界的要求,而是對自己的要求。我理解的自由是不受情緒的控制。至於為什麼,我們慢慢說。像做奶油蛋糕,塗完一層,再往上塗抹下一層,理性常常對抗不了情緒,因為理性更晚進化出來,就像你是剛到單位的新人,面對已經工作20年的前輩,通常對抗不過吧
  • 自叔本華唯意志論出發,看非理性主義在現代的興起
    而在整個哲學發展的歷史當中,明確使用意志的第1個人就是柏拉圖。他將人的靈魂分成三等級,即理性、意志和情感。意志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極為的局限。柏拉圖認為意志只是起著保衛與服務與理性的作用,這也是在理性主義哲學當中對於意志的最基本的觀點。
  • 你必須知道,孤獨是人生常態,而自由是你孤獨地站立
    是的,我們每個人始終都是孤獨的,我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去。你就必須要懂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而且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幸福都依賴在別人給你什麼上。這句話適用於在所有感情。真正你自己是你自己的時候,就是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燈紅酒綠,聲色犬馬最後都會歸為寂靜,那些面具與掩飾也終將消逝。
  • 哲學家叔本華說的「萬惡之源」,我們許多中國人都有
    哲學家叔本華說的「萬惡之源」,我們許多中國人都有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叔本華哲學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先哲」的哲學精華予以充分汲取,甚至他還對中國古代的
  • 耶穌說「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你是否想問那是什麼樣的自由?
    出埃及記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七 節若打掉了他奴僕或是婢女的一個牙,就要因他的牙放他去得以自由。利未記 第二十五 章 第 十 節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從以上的經文中可以看到,奴僕是不自由的,如果有一個機會,奴僕可以從主人家出去,擁有自己的家,不再受主人的轄制,那就是自由了。所以,那些猶太人聽到耶穌說,讓他們得自由的話,就反問耶穌,我們又沒做誰的奴僕,我們本來就是自由身,你讓我們得什麼自由呢?
  •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叔本華最扎心的10經典語錄,句句揭露人性
    此外,達爾文、愛因斯坦、薛丁格等偉大科學家也都從叔本華哲學受益。下面是叔本華的智慧箴言,我們的目的不在於探究叔本華的哲學體系,而在於從哲學家本人看似憤世嫉俗的格言中汲取智慧營養,洞達人生真相。人們都說,叔本華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但是殊不知,他的很多觀點都被現代心理學證實了,比如人是活在經過自己主觀意識加工過的世界裡的,所以哪怕兩個人經歷了同一件事,其實都是經歷不同的事。
  • 自由至上:米爾頓·弗裡德曼論自由意志論
    而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與弗裡德曼博士討論的問題。作為一名自由意志論者,弗裡德曼博士認為個體應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不過,他也認為確實需要保留某些政府職能。他說的到底是哪些政府職能呢?他如何界定政府在何時可以合法地剝奪我們的個人自由?弗裡德曼博士和我要探討的不是摩託車頭盔的問題,而是一些更為重大的問題,如一名自由意志主義者如何看待公眾安全、保護環境,以及應如何確定政府自身的規模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