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看過電影《南徵北戰》的朋友一定會記得這句令人啼笑皆非的經典臺詞。
電影《南徵北戰》講述的是萊蕪戰役的故事,我人民解放軍「示形於南,決戰於北」,全殲國民黨兩個軍近六萬人,北線敵首李仙洲被俘。
關於戰役經過,朋友們可以「百度」一下「百度百科」之「萊蕪戰役」,那裡的介紹足夠詳細。
有興趣朋友們也可以「百度」一下《南徵北戰》這部老電影,那部電影生動地再現了那場驚天動地的戰鬥。
筆者在這裡關注的是:這場大戰留下的一連串「戰役之最」。
電影《南徵北戰》劇照
最自負的人-蔣介石
1947年1月中旬,蔣介石發出命令,國民黨軍開始實施「魯南會戰」計劃。
這一次,老蔣調動了南北兩線23個整編師(軍),共計30餘萬軍隊,企圖兩面夾擊我華東野戰軍主力,逼迫我軍在臨沂地區與其決戰。
老蔣派出了他的得意門生-國軍參謀總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
南線由歐震指揮,負責主攻;北線則由王耀武出兵,以他的副手李仙洲為總指揮,負責輔助突擊。
蔣介石對此次戰役信心滿滿。
自從挑起全面內戰以來,老蔣不是第一次這樣自負,他相信,國軍在兵力、裝備、戰略布局上佔盡優勢,勝券在握。
他堅信,南北夾擊,陳毅、粟裕即便長了翅膀,也難逃出他精心布下的「天羅地網」。
最有膽魄的人-陳毅、粟裕
南北兩線國軍來勢洶洶,陳毅、粟裕起初計劃先打南線之敵,可是卻找不到「下手之處」。
南線不好打,那就打北線,北線之敵威脅到華野及解放區的後方,先解除掉北線之敵,對於全局也是有利的。
但是,如此一來,勢必要放棄臨沂,臨沂是山東解放區的中心,陳毅、粟裕不敢輕易放棄。
請示軍委同意後,陳毅、粟裕頓感渾身輕鬆,決心放手一搏。
而蔣介石卻始終認為華野絕對不會放棄臨沂,還在做著他「決戰魯南」的美夢,這正是陳毅、粟裕心裡想要的。
電影《南徵北戰》劇照
陳毅、粟裕決定:「示形於臨沂」,待拖住敵人後,再主動放棄臨沂以迷惑敵人。
同時,調動華野主力7個縱隊,長途奔襲,秘密向萊蕪、新泰地區集結,對北線的敵人形成合圍。
南徵北戰,不打南線打北線,陳、粟確實膽魄過人。
但是,計劃實施的難度和風險極大,途中不能暴露我軍的戰役意圖,一旦暴露,後果不堪設想。
而陳毅、粟裕就這麼幹了,全程有驚無險,「瞞天過海」之計不僅瞞過了國民黨軍,也讓絕大多數解放軍官兵「一頭霧水」。
最佳「疑兵」扮演者-陳士榘
在陳毅、粟裕的「瞞天過海」大計之中,解放軍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扮演的是「疑兵」的角色。
他指揮手下兩個縱隊,擺出華野主力部隊的陣勢,在臨沂以南安營紮寨,修築工事,構建防禦陣地,擺出了一副死守臨沂的架勢。
雙方交戰後,陳士榘「假戲真做」,指揮兩個縱隊輪番上陣,毫不吝嗇槍枝彈藥,頑強抗擊北進之敵。
而南線國軍則依然保持了他們「穩紮穩打」的戰術,推進速度極其緩慢,無意間為華野主力北上爭取了時間。
陳士榘在臨沂這邊「演」得波瀾壯闊、有聲有色,地方武裝則忙著在兗州以西的運河上架橋,儼然擺出一副華野主力將要搶渡黃河、逃向晉冀魯豫的假象。
臨沂的後方機關都撤完了,「最佳疑兵扮演者」陳士榘才鬆了口氣,命令部隊放棄臨沂,向北轉移。
電影《南徵北戰》劇照
最辛苦、感覺最困惑的人-解放軍戰士
南徵北戰,最辛苦的要數最高指揮官的腦子,還有的就是解放軍官兵的兩條腿。
部隊不停地走,戰士們理解不了:
辛辛苦苦、流血犧牲,好不容易保住的臨沂城,說放棄就放棄;
避開當面之敵,舍近就遠,不清楚什麼地方可能「接敵」,不知道將會跟哪一股敵人打一場,心裡堵得慌;
部隊日宿夜行,硬憑兩條腿PK國民黨軍的「四個輪子」;
解放軍戰士們滿腹牢騷,怪話連篇;
基層指揮員自己都「一頭霧水」,還要安撫戰士們的情緒,沒完沒了地解釋、教育;
對上級的命令,他們不理解,上級也不做解釋,只是一再要求「服從命令,堅決執行!」
基層指揮員兩頭都有壓力,憋屈,委屈,一肚子苦水沒處吐……
腦子最清醒、也最無奈的人-王耀武
整個戰役過程中,國民黨方面腦子最清醒的人是王耀武,但是,王耀武同時也是最無奈之人。
戰役結束,李仙洲被俘的消息傳來濟南,王耀武氣得暴跳如雷,忍不住爆粗口罵道:「就是六萬頭豬放在那裡,共軍三天也抓不完啊!」
坐鎮濟南的王耀武一開始就態度鮮明,反對北線兵團南下,因為蔣介石下了嚴令,才不得不出兵應付。
當陳誠命令李仙洲北線兵團佔據萊蕪、新泰等要點時,王耀武又提出了反對意見。
他認為,這條線路沒有迴旋餘地,地域狹小,首尾不能相顧,如果「共軍」設伏,很容易被裝入口袋。
但是陳誠根本聽不進去,在陳誠與王耀武之間,李仙洲選擇服從前者的命令,王耀武氣得直罵娘,卻也無可奈何。
電影《南徵北戰》劇照
後來,王耀武預感華野有向北集結、矛頭指向李仙洲的可能。
這次,他吸取了教訓,未向蔣介石、陳誠請示匯報,而是直接命令李仙洲後撤,此時,李仙洲兵團已經到達萊蕪東南的顏莊、新泰一線。
而華野的部分部隊也已經到了萊蕪附近,因為還有部隊沒有到位,所以,粟裕命令各縱隊原地待命,不要輕舉妄動。
「戰機稍縱即逝」,眼看著李仙洲就要跳出包圍圈,一個重要的角色出場了,戰場態勢頓時「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他就是-與陳、粟配合最「默契」的人,國民黨參謀總長-陳誠。
在此戰中,國民黨方面實際上的最高統帥是陳誠,萊蕪戰役我軍大勝,陳誠「功不可沒」!
南線國軍進入陳士榘留給他們的一座空城後,陳誠異常興奮,媒體上也大肆宣傳「臨沂大捷」,聲稱「國軍殲滅華野共軍三分之二」。
不過,陳誠沒敢掉以輕心,他接連派出飛機進行空中偵察,卻不料,陳毅、粟裕對國軍的空中偵察早就做了準備。
根據空軍「平安無事」的偵察報告,陳誠判斷華野殘部已北逃沂蒙山區,接下來勢必要向西「逃竄」。
於是,陳誠命令南線國軍繼續北進,並嚴令北線國軍向南擠壓,要一舉將華野殲滅在沂蒙山區。
當王耀武命令李仙洲後撤,眼看著陳、粟妙計即將「勞而無功」時,關鍵時刻,陳誠又「默契」地幫了粟裕的大忙。
他責令北線兵團恢復原部署,繼續南進。
王耀武怒不可遏,卻又無可奈何,只得命令李仙洲返回顏莊、新泰一線。
結果,李仙洲兵團連續往返折騰,部隊中怨聲載道。
就在此時,華野各部已秘密接近萊蕪兩側,即將完成對李仙洲的戰役包圍。
電影《南徵北戰》劇照
王耀武此時已經覺察出了我軍的真實意圖,他大驚失色,急令李仙洲迅速向萊蕪收縮,以避免被華野各個擊破。
粟裕立即調整部署,命令各縱隊發起總攻,前堵後截。
如果不是陳誠三番兩次的「默契」配合,戰役結果將被重寫。
最憋屈的人-李仙洲
國軍北線兵團總指揮李仙洲是黃埔一期出身,資歷比他的頂頭上司王耀武要高出一截,黃埔三期出身的王耀武平常要稱他為「學長」。
李仙洲性格耿直,循規蹈矩,遇事愛犯「糾結」。
老蔣偏偏在他的頭上套了兩個「緊箍咒」,陳誠位高權重,王耀武是頂頭上司。
這兩位「長官」明爭暗鬥,意見相左,互不買帳,令愛「糾結」的李仙洲左右為難、痛苦不堪。
就在李仙洲終於自己拿定主意,決定撤退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後院起火」了。
李仙洲麾下第46軍軍長韓練成突然提出:部隊沒有準備好,要求遲一天後撤。
李仙洲居然不假思索地答應了。
這下可好,就在這寶貴的一天內,解放軍部隊全部到達了指定位置,完成了對李仙洲兵團的合圍。
2月23日,李仙洲兵團兩個軍終於準備離開萊蕪,開始後撤。
關鍵時刻,又出狀況,46軍軍長韓練成突然消失,第46軍頓時陷入混亂之中。
接下來,故事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解放軍「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李仙洲兵團兩個軍被解放軍痛快淋漓地包了「餃子」。
李仙洲這下不再「憋屈」,再也無需左右為難,因為,他成為了解放軍的俘虜。
電影《南徵北戰》劇照
最有情誼的人-陳銳霆
李仙洲被俘後,被押送到了華野司令部。
華野特種兵司令員陳銳霆聞訊,親自前來探望李仙洲。
抗戰初期,陳銳霆在國民黨第92軍142師425團擔任團長,軍長就是李仙洲。
1941年4月,李仙洲率第92軍「同室操戈」,進攻新四軍彭雪楓部。
陳銳霆義憤填膺,毅然率部起義,遭到了李仙洲的暗殺和鎮壓。
陳銳霆身負重傷,僥倖脫險後就加入了新四軍。
不管怎麼說,李仙洲是他曾經的「長官」。
陳司令員問李仙洲:「軍長有什麼困難可以跟我說。」
李仙洲嘗試著問:「天太冷了,能不能給我找一件棉衣?」
陳司令員一時沒辦法搞來棉衣,於是脫下自己的毛衣,遞到李仙洲手裡:「將就著穿吧。」
毛衣帶著陳司令員的體溫,李仙洲被感動了,眼中含淚。
這就是有情有義的陳銳霆。
最隱秘的人-韓練成
那麼,李仙洲兵團危急之時,突然失蹤的46軍韓練成軍長去哪了呢?
原來,韓練成躲在了一家店鋪的地下室裡。
李仙洲做夢也想不到,韓練成早就「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沒有正式加入黨組織,但是早就在為黨工作了。
在戰役拉開帷幕前,他就向陳毅、粟裕提供了軍事情報。
戰役打響之後,他又藉故拖延李仙洲的撤退時間,進而脫離指揮崗位,致使第46軍陷入混亂。
電影《南徵北戰》劇照
新中國成立後,韓練成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曾出任甘肅省副省長,蘭州軍區中將副司令員等職務。
韓練成是整個戰役中最隱秘的人,蔣經國曾這樣評價韓練成:「他是老總統身邊隱藏時間最長的隱形將軍」。
堅定的信仰可以使一個人無所畏懼,讓我們向這位「隱形將軍」致敬!
戰役結束後,陳毅司令員接受了《大眾日報》記者的採訪,他說道:「……粟裕將軍保持了其一貫的常勝紀錄,愈打愈奇,愈打愈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