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命令華野兩個月殲敵10個旅,粟裕一仗打完,三天完成任務

2020-12-18 任微言卿

一、蔣介石調兵遣將,南北夾擊華東野戰軍

1947年1月23日,由華東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併的華東野戰軍正式成立。我軍與國民黨軍在華東地區的鏖戰,形成了新的態勢。

一個月前,粟裕剛剛指揮部隊,於1947年1月取得魯南大捷,全殲國民黨軍整編26師、整編51師及曾遠徵印緬的全美式裝備機械化部隊——第一快速縱隊等部5.3萬餘人,創下我軍殲敵記錄。

毛主席誇讚為「空前大捷」,嘉獎道:「甚好甚慰。望對有功將士予以嘉獎。」

蔣介石判斷,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剛剛合併整訓,且剛打完宿北戰役、魯南戰役,傷亡不小,暫時沒有連續作戰和打硬仗的準備。

蔣介石「當機立斷」,命令濟南的王耀武從北向南、徐州的陳誠由南向北,南北夾擊,將我華東部隊包圍壓縮,予以殲滅。

為了消滅華東野戰軍主力,蔣介石這次是出了血本的,派出了包括整編74師在內的15個整編師(軍)31萬人,集中兵力之多,作戰決心之大,是全面內戰爆發以來空前的一次。

蔣介石摩拳擦掌,調兵遣將,國共雙方的一場大規模對決即將上演。

二、國民黨拔軍出徵,劍指臨沂

蔣介石把決戰的主戰場選在了臨沂。

臨沂是山東老解放區,中共華東局、中共山東省政府、山東軍區所在地,是中共在華東地區的軍政中心,堪稱「華東的延安」。

粟裕對形勢進行了估計,他認為當前敵眾我寡,根據敵我力量對比,不宜在臨沂嚴防死守。這個形勢與毛主席的判斷相一致,2月4日,毛主席給陳、粟發電報,要求他們誘敵深入,「準備於必要時放棄臨沂。」這同戰略性放棄延安的道理一樣,「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可是蔣介石和國民黨方面卻認為我軍一定會死守,在戰略上就先輸一招。

為了更好適應戰場形勢,毛主席明確了「陳毅負總責,粟裕管戰役指揮」的華野領導指揮體制,來自江南新四軍、山東老八路軍的各股部隊,在華野新番號下,擰成了一根繩,形成一股強大力量。

毛主席提出「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號召,他交給華東野戰軍的任務是「準備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殲敵10個旅左右,徹底粉碎蔣軍向魯南的進攻。」

三、萊蕪戰役取得全勝

陳、粟定下「示形於南,擊敵於北」的策略,葉飛、王必成、成鈞、陶勇四個野戰縱隊和王建安、許世友、宋時輪三個軍區縱隊開始向萊蕪方向集結。

我軍在臨沂附近大張旗鼓地修築防禦工事,造成準備死守臨沂的假象。國民黨軍果然上當,南北兩路開始出動,南線戰場指揮官是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北線戰場指揮官是「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

2月13日起,我軍以輪番作戰方式,誘敵深入,派少數人虛張聲勢,吸引敵人冒進。14日,我軍全部轉移到外線。15日,南線國民黨軍佔領臨沂,國民黨宣傳機構瘋狂吹噓取得「臨沂大捷」。

陳誠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命令部隊加速前進。可是,深知我軍厲害的王耀武很清醒,他根本就不相信所謂的勝利,更不相信粟裕的部隊如此輕易的被消滅掉。

王耀武派人對陳誠說,不要盲目輕進,如果急於求成,國民黨軍補給線太長,非常危險。可是陳誠壓根聽不進去。國民黨軍的敗局已經註定。

華東野戰軍冒著嚴寒,踏著山路,夜行曉宿,2月20日,開始在萊蕪城設伏。輕率冒進的國民黨軍李仙洲集團措不及手,被動挨打。

此時,早就心向中共的國民黨第46軍軍長韓練成,脫離部隊,投奔我軍。為了尋找韓練成,李仙洲派人多方尋求,耽誤了突圍時間。

從2月20日到23日,萊蕪戰役僅用三晝夜,63個小時,一戰殲滅蔣介石1個綏靖區前方指揮所,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再創殲敵紀錄。

黃埔一期生、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官李仙洲、73軍中將軍長韓浚等將官17人被俘。

李仙洲,1960年被特赦

王耀武為了避免更大損失,下令未南下的部隊一夜撤軍百餘裡,退入濟南。

蔣介石於24日秘密飛到濟南,不敢進城,叫王耀武去機場見他。

蔣介石推卸責任,委過於部下,大罵王耀武信任李仙洲是用人不當,王耀武一肚子委屈無處訴,默然不語。蔣介石擔心安全受威脅,第二天一早便匆匆飛回南京。

四、我軍戰略得當,國民黨軍接連失利

毛主席交給粟裕的任務是兩個月完成殲敵任務,但粟裕僅用三天就提前完成,戰果如此之大,毛主席大為興奮。

毛主席以延安總部發言人的身份「盛讚華東人民解放軍全體將士及其領導者陳毅、粟裕兩將軍」。並將戰役結果通報全軍和各地方局。

萊蕪戰役以國民黨軍的慘敗而告終,最根本的原因是國民黨戰略指導思想的錯誤。他們過分重視城市的得失,拘泥於「攻其必爭之地」,以為佔領了臨沂就是取得了勝利。

而我軍則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毅然放棄臨沂,揮師北上,取得了戰役的主動權。

這是毛主席、中央軍委決策的正確,也是陳毅、粟裕在戰役指揮中機動靈活的表現。

萊蕪戰役,也是華東野戰軍整編後各縱隊第一次協同作戰,大家克服困難,堅決執行野司命令,確保戰役勝利。

萊蕪戰役後,國民黨方面士氣大挫,戰略上逐漸失去主動地位,蔣介石被迫修改戰略方針,將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對陝北、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可等待他的,將是更大的失利與噩夢。三個月後,他的親信張靈甫與嫡系精銳部隊整編74師,被全體埋葬在了孟良崮。

—全文完—

作者:任微言卿歷史人物的深度分析不為人知的歷史秘聞腦洞大開的經典解讀

相關焦點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粟裕打了個「神仙仗」,毛主席大驚失色,連發電報問:這是真的嗎》、《李默庵的設想是,黃百韜若攻佔邵伯,必將威脅蘇中側翼和兩淮(淮安、淮陰,華中局總部駐地),粟裕不能置之不顧,集結於如皋東南的華野主力只能前往營救邵伯。
  • 粟裕指揮的三野雖有八大敗仗,卻戰功卓著
    粟裕素以能徵善戰、愈戰愈奇著稱於世。毛澤東曾說,數粟裕最會打仗。蘇中民謠「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其實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是五大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共殲敵250萬,自身傷亡60萬,長期與國民黨中最精銳的部隊較量,是五大野戰軍中戰績最大,損失也最大的一支部隊。
  • 「示形於南,擊敵於北」,為了迷惑敵軍,粟裕在魯南大擺迷魂陣
    截止到1947年,華東戰場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在過去半年多的時間裡,華東解放軍從蘇中打到蘇北、再打到魯中南,戰爭從前沿陣地不斷向解放區縱深擴展解;戰爭的規模是越打越大,從最初的華野獨立作戰到魯南戰役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不同解放區實現了從戰略協同向戰役協同作戰的轉變,參戰人數越來越多,從最初2萬多人的運動戰到十幾萬人的大殲滅戰,殲敵人數越來越多,僅魯南戰役一役,便殲敵5萬多人。
  • 大將神機妙算,七場仗,八個「冷不防」,拖垮「能文能武」李默庵
    然而,7月12日,李默庵突然接到了老蔣的命令:停止進攻!老蔣的命令不容置疑,沒有半點商量餘地。原來,正在國共間調停的馬歇爾7月10日就拿到了李默庵的作戰計劃書,他對國民黨軍不宣而戰之舉大為不滿,勒令蔣介石立即停止軍事行動。
  • 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在此目標指導下,粟裕著手組織華野的一縱、四縱和六縱開始為渡江作戰做準備,並致電黨中和毛澤東:將相關各縱調至隴海線附近繼續休整一個半月,至3 月下旬出動。就這樣,從1948年6月開始,粟裕率領華野在江北先後發起開封戰役,殲敵4萬;睢杞戰役,殲敵5萬;兗州戰役,殲敵6.3萬。將王耀武困在濟南。隨後於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用時不到9天,全殲濟南守敵10.4萬,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
  • 粟裕頻繁調動部隊,許世友發牢騷:你們只曉得地圖上指手畫腳
    ,蘇中戰役前被逼應戰,原本只求議和的毛主席豪氣倍增。而曾經信心百倍的蔣氏,卻連連損兵折將,僅在華東戰場便打一仗輸一仗,丟掉了30萬人。蔣氏的家底再寬裕,也禁不住這種山崩地裂般的神速損耗,再也無力全面進攻,只得改弦更轍,實施新的「黃河戰略」,重點進攻延安和山東這兩個地方,前者為我方的指揮中樞,後者是威脅南京、上海的「臥榻之側」,成為其重點進攻中的重點。
  • 魯南戰役——粟裕反常規用兵,先打強敵,後打弱敵
    你們必須集中第一、第六、第八、第四、第九、第十各師及一縱、警旅等部,並有必要之部署準備時間,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殲滅戰。第一仗似以打二十六師三個旅為適宜,因該師系魯南主力,該師被殲,全局好轉,若先打馮部,則恐一時不能解決魯南問題。究應如何,望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 粟裕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如果再晚4個小時,仗就不好打了」
    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戰役的各項準備就已基本就緒。 10月23日,華野發出戰役預備命令。 11月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和譚震林、陳士榘、張震等領導籤發了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我為貫徹淮海戰役決心,定於本月8日晚統一發起戰鬥」。
  • 華野很多仗都是粟裕指揮的,為何最終授元帥軍銜的是陳老總?
    華野很多仗都是粟裕指揮的,為何最終授元帥軍銜的是陳老總?關於陳粟,爭論很多。客觀講,陳統兵幾十年,雄居一方,確實是軍事行家裡手,後來評帥應是名至實歸。陳的亮點是:當他發現粟更優秀時毅然放權讓粟施展,當有分歧時沒有以權相壓而是報軍委裁決。
  • 宿北戰役中,葉飛摔電話後率一縱力挽危局,但為何打濟南沒參加?
    葉飛的一縱是華野實力最強的縱隊,也是整個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裡面一縱番號的最強者。華野一縱基本上打了所有的大仗硬仗惡仗,成為了粟裕手中的王牌,所以說葉飛授上將軍銜一點也不為過。宿北戰役中,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首次合作,圍殲敵整編69師,山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部命令葉飛率一縱,「迅即向井兒頭曹家集出擊,由西向東與2縱會合,將敵人在撤退中消滅,勿使其退至宿遷城。」到達目的地後,葉飛發現敵軍沒有撤退,反而是在構建工事而積極應戰。他臨機應變,先迅速退回安全可控地原集結地,所轄1旅和2旅均撤到指定地域。
  • 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都吃胡璉大虧,金門炮擊僥倖逃脫
    :8月隴海戰役,殲敵2個旅5個保安團1.6萬多人。  9月中旬,顧祝同集中6個師合圍劉伯承,9月下旬,第5軍逼近巨野以西的龍固集,整編十一師推進到巨野以南的張鳳集。隨後,一場惡戰在巨野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打響了。  10月3日,晉冀魯豫野戰軍集中第二、三、六、七縱隊及冀魯豫軍區獨立旅發起了巨野戰役,1個縱隊阻擊第5軍於龍固集以西,集中三個縱隊圍攻章縫集的整十一師11旅。
  • 萊蕪戰役我軍3天殲敵6萬,王耀武說:就是5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
    但蔣介石卻錯誤的判斷我華東軍區部隊傷亡重大,續戰能力不強,並料定我軍必定固守臨沂,於是緊急調集53個旅31萬人,磨刀霍霍的組織「魯南會戰」。國民黨軍的部署是,南線以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作為主要突擊集團,北犯臨沂。
  • 孟良崮戰役:粟裕全殲張靈甫,李天霞沒有不救,桂系才是隔岸觀火
    在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的領導下,華東地區的國民黨軍集中24個整編師向魯中推進。 解放區不斷被國民黨軍擠壓,華東野戰軍比較焦慮。粟裕十分急躁,但由於國民黨軍兵力集中,外加上十分謹慎,華野找不到突破口。
  • 毛主席計劃組建東南野戰軍,由粟裕統帥,但粟裕說不宜組建
    我軍的這些調動,打亂了蔣介石的進攻步伐,蔣介石不得不從進攻東北、華北和西北的部隊中抽調34個整編師79個旅集中在中原防線,並在長江流域加強防禦,解放戰爭從此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為此,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東南野戰軍」,由陳毅擔任司令兼政委,粟裕擔任副司令,鄧子恢擔任副政委,並抽調華東野戰軍第1、第4、第6縱隊組成第一兵團,第3、第8、第10縱隊組成第三兵團,具體的作戰由粟裕統帥。
  • 豫東戰役中,粟裕出奇兵打開封,其實是4個月前陳賡打洛陽的翻版
    其實,在這4個月前,陳賡打開洛陽,與粟裕完全是異曲同工,也是在中央還沒有同意時不放棄,繼續用兵,突然戰機一到,他兵臨城下,攻下洛陽。這一戰,使得蔣介石在中原地區由優勢轉變為劣勢。粟裕打開封,幾乎就是陳賡打洛陽的翻版。打洛陽,是陳賡三次建議的結果,也是他運用奇兵的範例。
  • 粟裕大將——我軍唯一從士兵成長為統帥近百萬大軍的人
    蘇中七戰七捷時的粟裕1947年3月10日,華野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對記者說:「我華東野戰軍在最近宿北、魯南、魯中三次戰役中剛剛創造了一個空前大勝利,就被下一個更大勝利打破了記錄。……這證明了我軍副司令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毛主席在1947年8月24日在給各大戰略區的通報中說:「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
  • 強大土匪形成獨立小王國,粟裕帶著警衛員赤手空拳前往,兵不血刃
    一周後,軍部根據粟裕的匯報,命令陳毅率領第一支隊主力,跟進過江,到江南敵後會同粟裕開展遊擊戰爭。根據軍部和陳毅的要求,第一階段任務是破壞敵人交通線,地點選擇在南京至上海的鐵路幹線。於是,粟裕率部冒雨一夜走了200多裡,與陳毅部會師。
  • 整編74師被華野全殲後,粟裕率四個縱隊打國軍這個師,卻損失慘重
    1947年7月,國民黨軍在經過了40多天的休整後,重新集結了11個整編師32個旅24萬多人的兵力,採取密集平推,步步為營的戰法。為了對付敵人的戰法,華野抽調兩個縱隊南下魯南,迎接來犯之敵,策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計劃,抽調三個縱隊西出津浦線,轉入外線作戰,剩下的四個縱隊在內線和國軍周旋。當時華野在外線作戰頻繁得手,蔣介石立刻抽調七個整編師後撤,魯中只留下了四個整編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