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戰役中,粟裕出奇兵打開封,其實是4個月前陳賡打洛陽的翻版

2020-12-11 文史大帝

1948年6月,粟裕打開封,被稱是一個創舉;在他之前,1948年2月,陳賡打洛陽,更是一個創舉。

為什麼這麼說?

1948年夏,粟裕打開封,完全是獨斷專行,突然向中央提出攻擊開封。這,出乎中央意外,也令敵措手不及!最後拿下開封,震驚全國。這一戰,一舉打開了解放軍在中原的局面。

這一戰被許多軍事家讚嘆。

其實,在這4個月前,陳賡打開洛陽,與粟裕完全是異曲同工,也是在中央還沒有同意時不放棄,繼續用兵,突然戰機一到,他兵臨城下,攻下洛陽。這一戰,使得蔣介石在中原地區由優勢轉變為劣勢。粟裕打開封,幾乎就是陳賡打洛陽的翻版。

打洛陽,是陳賡三次建議的結果,也是他運用奇兵的範例。

1948年2月,解放軍已轉入外線作戰。陳賡兵團進行新式整軍運動時,陳賡就開始思謀下一步作戰行動。18日,他連續三電中央軍委請戰,並就下一步的行動提出方案,電稱:

「胡宗南指揮五兵團(裴昌會)5個旅、十三綏區(南陽王凌雲)4個旅、豫西『清剿』陸總指揮18軍(胡璉)4個旅(現到西平駐馬店)及孫元良兵團5個旅在平漢及東側『清剿』。我與陳唐(陳士榘、唐亮)部月底開始行動:

1、進出漢水流域;

2、攻佔洛陽隴海線;

3、向東行動。

鑑於之前的確山戰鬥因指揮關係不明確而出現過漏洞,陳賡還提出:

「若我與士榘部仍集中向西南行動,請指定士榘、唐亮統一指揮。」

這是陳賡第一次提出打洛陽。

第二日,陳、唐鑑於「部隊尚未集結,僅三、八兩縱亦不宜單獨與敵決鬥,為避免敵人夾擊與爭取主動」,也向中央提出「第一步撤離平漢線,移至襄城潁橋北舞渡之間地區,靠近陳謝部隊集結待機殲敵一路」。——陳賡的建議,獲得了陳士榘、唐亮的呼應。

陳賡為何力主相機攻佔洛陽?

這主要是從中原大局著想的。

洛陽乃地扼秦、晉、豫三省要衝,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陳賡認為,攻下洛陽就可切斷隴海大動脈,使鄂、豫、陝新解放區與黃河以北的老解放區連成一片,取得深遠的後方,解放軍既可前出,又可後送,而敵增兵西北戰場,勢必繞道秦嶺。且此役之發動,還可調動平漢路南段之敵軍,掩護劉鄧轉出大別山。

21日,陳賡與陳唐再電中央軍委,就今後兩個月作戰行動提出如下規劃: 』

「第一步,仍以向鄭、潼線行動為好,……威脅鄭州,調動裴兵團增援,於運動中殲滅該敵,相機攻佔洛陽……於第一步任務達成後,經短期間休整,於4月上旬或中旬,再行南下襄樊、南陽一帶行動。首先解決宛西四縣保安團隊,相機攻佔南陽和襄樊,老河口等城。」

這是陳賡第二次提出打洛陽。

但是,中央軍委考慮,華野第十、第十一兩縱正在豫皖蘇掩護劉鄧及粟部休整之安全,不能西調,而只以陳唐、陳賡兩部11個旅擊殲裴昌會7個旅,兵力尚欠充足,所以遲遲未作決定。

陳賡和當初粟裕一樣,儘管中央沒有批准,自己卻「偷偷」開始了行動。

一、他令偵察科趕印了洛陽地區的情報資料、地圖。

二、指定周希漢按照他的作戰預案擬定具體計劃。

三、將指揮所移至襄城黑樓廟,等待陳唐兵團到來。

結果,3月初,西北解放軍在宜川戰役中,全殲胡宗南整29軍軍部、整90師、27師師部及所轄5個整旅,共3萬人,並乘勝以一部兵力挺進涇渭流域,猛撲隴海路的西安、寶雞段。這個陣勢,迫使原駐防潼、洛間的裴昌會兵團不得不兼程西援。於是,敵鄭潼段800裡防線,除洛陽一地為正規軍駐守外,其餘均為地方土頑和保安團隊防守。

戰機出現了。

陳賡一見攻佔洛陽的時機成熟,3月6日,第三次向中央軍委提出關於攻佔洛陽的部署。

隨即,獲得中央批准。

於是,陳賡指揮豫西四個縱隊向著洛陽北進。

3月8日,華野八縱、九縱切斷了洛陽與東、西兩面的聯繫。次日,華野三縱和陳賡四縱開始從四面攻打洛陽城。

經過六天激戰,14日晚,三縱和四縱全殲洛陽守敵2萬餘人,解放洛陽,生擒敵酋邱行湘。

隨後,敵援軍趕了過來。陳賡率部如當初粟裕撤出開封一樣,迅速撤出了洛陽城——陳賡此舉完全調動了中原圍殲劉鄧的敵大軍。

敵援軍主力佔領洛陽城後,半個月無戰事,而其他地區又軍情緊急,4月3日,開始陸續班師回朝。

不料5日,陳賡率領四縱再次返回來,包圍洛陽,結果戰鬥只進行了兩個小時,全殲守敵4600餘人,重佔洛陽。從此,洛陽解放,為中共控制。

陳賡打洛陽,是一場攻堅戰。這一戰,解除了劉鄧大軍的壓力,並使得陳賡、劉鄧、陳粟三支大軍勝利實現會師,中原地區成為了解放軍佔據優勢的天下。有人說:

「陳賡打下洛陽城,是成功的城市攻堅戰創舉,粟裕隨後打開封,幾乎是陳賡打洛陽一戰的翻版。」

相關焦點

  • 洛陽戰役和豫東戰役過程中群眾的負擔
    1948年3月中旬, 華東野戰軍 (以下簡稱 「華野」) 陳 (士榘) 唐 (亮) 兵團和晉冀魯豫野戰軍陳 (賡) 謝 (富治) 兵團進行了洛陽戰役。 6月中旬至7月上旬, 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西兵團和陳唐兵團, 在中原野戰軍兩個縱隊的協同配合下, 先經五晝夜激戰攻克河南省會開封, 又於睢縣、 杞縣地區圍殲區壽年兵團, 史稱豫東戰役 (包括開封戰役和睢杞戰役)。
  • 粟裕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如果再晚4個小時,仗就不好打了」
    11月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和譚震林、陳士榘、張震等領導籤發了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我為貫徹淮海戰役決心,定於本月8日晚統一發起戰鬥」。
  • 粟裕對自己評價最高的一場戰役,晚年直言:不打,那可不行
    《燕歌行》中提到: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我國歷史隨著時代的進步,必將要提到一個關鍵詞,就是戰爭。在每一場戰鬥中都可能會凸顯出一位優秀的將領來,在1931年到1945年期間的抗日戰爭時期,其實也有很多將領的名字被後世所銘記。在這一期間內,粟裕的名字一定會在名單當中。
  • 魯南戰役——粟裕反常規用兵,先打強敵,後打弱敵
    官司打到了中央軍委,毛澤東指示陳、粟:「魯南戰役關係全局,此戰勝利即使蘇北各城全失亦有辦法恢復。你們必須集中第一、第六、第八、第四、第九、第十各師及一縱、警旅等部,並有必要之部署準備時間,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殲滅戰。第一仗似以打二十六師三個旅為適宜,因該師系魯南主力,該師被殲,全局好轉,若先打馮部,則恐一時不能解決魯南問題。
  • 宿北戰役中,葉飛摔電話後率一縱力挽危局,但為何打濟南沒參加?
    華野一縱基本上打了所有的大仗硬仗惡仗,成為了粟裕手中的王牌,所以說葉飛授上將軍銜一點也不為過。宿北戰役中,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首次合作,圍殲敵整編69師,山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部命令葉飛率一縱,「迅即向井兒頭曹家集出擊,由西向東與2縱會合,將敵人在撤退中消滅,勿使其退至宿遷城。」到達目的地後,葉飛發現敵軍沒有撤退,反而是在構建工事而積極應戰。
  • 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1947年1月,粟裕率華野先後發起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等戰役等,先後殲滅包括有著國民黨「王牌軍」之稱的整編第74師在內的7個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從此,解放軍由戰略防守轉入戰略進攻。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將「東野南下北寧線作戰,陳毅粟裕組建渡江集團到蔣的敵佔區,迫使蔣在中原的集團回收,減輕解放區的壓力」作為1948年的戰略目標。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1946年,蘇中戰役打響,粟裕創造了在內線作戰七戰七捷的軍事奇蹟。關於前六次的蘇中戰役情況,可詳見於文章《粟裕打了個「神仙仗」,毛主席大驚失色,連發電報問:這是真的嗎》、《然後,粟裕又快馬加鞭將分界鎮的兵力全部集中到了加力村,以15:1的巨大優勢輕鬆解決了加力方向的王鐵漢三路大軍。其實,在鏖戰中,王鐵漢也曾親自率部前往加力村方向救援,只可惜也被我軍堵在了半路上。王鐵漢不僅無法幫助別人,自己都成了下水的泥菩薩,自身難保咯。
  • 排炮打不動,究竟是哪個縱?邱清泉的感慨,並無實證
    一是1947年8月在梁山成功阻擊蔣軍王牌第5軍以及整編84師,保證了劉鄧大軍南下時側翼的安全,同時也為華野3、8縱隊挺近魯西南爭取了時間,創造了我軍運動防禦戰的模範戰例; 二是在開封戰役中以「圍魏救趙」的手段逼迫胡璉的整編11師回防上蔡,保障了3、8縱隊迅速攻克開封,上演了一出反客為主的好戲;
  • 錦西敵人增兵四個師,東野差點放棄遼瀋作戰
    「準備了一桌飯,來了兩桌客人,這仗怎麼打」?這句熟悉的臺詞是大決戰電影中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當東北野戰軍大舉南下發起遼瀋戰役之時,1948年10月2日黃昏,林彪在野司開進的列車經停鄭家屯車站時 ,驚聞蔣軍不僅組織了從瀋陽出來的廖耀湘「西進兵團」,又自華北、山東抽調精銳海運葫蘆島(錦西),使侯鏡如「東進兵團」突然增兵四個師,敵情的嚴重變化讓林彪已經定好的戰役決心又猶豫起來。
  • 粟裕為什麼沒打臺灣?蔣介石找了兩萬日本僱傭軍
    1950年5月,四野發起海南戰役,殲敵3.3萬,拿下全國第二大島。但由於是無海空軍條件作戰,無法封鎖各港口和機場,致使薛嶽率近7萬人撤逃臺灣。此時此刻,「委員長」作出了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也許是最為艱難但也最為果斷的決策:三天之內,將舟山12萬守軍悉數秘密撤出,集中一切兵力,確保臺灣基地。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因為那時的陳賡無論是資歷、戰功、軍中威望都要高過粟裕,那時解放戰爭才剛剛開始,粟裕也才在軍中嶄露頭角,而在抗戰中陳賡率領的386旅那是八路軍的王牌勁旅,被美國人稱為是「中國最好的旅」,打得日軍抱頭鼠竄,以至於日軍在裝甲車和坦克上刷著「專打386旅的標語」。
  • 為什麼劉鄧大軍決定推遲出山時間堅持在大別山「再打一個月的圈子」?
    1948年2月7日,中央軍委指示劉鄧率所部主力轉出大別山(此時劉伯承已在淮北外線,留在大別山的部隊實際上由鄧小平、李先念指揮),與粟裕、陳謝兩軍「在淮河、漢水、隴海、津浦之間集中,機動打中等及大的殲滅戰」。過去往往以指示為根據,認為劉鄧大軍轉出大別山的日期最遲不會超過2月下旬。
  • 粟裕大將——我軍唯一從士兵成長為統帥近百萬大軍的人
    ……這證明了我軍副司令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毛主席在1947年8月24日在給各大戰略區的通報中說:「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1948年5月,粟裕到城南莊向中央匯報工作,十七年未曾見面的毛主席親自出迎,在談話中毛澤東說:「這場戰役中國有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我毛澤東」。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粟裕自然成了指揮解放臺灣戰役的最佳人選。 1949年5月下旬,中央軍委就責成華東野戰軍進行解放臺灣的準備。華東野戰軍在追殲殘敵、分兵剿匪的同時,抽出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的4個軍進行攻臺的訓練,同時擔任上海地區警備任務。1949年6月14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給粟裕、參謀長張震和副參謀長周駿鳴的電報,第一次明確提出攻臺作戰問題。
  • 日軍為何專打三八六旅?他們不僅怕陳賡,還怕這個人
    《亮劍》中有這樣的鏡頭,日軍在坦克上寫著「專打三八六旅」的標語,似乎很想除掉三八六旅。其實日軍是被三八六旅打怕了,他們不僅怕旅長陳賡,也害怕政委王新亭。抗日戰爭中,三八六旅在日本人眼中是一支勁旅,能打硬仗。三八六旅正是由政委王新亭和旅長陳賡指揮的,日本人恨三八六旅,因為他們曾經因為這隻部隊遭受重大損失。
  • 粟裕將軍戰功赫赫,1955年,為何不是元帥,而被授予大將?
    粟裕大將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先後指揮領導了多次戰役。關於這些戰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關於粟裕大將的軍銜問題,一直被大家所熱議。因為很多人認為從戰功來說,粟裕大將已經足以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粟裕大將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
  • 解放上海,殲敵一個營我軍要傷亡1000多人,粟裕下令一炮也不能打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二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100多萬大軍橫跨長江天塹,發動渡江戰役。在解放軍摧枯拉朽的攻勢下,國民黨軍節節敗退,紛紛潰逃,但當時有一個很重要的城市卻打的很艱難,這個城市就是上海。
  • 開國大將陳賡幹了什麼?氣的日本人直呼「專打三八六旅」
    「386旅」到底是個什麼部隊?他們為什麼成為了日軍專要打的隊伍呢? 在共產黨的高級幹部中,有一位最會活躍氣氛的人。走到哪裡,哪裡就有笑聲,現場熱鬧非凡。這個人便是陳賡陳將軍。 陳賡於1903年2月27日出生,湖南湘鄉市人,將門世家。從1909年至1911年就讀於該村私立學校,1912年進入譚佳祠堂私立學校。1915年,在湘鄉縣李東山高級小學就讀一年時間。1916年便入伍當兵。
  • 彭老總回國後,鄧華建議:粟裕同志來此很好!主席否決
    但其實除了彭老總,志願軍還曾有過四任司令,他們分別是鄧華、楊得志、楊勇、陳賡(代)。在彭老總因病回國休養期間,陳賡成為了代司令員,不過沒過多久,陳賡就被偉人調回國創辦軍事學校了。這樣一來,志願軍司令一位就落在了鄧華的頭上,鄧華當時是第一副司令員,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代理司令員。
  • 孟良崮戰役:粟裕五路合圍張靈甫,李天霞見死不救?我看未必
    1947年5月10日,在華野指揮部中的粟裕收到了一封密報,情報中說湯恩伯第一兵團正在積極向北移動,其左翼的整編48師長與第7軍沿著公路向沂水前進,其右翼的整編第65、25、74、83師沿著公路一字排開。得到情報的粟裕知道這一次敵人終於按捺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