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南戰役——粟裕反常規用兵,先打強敵,後打弱敵

2020-12-15 史海的惆悵

宿北戰役打痛了國民黨軍隊,也打怕了國民黨軍隊。

正在進攻的國民黨軍各部,全都暫停了進攻。

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命令攻下漣水的整編七十四師,向北進攻。張靈甫居然抗命不動,必須等各路援軍到達後,才肯北進,而且各部隊之間,緊緊地貼在一起,互相掩護著向北挺進。

當時,國民黨軍分布的態勢為:南線的整編十一師在宿遷,整編七十四師在陳師庵,隔運河、六塘河與華中野戰軍6師、九縱、山野二縱、7師對峙。國民黨7軍在泗陽、整編二十八師在漣水。

而西線馬勵武的整編二十六師和國民黨國防部配屬的第1快速縱隊己經突進到嶧縣以東,準備進攻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周毓英的整編五十一師駐棗莊,馮治安的整編七十七師、整編五十九師駐臺兒莊。

宿北之戰後,時任參謀總長的陳誠到徐州與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分析當前的攻略態勢。

陳誠和薛嶽認為:「東線兵團經過苦戰連續佔領了蘇北的鹽城、漣水,華中的共軍已經失去了根據地,只能向魯南撤退,而共軍的山東軍區,以山東半島為依託,山東半島深入海中,沂蒙、嶗山等山脈綿亙起伏於其間,地形錯綜複雜共軍自稱前後經營達八年,根深蒂固。加以煙臺、龍口與旅大僅一水之隔,易得外援,因此山東便成為共軍最優良同時也可能守得最久的根據地。山東之得失,在國內戰局中,也便有決定性作用。」

陳誠和薛嶽得出結論:蘇北失守後,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勢麼要死守山東。而國民黨軍完全可以採取「攻其所必守」的戰略,與我山東野戰決戰。陳毅和粟裕發現:敵整編七十四師與桂軍第7軍、整編十一師合兵一處正向沭陽進攻,企圖夾擊我軍。

華中野戰軍在淮北與敵整編七十四師幾次交鋒,整編七十四師成了華中野戰軍的宿敵,華野上下都堅持要與整編七十四師決一死戰,報淮陰、漣水之仇。

圍繞「在哪裡打,打誰」,華野與山野高層內部展開了激烈爭論。

華野想在兩淮或蘇北與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決戰,而山野則要回師魯南,當時的魯南的形勢也非常緊張:魯南馬勵武的整編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一路往前推進,距離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僅有30公裡的路程了。

官司打到了中央軍委,毛澤東指示陳、粟:「魯南戰役關係全局,此戰勝利即使蘇北各城全失亦有辦法恢復。你們必須集中第一、第六、第八、第四、第九、第十各師及一縱、警旅等部,並有必要之部署準備時間,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殲滅戰。第一仗似以打二十六師三個旅為適宜,因該師系魯南主力,該師被殲,全局好轉,若先打馮部,則恐一時不能解決魯南問題。究應如何,望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毛澤東主席在電報中,明確要求華野、山野兩軍北上魯南,組織魯南戰役,並且提出先打馬勵武的整編二十六師,而且要王建安的魯中部隊也參加魯南戰役,我軍集中的兵力大大超過了宿北戰役。

陳毅、粟裕堅決執行了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定立即組織魯南戰役。

魯南戰役示意圖

1946年12月23日,粟裕下令分布在兩淮的華野一縱、8師、華野1師日夜兼程,迅速北上參加魯南戰役。

陶勇的第一師在過隴海線時,被敵人的偵察飛機發現,陶勇請示粟裕,問是否還要晝夜兼程。

粟裕回答:「將計就計,晝夜兼職北上。」

華野一反常態地在大白天行軍,使薛嶽錯誤地斷定粟裕是「敗退山東,不堪再戰」

薛嶽將部隊從山東的棗莊一直到徐州附近,擺了個「一」字長蛇陣,各部成掎角之勢,便於相互策應,其中的核心是馬勵武所部,為魯南敵軍中最強部隊。

「先打弱敵」是粟裕的一個基本用兵原則,但對於魯南之敵,如果先打弱敵,起不了多大作用,難以緩解山東戰場的緊張局勢。

粟裕決定反常用兵,先打強敵,首先吃掉馬勵武的整編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

馬勵武的偵察分隊不斷向他報告有共軍主力部隊向魯南方向運動的消息,共軍部隊集結了11個師的兵力,馬勵武預感大戰即將來臨,為擺脫孤軍深入的不利局面,他向薛嶽請求退回嶧縣。

薛嶽仍然命令整編二十六師繼續向前進攻,無奈的馬勵武只好收縮陣地,以馬家莊為中心,構成一個東西25公裡的狹長防禦陣地。以快速縱隊的坦克往返巡邏,作機動增援部隊。

馬勵武認為有第一快速縱隊的優勢裝備,不怕共軍的進攻。

國民黨軍的第一快速縱隊,是國民黨軍中少有的機械化部隊。全面抗戰時期,蔣介石在昆明組建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支坦克部隊,在印度的新德裡,接受了美軍顧問的正規化訓練,並配備了美式坦克,成立坦克1營參加滇緬公路作戰。坦克一營在印、緬與日軍的作戰中,作戰勇敢,從未打過敗仗,受到美軍顧問的交口稱讚。抗戰結束後,蔣介石用繳獲的日軍輕型坦克組建兩個團,與坦克1營合併為第一快速縱隊,任命其次子蔣緯國指揮。

國民黨第一快速縱隊

魯南戰役時,蔣緯國因為身份特殊,沒有親臨戰場,坐鎮徐州指揮。隨同整編二十六師行動的第一次快速縱隊由步兵第80旅、炮兵第5團、坦克第1團1營、搜索營、工兵營、汽車團組成。坦克1營有美式中型、輕型坦克36輛,士兵的裝備從頭到腳全部是美式裝備,在國民黨軍中算是第一流的。

馬勵武預料共軍會在12月30、31日左右發動進攻,命令各部隊作好戰鬥準備,準備與共軍大打一場,然後,乘勝迎接1947年的元旦的到來。

誰知三天過去了,到了1947年的元旦,一切都靜悄悄的,全無一點戰爭跡象。

馬勵武認為1947年的元旦到了,大家都要過元旦,應該不會有什麼意外。

於是,馬勵武把部隊交給副師長曹玉珩和參謀長,自己回嶧縣後方司令部過元旦去了。

1月2日,他在嶧縣見了他的老上級27集團軍軍長李玉堂,晚上回到後方司令部,觀看京劇《風波亭》。

而在此時,陳毅、粟裕正緊急部署著魯南戰役的兵力。

為了便於指揮魯南戰役,陳毅、粟裕決定將參戰部隊編為兩個縱隊:右縱隊以山野8、9、10師、濱海警備旅等組成,共12個團,由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魯南軍區政委傅秋濤指揮,首先殲滅傅山口、太子堂地區的整編二十六師44旅,切斷整編二十六師向嶧縣、棗莊方向的退路,阻擊來援之敵。爾後攻取向城,配合左縱隊消滅整編二十六師師部及快速縱隊。

左縱隊以葉飛的一縱和陶勇的1師組成,共15個團,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負責殲滅卞莊之敵,然後在右縱隊配合下圍殲整編二十六師169旅和快速縱隊。魯南第3軍分區武裝負責監視外圍敵人,保證戰役順利進行。作戰命令規定,各部隊於1947年1月1日拂曉進入指定集結地域,1月2日24時發起攻擊。

正在後方司令部看戲的馬勵武,突然接到電話:「前方打起來啦!」

1947年1月2日22時,我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從各個方向敵整編二十六師發起了攻擊。

我軍發起總攻

8師以主力22團進攻尚巖。尚巖有整編二十六師44旅一個營防守,工事比較堅固。

8師22團3營戰士從尚巖的西南角連續爆破,炸開了鹿砦,後續部隊奮勇突破,佔領突破口。與敵軍展開巷戰。

敵人從馬家莊開來幾輛坦克增援。但是公路己經被當地的地方武裝破壞,坦克不能前進,只能在遠處向村裡打炮。

在我軍的持續攻擊下,尚巖村裡的敵軍終於頂不住了,除少數逃跑外,大部被殲。尚巖被8師佔領。敵軍坦克見勢不妙,也調頭退回了馬家莊。

葉飛的一縱向卞莊進攻。在宿北戰役中繳獲的國民黨軍重炮,此時發揮了作用。在重炮的配合下,一縱很快拿下卞莊。

1947年1月3日,魯中10師攻佔平山,9師佔領石城崮,濱海警備旅佔領石龍山,完全控制了北面的制高點,馬家莊、傅山口之敵完全處於我軍炮火控制之下。

陶勇指揮第一師勇猛穿插,攻克洪山、蘭陵等村鎮,切斷了南面馮治安部與整編二十六師的聯繫。

馬勵武得知前方打起來後,馬上用電話與馬家莊師部聯繫。電話已經被切斷了。馬勵武帶著兩個連準備想返回前線指揮,但前方戰事激烈,根本過不去。

1947年 1月3日,華野攻入整編二十六師師部。打掉了二十六師的指揮中樞。 失去指揮的整編二十六師大半覆滅,殘部與快速縱隊退縮到了一個狹小區域。

返回嶧縣的馬勵武,命令整編二十六師殘部和第一快速縱隊撤回嶧縣。

我軍在殲滅整編二十六師主力後,前沿部隊士氣旺盛,上上下都充溢著一股完全徹底摧毀敵軍的氣概,在這種情況下發動總攻極為有利,但粟裕遲遲都沒有下達總攻命令,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忌憚於快速縱隊的坦克和榴彈炮。

1947年1月4日,突然雨雪紛飛,滿天紛紛揚揚地飄起了雪花,這是入冬以來少見的天氣。 雨雪之後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第一快速縱隊偏偏又在這個時候選擇了突圍西奔。

粟裕下達命令:全線出擊,殲敵於突圍途中。

第一 快速縱隊本來要從公路走,但公路已被民兵和地方武裝挖斷,路上到處坑坑窪窪,而且遍地都是燃燒的秸稈稻草,駕駛員的視野受到很大影響。 第一快速縱隊只好衝下公路,想另外再找一條可行的道路。 道路倒是找著了,卻是一條毀滅之路,因為他們誤入了漏汁湖。

漏汁湖是南北八、九裡寬的一片窪地,水溝交叉,乾旱時是平原,雨雪一泡,土地就像海綿一樣泥濘鬆軟,成了一片沼澤地。

國民黨軍前邊的卡車和坦克陷入泥沼,後邊的被堵住,不斷鳴著喇叭。步兵穿行卡車、坦克之間,擁擠不堪,完全陷入混亂之中。

殲滅敵第一快速縱隊

我軍各部隊吶喊著衝入敵陣,開始分割圍殲整編二十六師殘部和第一快速縱隊。整編二十六師副師長曹玉珩和參謀長帶領7輛坦克衝在最前面,僥倖逃出重圍。

經過4個小時的戰鬥,國民黨軍整編二十六師第44、169旅,第一快速縱隊戰車營、工兵營、炮5團、運輸團及80旅兩個步兵團共3萬多人被我軍全殲,繳獲坦克24輛和美式重炮數十門、卡車200多輛。

魯南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勝利結束。

勝利後的陳毅司令員乘興賦詩一首:「快速縱隊走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都成廢鐵堆。」

陳毅司令員縱身登上一輛被繳獲的坦克前,在炮塔頂上坐下,與同行人員合影留念。

坐在繳獲的坦克車上的陳毅司令員

馬勵武在嶧縣縣城裡眼睜睜看著他的整編二十六師主力和第一快速縱隊被我軍消滅,僥倖逃脫的副師長曹玉珩等帶著少數殘兵敗將逃回嶧縣城裡,傷兵們悲慘呼號,令守軍官兵膽戰心驚。城裡一片混亂。

薛嶽擔心我軍切斷津浦線,命令馬勵武收攏部隊,堅守嶧縣。同時命令整編五十一師周毓英部固守棗莊,馮治安的97軍固守臨城,形成三個孤立據點。

當時的嶧縣城中只有整編五十一師的一個完整團,加上整編二十六師殘部,總共不到1萬人,還有7輛坦克和30多門火炮,己經是甕中之鱉了。

強敵整編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被打掉了,接下來該打弱敵了。

1月6日,陶勇第一師在完成殲滅第一快速縱隊的戰鬥任務後,乘勝向臺兒莊方向推進,準備吃掉馮治安的第三十三軍,但是馮治安的部隊迅速收縮到運河南岸,憑藉防禦工事固守,與我軍形成對峙狀態。

陳毅、粟裕開始了魯南戰役第二階段的作戰部署:以山野8師、9師、4師10團和濱海警備旅進攻嶧縣;陶勇第一師北上進攻棗莊、齊村;葉飛的一縱擺在嶧縣西南的文峰山、白山一線,阻擊臺兒莊出援之敵;山野10師位於臨城、齊村之間,阻擊臨城出援之敵;另外派地方武裝破壞公路、鐵路,切斷嶧縣、棗莊敵軍的退路。

魯南戰役第二階段的作戰調動

1947年1月9日晚上,山野8師對嶧縣發起了總攻。

山野8師將繳獲的4門榴彈炮臨時組建成炮兵連參戰,炮兵連的炮長、炮手、計算兵、駕駛員全都是「解放戰士」,由懂炮兵的幹部規定射擊目標。 這是華東新四軍第一次使用榴彈炮配合攻城,榴彈炮的齊射,成功壓制住了城內的炮兵陣地。

在炮火急襲的掩護下,山野8師又實施連續爆破。 魯南地區工礦企業較多,山野8師的很多官兵就是魯南礦工出身,擅長爆破技術,嶧縣南門很快便被炸開,攻城部隊突入城內,與敵人展開了巷戰。

1月11日凌晨,國民黨整編二十六師被全部殲滅,師長馬勵武被俘,逃入嶧縣城中的7輛坦克也被我軍繳獲。

在圍攻嶧縣的同時,粟裕派陶勇第一師攻打棗莊,防守棗莊的整編第五十一師原為東北軍,戰鬥力一般,但他們依託的工事很堅固。

棗莊系工礦市鎮,日偽時期就開始修築防禦工事,僅城牆就有一丈多厚,整編五十一師在此基礎上,又構築了許多集團地堡,形成了核心陣地與外圍陣地緊密相連的防禦體系。

陶勇的第一師為華野主力,擅長野戰和運動戰,但對攻堅缺乏經驗,不懂得爆破,攻城時採用的還是野戰時那種猛打猛衝的辦法,結果屢碰釘子,兩次攻城均告失利。

棗莊拿不下來,國民黨軍胡璉的整編十一師已進至臺兒莊、韓莊一線,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也向徐州以北急進,魯南戰局重又變得微妙起來。

1947年1月14日,粟裕下令停止攻擊,將善於攻堅的8師調一個團給陶勇第一師。 陶勇將最有把握的爆破人員挑選出來,組建了一個攻城先遣組。先遣組專門挖出一條地道,直通棗莊城牆下,然後通過連續爆破,終於打開缺口,進入棗莊市區。

1947年1月20日,敵整編五十一師被全部殲滅,師長周毓英以下官兵3700餘人被俘。

至此,歷時18天的魯南戰役全部結束,在華東戰場上,魯南戰役又創下了一個新紀錄,一次性殲滅了國民黨軍2個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共53000餘人,其中俘虜17000餘人。

繳獲坦克24輛、汽車470輛、各種火炮200餘門。

收復了嶧縣、棗莊及其以東地區,粉碎了敵人會攻臨沂、消滅華東我軍主力的計劃。

魯南戰役結束後,為便於統一指揮,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1947年1月23日,華野、山野正式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華野下轄11個步兵縱隊,1個特種兵縱隊。 華東野戰軍(亦簡稱華野)被列入解放軍序列,新四軍、山東八路軍的番號從此停止使用,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主力達到27萬人之多。

相關焦點

  • 「示形於南,擊敵於北」,為了迷惑敵軍,粟裕在魯南大擺迷魂陣
    截止到1947年,華東戰場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在過去半年多的時間裡,華東解放軍從蘇中打到蘇北、再打到魯中南,戰爭從前沿陣地不斷向解放區縱深擴展解;戰爭的規模是越打越大,從最初的華野獨立作戰到魯南戰役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不同解放區實現了從戰略協同向戰役協同作戰的轉變,參戰人數越來越多,從最初2萬多人的運動戰到十幾萬人的大殲滅戰,殲敵人數越來越多,僅魯南戰役一役,便殲敵5萬多人。
  • 粟裕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如果再晚4個小時,仗就不好打了」
    11月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和譚震林、陳士榘、張震等領導籤發了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我為貫徹淮海戰役決心,定於本月8日晚統一發起戰鬥」。
  • 豫東戰役中,粟裕出奇兵打開封,其實是4個月前陳賡打洛陽的翻版
    1948年6月,粟裕打開封,被稱是一個創舉;在他之前,1948年2月,陳賡打洛陽,更是一個創舉。為什麼這麼說?1948年夏,粟裕打開封,完全是獨斷專行,突然向中央提出攻擊開封。這,出乎中央意外,也令敵措手不及!最後拿下開封,震驚全國。
  • 粟裕為什麼沒打臺灣?蔣介石找了兩萬日本僱傭軍
    粟裕迅速向所部發出指示:敵人已集中40萬左右的陸軍及其海空軍全部守備臺灣,未來對臺作戰將更加激烈與殘酷,原定以4個軍為第一梯隊的準備已不夠強大,需增加至6個軍。這是他對戰役決心做第二次較大修改。6月末,情報又偵悉臺灣正加緊補充部隊,估計其陸軍在我未來發動攻擊時可達50萬人,海空軍亦得到加強。粟裕再向軍委和毛澤東報告:我在數量上已無優勢,但只要能登陸成功,且能於突入縱深後站穩腳跟,仍可完成預定任務。
  • 孟良崮戰役:粟裕五路合圍張靈甫,李天霞見死不救?我看未必
    最開始湯恩伯兵團有大動作時,粟裕的計劃是先打位置突出,且位於側翼的桂系第7軍與整編48師。打側翼最大的好處就是位置好,有利於我軍圍殲與打援。如果是其它的國民黨軍部隊可能粟裕就打側翼了,但是粟裕考慮到這個桂系的第7軍很狡猾,都是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兵油子,打不過時溜得很快,逼急了又戰鬥力驚人,我軍此前在兩淮戰役中吃過第7軍的虧。
  • 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1947年1月,粟裕率華野先後發起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等戰役等,先後殲滅包括有著國民黨「王牌軍」之稱的整編第74師在內的7個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從此,解放軍由戰略防守轉入戰略進攻。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將「東野南下北寧線作戰,陳毅粟裕組建渡江集團到蔣的敵佔區,迫使蔣在中原的集團回收,減輕解放區的壓力」作為1948年的戰略目標。
  • 此戰大獲全勝,粟裕為何感到美中不足?他當天就發電報給毛澤東
    然而,粟裕卻感到美中不足,並沒有加入歌舞狂歡的行列,他的思緒、他的眼光又飛向了南線的國民黨軍集團。 粟裕永不知足,仗越打,他的胃口越大,心思路越活,這正是日後名列中國十大將之首的粟裕的一個突出特點。
  • 解讀「南徵北戰」:戰役留下九個「之最」,其中李仙洲最「憋屈」
    電影《南徵北戰》講述的是萊蕪戰役的故事,我人民解放軍「示形於南,決戰於北」,全殲國民黨兩個軍近六萬人,北線敵首李仙洲被俘。 關於戰役經過,朋友們可以「百度」一下「百度百科」之「萊蕪戰役」,那裡的介紹足夠詳細。
  • 粟裕大將——我軍唯一從士兵成長為統帥近百萬大軍的人
    解放戰爭開始後,粟裕指揮的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戰役,一個比一個胃口大,也一個比一個驚世駭俗。同時期被杜聿明追著屁股打趕到松花江北的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特地讓人把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資料都收集找來,一個人關在屋裡研究了整整兩天,最後對參謀長劉亞樓說:「粟裕打仗可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鑑於國民黨陸軍主力基本被消滅,餘下的軍隊戰鬥力遠不及人民解放軍,但其海、空軍基本保持完整;而臺灣海峽寬大,沒有海、空軍的掩護,人民解放軍不可能渡海攻臺,毛澤東考慮應先準備,待條件成熟後,再發起臺灣戰役。
  • 宿北戰役的「王牌師」有多兇狠?粟裕:看到胡璉的部隊渾身冒冷汗
    在1929年的軍閥混戰中,18軍殺得軍閥唐生智部丟盔棄甲;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胡璉的18軍以敢死的氣概和決死的勇氣用集束手榴彈炸毀敵人的坦克,並刺刀見紅地跟日寇血拼一晝夜打退了十幾次日軍的大規模衝鋒;在石牌嶺大捷中的高家嶺阻擊戰裡,胡璉寫下絕命書,率18軍頂著日寇的毒氣彈用刺刀挑死了2000多頭日寇,一舉成就了萬家嶺大捷的勝利;在1947年的南麻戰役中,
  • 敵整編七十四師的毒箭穿心,兩淮失守,一戰漣水城
    已經趕到淮陰粟裕,與譚震林會合後,兩人眼見當前情況危機,再打下去只能消耗我軍力量,不可能改變局面。於是,粟、譚決定放棄淮陰。粟、譚於9月19日16時電告陳毅和中央:「突入淮陰城之敵已達一個團以上,其後續部隊繼續跟進。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1946年,蘇中戰役打響,粟裕創造了在內線作戰七戰七捷的軍事奇蹟。關於前六次的蘇中戰役情況,可詳見於文章《粟裕在分析了戰場形勢後,決定兵出險招,將進攻的地點選在了黃橋鎮。粟裕認為:越是敵人認為我軍不敢去的地方,越要出其不意地插入敵人腹地,打國軍一個措手不及。更深層次戰略布局在於:黃橋鎮毗鄰的西北方向是泰州,而泰州則是黃百韜的大後方,兵發黃橋則可以有效威脅泰州。粟裕的此舉實則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粟裕將軍戰功赫赫,1955年,為何不是元帥,而被授予大將?
    粟裕大將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先後指揮領導了多次戰役。關於這些戰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關於粟裕大將的軍銜問題,一直被大家所熱議。因為很多人認為從戰功來說,粟裕大將已經足以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粟裕大將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
  • 黃橋戰役真相:粟裕抗日有功,卻遭5倍兵力圍攻,反殺後群眾叫好
    黃橋戰役真相:粟裕抗日有功,卻遭5倍兵力圍攻,反殺後群眾叫好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掀起了一場為國民黨反動派翻案的歪風。這些人靠著一知半解的歷史資料和主觀臆斷,哄騙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群眾,以至於很多人說起新四軍抗日,能想到的只有"黃橋戰役"這一件事。
  • 粟裕成名之戰,不等援軍到達,率七千人進攻敵3萬人還殲滅一萬人
    在解放軍眾多將領中,粟裕的經歷可以說是非常傳奇,一生經歷無數次絕境,但總能化險為夷,贏得主動。黃橋戰役作為的他的成名戰,在這場戰役中,粟裕率部以弱勝強,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的摩擦。起初新四軍準備避敵鋒芒,等到黃克誠率領的部隊到了之後,再教訓一下韓德勤,但是粟裕卻堅持要打,不能退卻。韓德勤把部隊分成了三路,命令其主力89軍和一個獨立第六旅共1.5萬人組成中路軍,從海安、曲塘一線進攻黃橋;李明揚、陳泰運部為右路軍,5個保安旅為左路軍,向黃橋兩翼夾擊,其進攻總兵力達26個團3萬餘人,企圖一舉消滅駐紮在黃橋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 孟良崮戰役:粟裕全殲張靈甫,李天霞沒有不救,桂系才是隔岸觀火
    因為他們已經沒有籌碼了,戰場上打不贏的東西談判桌是爭取不來的,湯恩伯自己都認為國民黨軍接下來的行為就是困獸猶鬥,或者說是垂死掙扎。 這是國民黨將領的判斷,我軍對孟良崮的戰役評價也頗高,毛主席點評:「 這場戰役中國有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我毛澤東。
  • 日寇斬首新四軍總部,陳毅命懸一線,粟裕「轉蘑菇大法」玩哭敵寇
    他認為日寇此番的「掃蕩」與以往並無不同之處,不過是規模大了些,新四軍對付敵人的「掃蕩」早就具備的足夠的經驗,只要奉行「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遊擊戰十六字訣,日寇再兇狠也會被我軍打得屁滾尿流、狼狽而逃。但事實是,陳毅的這次判斷失誤了。島國出品的南部襄吉並非善茬。
  • 粟裕對自己評價最高的一場戰役,晚年直言:不打,那可不行
    在這一期間內,粟裕的名字一定會在名單當中。提到粟裕,很多人都會想到1944年的車橋大戰。除了車橋大街之外,粟裕還指揮過南坎戰役。當時粟裕認為,在車橋大戰之後日軍能夠支配到的日偽裝軍根本就沒有多少人,這時候不可能會派大量部隊來進攻蘇中。所以粟裕很快就制定了應對方案,安排小部隊以及地方政府的勢力分成4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