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中提到: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我國歷史隨著時代的進步,必將要提到一個關鍵詞,就是戰爭。在每一場戰鬥中都可能會凸顯出一位優秀的將領來,在1931年到1945年期間的抗日戰爭時期,其實也有很多將領的名字被後世所銘記。在這一期間內,粟裕的名字一定會在名單當中。
提到粟裕,很多人都會想到1944年的車橋大戰。除了車橋大街之外,粟裕還指揮過南坎戰役。當時粟裕認為,在車橋大戰之後日軍能夠支配到的日偽裝軍根本就沒有多少人,這時候不可能會派大量部隊來進攻蘇中。所以粟裕很快就制定了應對方案,安排小部隊以及地方政府的勢力分成4個區。
只要日軍敢進攻,那麼這4個區的攻勢必將發揮到最強勁的作用,對於日軍的進攻,瞬間就可以將其粉碎。這看上去像是一場防守戰,但其實粟裕的軍事計劃非常明顯。那就是只要敵人敢上來,那麼中國軍人絕對不會怯戰。這樣的態度放在其他的新四軍將領眼中,其實就類似於非常好戰的印象。
其中有一名軍部長官叫做張堯賴,就曾經致電粟裕說:不能過分刺激日偽軍,否則很有可能會引起對方的猛烈報復。可是粟裕的軍事主張卻非常明顯,始終認為在1942年之後,日軍的士氣就已經很低落了。
所以現在的中國軍人完全不用像1942年之前那樣躲著打。完全可以和對方硬著懟,沒什麼好怕的。粟裕的作戰部署其實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來看4個分區,4個分區又分了兩個精幹部隊,去摧毀敵方的薄弱據點。
其他的兩個支隊又配合精幹支隊的輸出,所以顯得比較靈活而4個特區又集中使用掘港、馬塘、岔河的線路,攻擊和防守的靈動性比較強,只要敵軍敢發動戰鬥,那麼四個特區的部署將可以自由變化,應對敵方的攻擊。
6月5日,南坎戰爭就拉開了序幕。在這場戰鬥中,日軍當時有一個主力部隊,但是人數不多,僅僅只有一個小隊,偽軍大概是一個連,總共不超過500人。這場戰鬥沒堅持幾天,日軍就已經全面崩潰,而對於這次新四軍清掃日偽軍的軍事計劃,自然是收穫了一個比較讓人滿意的結局。
大家也可以看出,自1942年之後中國軍人的士氣就已經呈現了大幅度增長的趨勢,所以人們看粟裕晚年談論這場戰疫的時候,對這段時期的評價很高,說不打那可不行。其實這樣的態度和這樣的硬氣,以及自信都是來自於1942年之後,兩軍雙方呈現出來的士氣狀態得出來的結論。
仔細來講,1940年前後所爆發的百團大戰,就已經標誌著日軍的士氣開始走下了下坡路。再到1942年之後,能夠讓粟裕感覺到中國軍人士氣大增的自信心,其實是來自於日軍最後已經處於迴光返照的狀態。
了解到這一信息,自然能夠瞬間增強中國軍人的士氣,直到晚年,粟裕在回憶起這一仗時,仍然表示:不打,那可不行,可見其對這一仗的評價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