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對自己評價最高的一場戰役,晚年直言:不打,那可不行

2021-01-08 琅琊講武堂

《燕歌行》中提到: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我國歷史隨著時代的進步,必將要提到一個關鍵詞,就是戰爭。在每一場戰鬥中都可能會凸顯出一位優秀的將領來,在1931年到1945年期間的抗日戰爭時期,其實也有很多將領的名字被後世所銘記。在這一期間內,粟裕的名字一定會在名單當中。

提到粟裕,很多人都會想到1944年的車橋大戰。除了車橋大街之外,粟裕還指揮過南坎戰役。當時粟裕認為,在車橋大戰之後日軍能夠支配到的日偽裝軍根本就沒有多少人,這時候不可能會派大量部隊來進攻蘇中。所以粟裕很快就制定了應對方案,安排小部隊以及地方政府的勢力分成4個區。

只要日軍敢進攻,那麼這4個區的攻勢必將發揮到最強勁的作用,對於日軍的進攻,瞬間就可以將其粉碎。這看上去像是一場防守戰,但其實粟裕的軍事計劃非常明顯。那就是只要敵人敢上來,那麼中國軍人絕對不會怯戰。這樣的態度放在其他的新四軍將領眼中,其實就類似於非常好戰的印象。

其中有一名軍部長官叫做張堯賴,就曾經致電粟裕說:不能過分刺激日偽軍,否則很有可能會引起對方的猛烈報復。可是粟裕的軍事主張卻非常明顯,始終認為在1942年之後,日軍的士氣就已經很低落了。

所以現在的中國軍人完全不用像1942年之前那樣躲著打。完全可以和對方硬著懟,沒什麼好怕的。粟裕的作戰部署其實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來看4個分區,4個分區又分了兩個精幹部隊,去摧毀敵方的薄弱據點。

其他的兩個支隊又配合精幹支隊的輸出,所以顯得比較靈活而4個特區又集中使用掘港、馬塘、岔河的線路,攻擊和防守的靈動性比較強,只要敵軍敢發動戰鬥,那麼四個特區的部署將可以自由變化,應對敵方的攻擊。

6月5日,南坎戰爭就拉開了序幕。在這場戰鬥中,日軍當時有一個主力部隊,但是人數不多,僅僅只有一個小隊,偽軍大概是一個連,總共不超過500人。這場戰鬥沒堅持幾天,日軍就已經全面崩潰,而對於這次新四軍清掃日偽軍的軍事計劃,自然是收穫了一個比較讓人滿意的結局。

大家也可以看出,自1942年之後中國軍人的士氣就已經呈現了大幅度增長的趨勢,所以人們看粟裕晚年談論這場戰疫的時候,對這段時期的評價很高,說不打那可不行。其實這樣的態度和這樣的硬氣,以及自信都是來自於1942年之後,兩軍雙方呈現出來的士氣狀態得出來的結論。

仔細來講,1940年前後所爆發的百團大戰,就已經標誌著日軍的士氣開始走下了下坡路。再到1942年之後,能夠讓粟裕感覺到中國軍人士氣大增的自信心,其實是來自於日軍最後已經處於迴光返照的狀態。

了解到這一信息,自然能夠瞬間增強中國軍人的士氣,直到晚年,粟裕在回憶起這一仗時,仍然表示:不打,那可不行,可見其對這一仗的評價有多高。

相關焦點

  • 粟裕為什麼沒打臺灣?蔣介石找了兩萬日本僱傭軍
    戰略構想十分完美:以島嶼對抗大陸,三點成一線,海南扼制廣東、臺灣俯視福廈、舟山鎖閉滬浙,退,可互為犄角鼎足依託;攻,可全線同時展開或突出某一重點。自然,粟裕對「委員長」的部署甚感滿意,你愈是分兵把口,愈有利於我各個擊破。他曾向毛澤東建議,必要時可考慮暫不攻擊較易攻取之舟山,而先攻最難打之臺灣,臺灣既下,統一中國的最後一道難題必將勢如破竹、迎刃而解。
  • 粟裕、林彪究竟誰更厲害?毛主席曾對此做出評價
    林彪粟裕兩人作為解放軍的高級將領,統率過的部隊人數都超過了50萬。這兩人也都是方面軍的一把手,同時,在開國將領中,僅從戰功角度來說完全可以相提並論。作為毛主席最信任的將領之一,林彪和粟裕的軍事能力究竟誰更高一籌一直被人們所談論,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 「古有韓信,今有粟裕」,你怎麼看?
    岡村寧次曾特設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粟裕的作戰特點和規律,結論是:「此人打仗經常破常規、出奇招,毫無規律可尋」;國民黨軍中悍將胡璉用六個字評價粟裕-土木不及一粟;朱老總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傳下去,我老了,有粟裕!」
  • 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從履歷看,可以說粟裕參加了我黨各個時期幾乎所有重要戰役,但粟裕真正的成名戰應該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其中,淮海戰役應該是其巔峰軍事代表作。淮海戰役的大背景及戰前準備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但要講清楚淮海戰役,至少需要從1947年初開始說起。
  • 魯南戰役——粟裕反常規用兵,先打強敵,後打弱敵
    官司打到了中央軍委,毛澤東指示陳、粟:「魯南戰役關係全局,此戰勝利即使蘇北各城全失亦有辦法恢復。你們必須集中第一、第六、第八、第四、第九、第十各師及一縱、警旅等部,並有必要之部署準備時間,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殲滅戰。第一仗似以打二十六師三個旅為適宜,因該師系魯南主力,該師被殲,全局好轉,若先打馮部,則恐一時不能解決魯南問題。
  • 孟良崮戰役:粟裕全殲張靈甫,李天霞沒有不救,桂系才是隔岸觀火
    此役對國民黨影響深遠,陸軍代總司令湯恩伯評價:「 和談的機會已成過去,今後如果言和談就是投降。於(與)其束手待斃或等待共產黨來向我清算,還不如自己起來作最後之改革和掙扎。 」 為什麼說何談的機會已成過去?
  • 豫東戰役中,粟裕出奇兵打開封,其實是4個月前陳賡打洛陽的翻版
    其實,在這4個月前,陳賡打開洛陽,與粟裕完全是異曲同工,也是在中央還沒有同意時不放棄,繼續用兵,突然戰機一到,他兵臨城下,攻下洛陽。這一戰,使得蔣介石在中原地區由優勢轉變為劣勢。粟裕打開封,幾乎就是陳賡打洛陽的翻版。打洛陽,是陳賡三次建議的結果,也是他運用奇兵的範例。
  • 粟裕提前兩天發起淮海戰役:「如果再晚4個小時,仗就不好打了」
    11月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和譚震林、陳士榘、張震等領導籤發了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我為貫徹淮海戰役決心,定於本月8日晚統一發起戰鬥」。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1946年,蘇中戰役打響,粟裕創造了在內線作戰七戰七捷的軍事奇蹟。關於前六次的蘇中戰役情況,可詳見於文章《粟裕在分析了戰場形勢後,決定兵出險招,將進攻的地點選在了黃橋鎮。粟裕認為:越是敵人認為我軍不敢去的地方,越要出其不意地插入敵人腹地,打國軍一個措手不及。更深層次戰略布局在於:黃橋鎮毗鄰的西北方向是泰州,而泰州則是黃百韜的大後方,兵發黃橋則可以有效威脅泰州。粟裕的此舉實則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大陸上已無更多大仗可打,但在海上尚有解放臺灣、海南島兩役需費大力。此時,中共中央已估計到國民黨蔣介石將把最後的落腳點放在臺灣,故欲達全勝,必須渡海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正如中共中央、毛澤東所預料的,三大戰役末期,處於危局中的蔣介石,就考慮以臺灣作為國民黨的存身之地。
  • 黃橋戰役真相:粟裕抗日有功,卻遭5倍兵力圍攻,反殺後群眾叫好
    黃橋戰役真相:粟裕抗日有功,卻遭5倍兵力圍攻,反殺後群眾叫好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掀起了一場為國民黨反動派翻案的歪風。這些人靠著一知半解的歷史資料和主觀臆斷,哄騙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群眾,以至於很多人說起新四軍抗日,能想到的只有"黃橋戰役"這一件事。
  • 孟良崮戰役:粟裕五路合圍張靈甫,李天霞見死不救?我看未必
    此時在這個剪刀中間的華野只有兩條路,一、集中力量把剪刀的刀刃給他打缺掉;二就是華野自己主動轉移跳出剪刀的範圍(但是放棄山東解放區,那就正中了蔣介石的意圖,所以轉移是迫不得已的下策)
  • 宿北戰役的「王牌師」有多兇狠?粟裕:看到胡璉的部隊渾身冒冷汗
    在1929年的軍閥混戰中,18軍殺得軍閥唐生智部丟盔棄甲;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胡璉的18軍以敢死的氣概和決死的勇氣用集束手榴彈炸毀敵人的坦克,並刺刀見紅地跟日寇血拼一晝夜打退了十幾次日軍的大規模衝鋒;在石牌嶺大捷中的高家嶺阻擊戰裡,胡璉寫下絕命書,率18軍頂著日寇的毒氣彈用刺刀挑死了2000多頭日寇,一舉成就了萬家嶺大捷的勝利;在1947年的南麻戰役中,
  • 韋崗戰鬥,粟裕用一場勝利打消了人們對新四軍的質疑
    粟裕仔細觀察了一下,儘管山上樹木稀疏,但有許多高低不平的小土丘,可用於隱蔽埋伏,以他多年從事遊擊戰的經驗和眼光來看,這是一個打伏擊戰的絕佳地形。到韋崗去伏擊日軍車隊,不僅可以避開日軍的「搜剿」,還能藉此打開江南抗戰的局面,何樂而不為?粟裕立即召集各連幹部到竹林開會。
  • 粟裕大將——我軍唯一從士兵成長為統帥近百萬大軍的人
    解放戰爭開始後,粟裕指揮的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戰役,一個比一個胃口大,也一個比一個驚世駭俗。同時期被杜聿明追著屁股打趕到松花江北的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特地讓人把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資料都收集找來,一個人關在屋裡研究了整整兩天,最後對參謀長劉亞樓說:「粟裕打仗可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 粟裕頻繁調動部隊,許世友發牢騷:你們只曉得地圖上指手畫腳
    ,全面開戰才不過8個月,蘇中戰役前被逼應戰,原本只求議和的毛主席豪氣倍增。  蔣氏還再次吸取教訓、變更戰法,決定由顧祝同統一指揮,採取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策略,加強兵力密度,成縱深梯次部署,做「弧形一線」式推進,使華東野戰軍啃不動、吞不下。  作為華野全軍的戰役指揮員,粟裕千鈞重擔繫於一身,再一次面臨考驗。
  • 粟裕大將在解放戰爭時的最慘烈戰役,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百姓三年不...
    國民黨整編74師是原74軍整編而來,解放戰爭時期74師師長是張靈甫。但是到解放戰爭中,張靈甫帶領74師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面上,為了拔掉74師這顆毒牙,華東野戰軍副司令粟裕做出了充足的準備。
  • 解讀「南徵北戰」:戰役留下九個「之最」,其中李仙洲最「憋屈」
    最有膽魄的人-陳毅、粟裕 南北兩線國軍來勢洶洶,陳毅、粟裕起初計劃先打南線之敵,可是卻找不到「下手之處」。 南線不好打,那就打北線,北線之敵威脅到華野及解放區的後方,先解除掉北線之敵,對於全局也是有利的。
  • 此戰大獲全勝,粟裕為何感到美中不足?他當天就發電報給毛澤東
    然而,粟裕卻感到美中不足,並沒有加入歌舞狂歡的行列,他的思緒、他的眼光又飛向了南線的國民黨軍集團。 粟裕永不知足,仗越打,他的胃口越大,心思路越活,這正是日後名列中國十大將之首的粟裕的一個突出特點。
  • 高郵戰役勝利後 日軍換上和服軍裝藏床下(圖)
    從來沒有打哪個仗,粟裕帶著我們偵察,就高郵他親自帶領我們偵察,所以他對打這個仗是很重視的。」粟裕回憶錄曾提高郵戰役主將彭德清詳述作戰經過「十二月發起高郵戰役,在南面攻取了高郵城,收復了高郵以南至邵伯鎮的運河沿線地區。為保障華中解放區首府兩淮(淮陰、淮安)掃除了一個心腹之患,對加強蘇中與淮南的聯繫也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