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瑋(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歷史上,日本不僅擅長「偷襲」,而且擅長「趁火打劫」。自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即向世人展示了它的這一「強項」。
「滿洲問題」變成「滿蒙問題」
日俄雙方代表,1905年9月5日
日俄《樸茨茅斯和約》籤署後,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日本開始推行與俄國緩和的外交路線。因為,一則俄國雖然戰敗,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不能不擔憂俄國復仇。二則日本獲取原俄國在南滿的權益後,沒有信守「門戶開放」的承諾,而且出爾反爾,將與「美國鐵路大王」哈裡斯合作經營「南滿鐵路」的備忘錄「歸零」,使日本與英美的關係漸漸出現裂痕。同時,俄國國內也局勢動蕩,也有與日本改善關係以消除「外患」的意願。
1907年1月25日,時任樞密院議長的山縣有朋提出了《對清政策見解》,強調對華政策的關鍵是與俄國修好。他寫道:「今日俄國復仇心熾烈,不同於甲午戰後之清國,且其實力本不可侮,所以我勝後仍須充實兵備。但是,若與彼結親密之交,緩和其復仇之心,當至少可維護今後10數年和平,此乃我當務之急。苦於內治紊亂的俄國政治家,必然不會拒絕我方之善意。」
山縣有朋的判斷沒錯,當時俄國也有意改善與日本的關係。1907年初,俄國外交大臣亞歷山大·伊茲沃爾斯基向日本駐俄國大使本野一郎表示,俄國有意與日本調整關係。既然雙方都想交好,很快一拍即合。同年7月30日,《第一次日俄協約》在彼得堡籤署。
「秘密外交」是近代外交的基本特徵,日俄之間的外交更不例外。當時,該協約公開的條文只有兩項內容,一是「相互尊重締約國與清國現行各種條約及契約所產生的一切權利」;二是「承認清帝國獨立及領土完整,以及各國在清國工商業機會均等原則。」但是,俄國十月革命後被公開的秘密協約的內容顯示,劃分勢力範圍,才是該協約的實質:1、彼此不謀求對方在南滿或北滿的權益;2、俄國承認日本在韓國的權益、日本承認俄國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
日韓合併後朝鮮總督府管轄範圍示意圖(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館藏)
必須強調,《第一次日俄協約》既為以後日本吞併朝鮮半島發放了「許可證」,也為俄國策動「外蒙古獨立」舉行了「揭幕禮」。1910年7月4日和1912年7月8日,日俄又籤署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協約」。前者仍分「公開」和「秘密」兩部分,核心內容仍是強調彼此在滿洲的勢力範圍;後者則將內蒙古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日俄「彼此尊重」各自權益。此後,日本「大陸政策」中的「滿洲問題」變成了「滿蒙問題」,內蒙古東部被納入日本勢力範圍。兩次協約之所以中間僅相隔1年時間,主要因為1911年7月13日,《第三次英日同盟條約》較之以往有一重要修改:如果日美開戰,英國不再有參戰義務。因此,日俄關係也需作出相應調整。
完成「明治大帝的遺業」:吞併朝鮮半島
除了「滿蒙地區」,「如同一把匕首指向日本列島」的朝鮮半島,更被視為日本「生命線」的要害部位。如前面所述,日俄戰爭的直接起因,就是兩國圍繞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的爭奪。最初,日本經過對「戰」與「和」的反覆權衡,提出了「二一添作五」的「滿韓交換」論,「即韓國歸日本,滿蒙歸俄國」。但是,北極熊貪心,想吃「獨食」,對此建議斷然拒絕。但令膀大腰圓的「北極熊」始料未及的是,居然被個小機靈的「桃太郎」摁在地上痛扁,最終不得不認輸,並在「山姆大叔」的斡旋下簽署《樸茨茅斯和約》,「忍痛割愛」,將在中國「南滿」獲得的權益和庫頁島南部,轉讓給日本。
實際上,在日俄戰爭爆發之際,日本已加緊了吞併朝鮮的步伐。1904年1月21日,日俄戰爭一觸即發,當時統治朝鮮半島的大韓帝國率先發表了「中立宣言」。但是,日本考慮到朝鮮半島是日俄戰爭的補給線,必須安全暢通,於是在戰爭爆發當天的2月8日,宣稱「考慮到大韓帝國在甲午戰爭發生時,未採取中立立場」,派出軍隊在仁川登陸並進駐韓國首都漢城,於2月23日脅迫大韓帝國政府籤署了《日韓議定書》,迫使朝鮮承認日本有權對朝鮮內政提出「忠告」;由日本「保障」大韓帝國領土完整和皇室安全;同時規定,「未獲雙方共識,不得與第三國訂立違反本議定書的協議」。
日韓合邦條約
之後,日本先後迫使朝鮮與之籤署了三個不平等條約:8月22日籤署《日韓新協約》(又稱《第一次日韓協約》);1905年11月17日籤署《日韓保護協約》(又稱《第二次日韓協約或》或《乙巳保護條約》);1907年7月24日籤署《第三次日韓協約》(又稱《丁未七條約》),並在朝鮮設立了統監府,由伊藤博文任首任統監,全面控制了朝鮮的政治、財政、外交。1910年8月22日,日本政府脅迫韓國政府籤署了《日韓合併條約》,規定「韓國皇帝陛下將有關韓國的一切統治權,完全且永久地讓與日本國皇帝陛下。日本國皇帝陛下接受前條所載之讓與,且承諾將韓國全部合併於日本帝國」。朝鮮半島自此成為日本殖民地。
對辛亥革命的「冷靜觀望」
1910年8月「日韓合併」後,如何鞏固在南滿取得的權益,進而「登堂入室」獲取在華更大利益,成為日本外交首要課題。恰在此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被稱為辛亥革命)。中國局勢的變化,令日本政府面臨抉擇:幫助清政府繼續執政,還是支持革命黨奪權?
軍人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是比較直接,尤其是日本軍人。10月13日,日本陸軍和海軍當局提出了《關於對支那用兵問題的文件》,提出「各國可能視支那動蕩為幹涉良機,並可能出兵。帝國當如處理『北清事變』(即義和團運動)那樣,居各國主宰地位。若對中國用兵,必須首先打擊清國軍事戰略首腦部位,隨後佔領政治經濟要地。」但是,由於列強並未出兵,日本顧忌如果出兵,必然遭到列強反對,只能「隱忍」。確實,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未兌現「門戶開放」承諾,已令美英不滿,此番若再貿然行事,或將「偷雞不成蝕把米」。
日本漫畫裡的辛亥革命
但「隱忍」不是「放棄」,而是「靜觀其變」。最初,日本估計革命軍難以成事。10月16日,日本外相內田康哉給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彥吉發去訓令,要他告知清政府:「帝國政府鑑於清政府為討伐革命軍急需槍炮彈藥,已決定讓本邦商人施以援手,幫助提供。帝國政府所以冒險敢有此舉,實因對清國政府有特別善意。」但是,革命軍勢如破竹的進展,使日本感到清廷終將柱折梁傾,難以扶其於即倒。從10月23日俄國總理科科夫佐夫同日本駐華公使本野一郎的對話中,我們不難洞見日本政府當時的判斷。俄國總理科科夫佐夫對本野一郎表示,「日俄兩國特殊利益面臨很大威脅。迄今日俄兩國所獲特殊利益均取自滿清朝廷。與其坐視事態自然消長,援助滿清朝廷或有利於維護日俄兩國利益。」但本野一郎則顯然持不同看法,他說:「鑑於滿清政府極端腐敗混亂,依我所見,寄希望於滿清朝廷取得最後勝利,甚為危險。我認為,日俄兩國應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採取適當措施,以維護兩國在清利益。如此方為上策。」儘管如此,日本仍「不見兔子不撒鷹」。
10月24日,日本通過了題為《關於對清政策文件》的內閣決議,稱「清國事態極不穩定,今後形勢如何難以預測。當地一旦發生不測之變,須採取應急手段。」 11月2日,內田康哉再次對駐華公使伊集院彥吉發去訓令:「萬不可過早做出結論,或貿然採取各種措施。」直至局勢明朗,日本才正式「站隊」。1912年2月12日,清廷頒布宣統退位上諭,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0月7日,日本和歐洲英、法、俄、德、意等12個國家同時宣布承認中華民國。由此可見,日本當時已將自己視為「西方一員」。
一戰:「拓展日本國運之天佑」
1914年4月,大隈重信取代海軍大將山本權兵衛成為首相。但是,如何擴大在華權益,仍一如既往成為日本外交重大課題。當年《中央公論》7月號發表的社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日本對華擴張所面臨的資本匱乏的困境:「往日,帝國乘百戰百勝之威,將勢力範圍擴展到滿洲,歐美各國頗有羨慕之色。但是,在今日資本戰爭中,帝國卻不能不輸給各國。」
就在此時,日本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機會」。1914年6月28日,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遇刺的「塞拉耶佛事件」為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3日,英國政府通過駐日大使格林向日本政府提出,「如果戰爭波及到遠東,香港及威海衛遭到襲擊,英國政府相信日本政府將予以援助。」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8月7日,英國請求日本協助其攻擊以中國山東半島膠州灣為根據地、襲擊英國商船的德國艦隊。
塞拉耶佛事件
大隈內閣接到請求後,當天徹夜開會研究。外相加藤高明提出,「今日本雖非處於根據同盟條約之義務而必須參戰之立場」,但是「一則基於同盟情誼之英國請求,二則為了帝國趁此時機從東洋清除德國之據點,以進一步提高國際地位之利益,由此兩點,斷然參戰,相信乃適合時宜之良策。」加藤高明一貫將「日英同盟」視為「帝國外交核心」。1902年1月30日籤署《第一次日英同盟協約》時,加藤高明就是外相。1905年8月12日,日俄戰爭激戰正酣之際,日本和英國籤署了《第二次日英同盟籤署》,當時英國還算「仗義」。1911年,加藤高明作為駐英公使,又與英國外相格雷籤署了《第三次日英同盟》。現在英國提出要求,若日本置若罔聞,可以肯定英日同盟必受影響。因此,日本內閣決定參戰,並提出了參戰理由:「由於戰亂餘波涉及東亞,日英同盟之目的瀕臨危險,英國政府根據條約向日本政府請求援助。」
8月8日,根據大隈內閣要求,山縣有朋、松方正義、大山巖等舉行元老會議,同意內閣的決定。原外相井上馨雖然因病後休養,未參加元老會議,但他認為,「這場戰爭對日本國運拓展有利,乃大正年代之天佑」,主張必須趁此機會「確立日本對東洋之權利。」他建議,「日本應和英法俄密切提攜,以此為基礎懷柔統一中國之人物袁世凱。10日,井上馨讓秘書記下他的上述建議送交山縣有朋和大隈重信。曾擔任首相的山縣有朋也強調:「必須在今日之局勢中創造亞細亞之未來和對華政策之基礎。」
利用英國求助出兵中國山東
1914年8月9日,英國政府收到了日本政府關於參戰的備忘錄,其中寫道,「一旦成為交戰國,則日本之行動即不能僅限於擊沉敵國之偽裝巡洋艦。為了破壞可能使日本及英國在東亞利益遭受損害之德國勢力,日本必須採取一切可能採取之手段和方法。」 接到這一備忘錄,英國外相格雷當天下午即向日本政府表示,希望日本暫停軍事行動。因為,日本毫不掩飾地顯示欲藉機擴大在華權益的圖謀,使英國感到自己是在「黃鼠狼看雞窩」。但是,日本政府豈能聽英國政府擺布?8月10日,加藤高明對英國政府強調,日本沒有領土野心,而且既然內閣已經作出這一決定,出爾反爾將「招至重大政治危機」。翌日,加藤高明又進一步強調,如果英國明確撤銷希望日本參戰的要求,將對日英同盟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由於日本「一定要幫忙」,英國政府只能無奈答應,但要求日本聲明,不攻擊德佔區以外的中國地區,不在中國南海及太平洋採取戰鬥行動。但是,加藤高明拒絕發表此類聲明。外交手段一貫老練的英國,這次居然忽略了日本執意「出手相助」的真正目的!
加藤高明
8月15日,日本軍政要員在從避暑勝地日光趕回東京的大正天皇面前舉行御前會議,正式決定參戰,並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限8月23日正午予以答覆:(1)德國艦隊必須立即撤離日本及「中國海」方面,否則將被立即解除武裝;(2)在9月15日之前將膠州灣租借地無代價、無條件地移交給日本政府,由日本歸還中國。在發出最後通牒的當天,英國駐日公使朱爾典提議,在日英兩國共同發給中國政府的照會中,寫明「保證歸還膠州灣」字樣,但同樣遭到加藤高明拒絕。加藤表示,目前無法做出這種保證。由於日本付出了很大犧牲,屆時即便要歸還,也必須附有條件。他提出:「例如延長滿蒙租借地及延長鐵路期限等,恐將成為主要條件。」
在發出最後通牒的當天,加藤高明還向駐日本的美、法、俄、荷大使或公使通報了最後通牒內容,並「此地無銀三百兩」,強調日本「絕無領土野心」。但當時中國的《京津時報》和美國的《紐約時報》等報刊,均指出了日本參戰的真正動機。
二十一條
在日本限定的8月23日,德國對日本的最後通牒未給予答覆,日本遂組建了以第18師團為主力約29000人的部隊,在約2800名英軍的配合下,對德國在中國膠東半島的租借地採取了軍事行動,而且不遵照中國劃定的戰區線,自行由龍口登陸,在10月中旬佔領了膠濟路全線。10月31日,日軍向德軍駐守的青島要塞發起攻擊,並在11月7日攻佔青島,俘虜2300餘人。戰事既已結束,袁世凱政府要求日本撤軍,但日本不僅公開拒絕,而且在1915年1月18日提出了彰顯狼子野心的「二十一條」。
(文/馮瑋;編輯/吳珊瑩,劉安琪;相關配圖來自網絡。本公號文章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公眾號id:yimeishit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