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日本和沙俄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一帶海域。
歷史背景
俄羅斯帝國作為當時世界主要強國,一直有將其版圖擴張到遠東的野心。自十七世紀彼得一世以來,俄國力行改革,漸漸走向近代化,遷都彼得堡,並開始擴張到西伯利亞。到了1890年代,帝國已經將其國土延伸至中亞,國土由西面的波蘭開始一直到東面堪察加半島。還侵略了清朝廣大的外東北領土,隨著西伯利亞鐵路及海參崴港口的建造,俄國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遠東的控制。由於海參崴只能在夏季運作,沙俄一直在尋求一個太平洋不凍港供其艦隊使用。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馬關條約》籤定,日本割佔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馬關條約》的籤訂使日本獲得了遼東半島。此事嚴重威脅到俄國為取得遠東不凍港的戰略意圖,於是聯合德國和法國出面要求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即三國幹涉還遼。日本最終歸還遼東半島。1897年12月,一支俄國艦隊出現在旅順港。俄國以還遼有功為藉口,與清政府籤訂《中俄密約》,達成租借旅順港協議,此舉解決了沙俄海軍需要不凍港的需求,並在當地修築防禦工事,及部署艦隊。在1897至1903年間,俄國在東北建造了一條由哈爾濱通過瀋陽到旅順港的東清鐵路,是清政府與俄國的不平等條約的一部分。雖然,東清鐵路由清政府及俄國共同擁有,但鐵路管理權全面由俄國掌握,這條使用俄國軌距的鐵路由駐東北俄軍保護下建造。鐵路公司總部設於俄建新城市哈爾濱。
俄國亦開始擴展至朝鮮半島。此舉引致日本的不安。因應俄國威脅,伊藤博文提出與俄國修好,並代表日本政府與俄國談判,他認為日本並未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去對抗俄國,所以他提議俄國控制東北以換取日本控制北朝鮮。俄國拒絕了伊藤博文,並進一步要求以朝鮮半島39度設立兩國間的中立緩衝區。
勢力範圍的爭奪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日俄兩國都有派兵參與八國聯軍壓制義和團及解救遭到圍困的駐北京的各國領事。其中俄國以保護領事及在華資產為由,以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任俄軍總司令,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以保護俄國修築的中東鐵路為名,出動18萬軍隊,從璦琿、滿洲裡、琿春、三江口、旅順等地,分六路進入東北。10月1日,俄軍攻佔省城奉天。從旅順乘4艘軍艦出發北進的俄軍亦在當天於山海關登陸,4日佔領錦州,切斷關內外聯繫。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至此,東北三省全境落入俄軍控制。俄軍入侵東北後燒殺搶掠,在通化、海龍一帶遭到抵抗。當時,俄國已經常駐了17萬餘士兵在東北保護鐵路。在義和團運動過後,仍有十萬俄軍駐守東北。雖然向外保證在危機過後就會撤出,但實際上增強了在東北的部署。
1902年,日本成功與英國在平等的關係下結盟,這是日本的一場外交勝利,一旦日俄爆發戰爭,日本也不會孤立無援。事實上英國也是借著盟約遏制俄國擴張到東北的企圖。日英同盟意味著俄國的盟友一旦攻擊日本,英方將會參戰支持日本。然而,英國正千方百計避免自己捲入日俄戰爭之中。若英國出兵俄國引致事態失控,而當時俄國正與法國有協商,法國很有可能履行協商義務加入俄國的一方。這樣的話,戰爭將是一場世界大戰。
俄國侵呑東北的企圖,使日、英、德等國意識到自己在中國的利益會受損,均出面幹涉要求俄國從東北撤軍,美國和法國也表示反對。俄國因懾於列強幹涉,於1902年4月,俄清訂立《交收東三省條約》。條約中確定俄軍將分三個階段撤兵滿洲,以六個月為一階段。然而,俄國只在第一期履行約定撤兵,於1903年4月第二階段撤兵期限時違反約定,更於1903年4月18日告知清廷外務部另提《七項撤軍新條件》,其中有「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變相侵呑滿洲的條款,並重新出兵佔領瀋陽。其後,俄國沙皇設置「亞東大都督」,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遠東總督統治滿洲。在接到《七項撤軍新條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務部官員將俄國《七項撤軍新條件》的內容透露給日本駐華外交官。日本與俄國進行交涉,要求俄軍撤退,但遭俄方拒絕。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布斷絕日俄外交關係。1904年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政府亦正式對俄羅斯政府宣戰,日俄戰爭爆發。
俄國因為一直將軍事重點放在歐洲,因此在遠東地區只有正規軍9萬8千餘人,太平洋艦隊共有60餘作戰船艦。而日軍共有37萬5千名陸軍,配備專用適合東北戰場的山炮,日本海軍戰艦共達80艘。
日軍部署
海軍第一艦隊與第二艦隊負責封鎖駐紮在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而第三艦隊則前往對馬海峽確保制海權。在確保制海權後,陸軍第一軍登陸朝鮮半島並負責驅除半島上的俄軍,第二軍則前往遼東半島建立橋頭堡以孤立旅順。之後,再與後續的第三軍、第四軍合流,於中國的滿洲地區共同掃蕩俄軍主力。在原定的計劃中,也包含對海參崴的攻擊。同時,日本海軍也預計在殲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後,波羅的海艦隊將會從歐洲前來增援。在此役中,日本海軍首次給提高到與陸軍同等的地位(以往多以支援陸軍的任務為主)。
俄軍部署
俄軍預測日本將於朝鮮半島南部登陸,於是在鴨綠江附近集結大量俄軍以迎擊北上的日軍。如果在鴨綠江未能阻擋日軍的攻勢,則順次撤退至哈爾濱以誘敵深入,等待日軍補給線延長後再一舉消滅。至於太平洋艦隊則以避免與日本主力決戰為主,以等待波羅的海艦隊增援。
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布斷絕日俄外交關係。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在未宣戰的情況下攻擊停泊在旅順港的俄羅斯艦隊,也替日方在日後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留下前例。日軍的攻擊只損傷俄軍幾隻艦艇,並沒有為俄羅斯艦隊帶來重大的損失。在同一天,由第二艦隊瓜生戰隊護衛的陸軍先遣部隊第12師團在朝鮮的仁川登陸。瓜生戰隊於翌日(2月9日),在仁川港外遭遇兩艘俄羅斯巡洋艦,成功擊退對方並讓對方自沉。
俄國在對日本的戰鬥中接連失敗後,國內民眾對沙皇管治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再加上經濟發展停滯和蔓延在國民間的厭戰氣氛,群眾的不滿情緒終於在1905年1月9日的血腥星期日爆發。在不穩定的局勢下,日本乘機派遣間諜到俄國國內煽動布爾什維克人進行革命活動,使俄國要繼續進行戰爭變得非常困難。
雙方經過了旅順會戰、奉天會戰、對馬海戰、樺太會戰等大大小小的戰役,最後結果是日本勝利了,一個新的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嶄露頭角。
日本雖然在這次戰爭中取得大部分戰鬥的勝利,但在這場長達19個月的戰爭中支出17億日元的軍費,財政也陷入危機。所以在講和的提議被提出後,日方也沒有拒絕與俄方開始展開談判。
美國作為中間人協調交渉後,日俄雙方於1905年8月10日開始在美國的樸次茅斯附近開始停戰談判,並在9月5日達成和平協議。戰後,日本取得對南滿的控制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關東州租借地以及東清鐵路長春以南段均由日本控制,關東軍在南滿洲開始駐紮。對於東北老百姓來說,不過是打走了個狼,又來了個豹。
清政府對於這場在自己本土上的戰爭無恥的表示中立,而戰爭中大量東北地區平民遇難,這使得中國的有識之士徹底看清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決心進行變法或革命。戰後清政府並和日本籤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主要內容為:清政府同意按日俄《樸資茅斯條約》第五款及第六款,讓日本繼承俄國在此一切權利,同意將俄國在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旅順的鐵路及附屬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而清政府在受到刺激後建立東三省。日俄戰爭6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滿清政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