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55th
- 這是雲山四時分享的第55篇雲山風物
馬鈴薯,在中國被冠以很多別名「山藥蛋、土豆、地蛋、洋芋」,這些別名有著很強的地域相關性。比如說山藥蛋,很多南方人不明白指的是什麼。地蛋呢?難道是地瓜嗎?只有當它是土豆的時候,全國人民才統一戰線,而叫做「洋芋」時,則會讓雲南的家鄉寶們倍感親切。
-
雲南人給土豆取了個很洋氣的名字,叫洋芋。
土豆在雲南不叫土豆,土豆太土,雲南的土豆名字很洋氣,叫洋芋。稱呼裡一個「洋」字道出了這個紮根異鄉幾百年、已經本地化的農作物,其實和「洋火」、「洋傘」一樣,有著大洋彼岸移民的前世,而今生,卻與雲南深深結緣。
以前大凡從國外引進的農作物,往往會被冠以胡、番、西、洋等字眼。比如胡椒原產在東南亞,番茄原產南美洲,西瓜原產於非洲,而洋芋原產地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漂洋過海通過印緬移植入滇,又因為樣子和芋頭相似,組合一下,引入時便取名為洋芋,頗具地方特色。
-
雲南人為什麼那麼愛吃洋芋?
曾看過這麼一句話:洋芋之於雲南相當於愛情之於人類。對雲南人來說洋芋基本是一日三餐都可吃,頓頓不離,餐餐不厭。為什麼雲南人會那麼愛吃洋芋?有的雲南人可能會答上一句:「吃洋芋,長子弟」呀。「子弟」在雲南方言裡不再扮演名詞的角色,而是「帥」的同義詞。翻譯過來,就是「吃洋芋,長得帥」。
當然這只是一個民間說法罷了,吃洋芋能不能真的長子弟有待考究,但作為現如今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主要糧食作物,它早就已經是雲南大山深處人們的主食了,比如雲南會澤、宣威、尋甸等地。愛吃洋芋,是雲南人的一種飲食習慣,這種習慣與當地的物產和自然條件分不開。
雲南多山地,特別是滇東北地區,山高坡陡,氣候相對寒冷,在這一地區種植水稻相對困難,恰好洋芋是最不擇土地的作物,不管土壤肥瘦,紅壤黑土,只要有些雨水,漚些農家肥澆灌,燒些草灰當肥料,都能普遍種植。獨特的環境讓這些地方盛產的洋芋,紅皮黃心,煮熟後,粉糯酥鬆,口感極佳,洋芋的味道好,吃習慣了,也就上了癮。
-
在雲南,洋芋有N種吃法。
從寒冷的滇東北山區到炎熱的南部西雙版納雨林地帶,洋芋無處不在。有人調侃:給雲南人一袋「洋芋」,就能做出滿漢全席。雖然沒有如此神奇,但面對眾口難調的吃客,洋芋可以「蒸、炒、烤、炸」齊上陣,總能滿足不同口味偏好人們的「小九九」。今天也說說,當土豆叫做洋芋的時候,被做成的那些地道美味。
烤洋芋,是最鄉土的吃法。在雲南,無論城鄉烤洋芋的小攤隨處可見。把整個洋芋放在爐火上烤,烤至外皮焦黃,裡面軟糯,洋芋飄香,烤好的洋芋,切成塊,或是直接從洋芋中間劃開,再添上花生碎,腐乳醬,辣子面,蔥末等等各式醬料,滿口香甜。
老奶洋芋,沒牙的老奶奶都能吃的洋芋。土豆煮過之後被壓得綿軟如沙,入口即化,加上醃酸菜一起炒,不僅味道酸辣爽口,醃菜那種爽脆的口感在柔軟的土豆泥之中顯得格外突出。老奶洋芋口感細膩綿軟,不用費什麼牙力,與名字相得益彰。
銅鍋洋芋飯,洋芋削皮,切成剛剛合適入嘴的小塊,同火腿丁、豌豆、大米一同蒸煮。蒸熟的洋芋,增添了米飯的粘糯感,火腿溢出的豬油,被米飯充分地吸收增加了洋芋飯口感的層次。一口下去,洋芋的綿糯,火腿的油香,米飯粒粒飽滿,回味無窮。
而要是說到雲南人最喜愛的,當屬炸洋芋。隨你在哪,都能找到炸洋芋的小攤。把洋芋切條,下鍋油炸,由著自己的喜好可脆可面。炸好的洋芋,撈出來擱盆裡,拌上油辣子,腐乳,蔥花,最後,還得放上一把魚腥草碎,一通大力拌勻了,小袋裝上,竹籤插著,邊走邊吃。
洋芋粑粑,又是另外一種關于洋芋的美味。洋芋切絲,和上米漿做成餅,洋芋餅放入油鍋中,漸漸變得金黃,出鍋瞬間就香氣噴散,立馬撒上辣椒麵,一口下去,外皮酥脆,裡心軟糯,兩種口感同時綻放在口中,妙不可言。
當然說這麼多,也只是冰山一角,當土豆叫做洋芋時,還能怎麼吃,期待你的補充。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