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視頻《經典詠流傳》:楊培安獻唱《黃河長江》
《涼州詞·其一》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我是中國的母親,我是中國的生命,我是中國永遠的經脈!」這首飽含著對中國土地和母親河摯愛的《黃河長江》,創造者是已故臺灣音樂人張雨生。張雨生生前留下了許多沒來得及發表的遺作,而這首歌就是張雨生的遺作之一。
21年之後,楊培安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再度唱響經典,將張雨生未完成的遺作《黃河長江》和王之渙的《涼州詞》,幾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唱出了張雨生心中華夏子孫的驕傲,也唱出了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寫意。
以第一人稱的形式 書寫《黃河長江》讚歌
這首歌中,張雨生以第一人稱的形式,站在黃河長江兩條母親河的角度,表達了對這片土地的深愛。這首歌3分鐘長度,卻沒有一句重複的歌詞,用最有力的語句道來哺育著華夏千年母親河的讚歌。
「流我蜿蜒身軀,為寂寞行旅」,其實有很多跟張雨生一樣的華夏人民,對生長的腳下踏著的這片土地,都有著一份特別深厚的情感。而蜿蜒在這片土地上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它孕育了數千年的文化,也繼續傳承著世世代代炎黃子孫,就好像你我的血液裡一直不斷沸騰的那份熱情。
歌曲及詩詞在創作上 均突出「情緒」的表達
張雨生所創作的《黃河長江》,講的是祖國河川與情感的有機連接;而王之渙在創作《涼州詞》時,也特別突出了「情緒」的表達。王之渙一生當中流傳至今的只有六首詩,大部分的作品可能已經失散了,但是這六首詩卻句句經典打動人心。
如今,楊培安又將王之渙的經典帶了回來,正如《涼州詞》中提到的「黃河入海流」。在涼州,詩人其實是看不到黃河的,所以從意境來講,詩人用詩情把現實和自己的胸懷聯繫在了一起。
中華民族文化綿延至今 仍有強大生命力
黃河長江的疾呼,也是張雨生的疾呼,兩岸血脈不會被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因此,儘管張雨生沒有來得及唱《黃河長江》這首歌,但是通過楊培安,讓全國,甚至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中國的黃河長江是如此的磅礴有力,這就是身為經典傳唱人貫徹始終的使命。
鑑賞團成員康震提到「血脈不斷」一詞,對於中華文明有著特別的含義:「它的發源可能不是最早的,但它的生命力是最強的。它綿延至今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