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向一帆 通訊員史凡
「廠房要改造得更自動化一些,這樣既能節約人力資源,產品包裝也更乾淨」。21日,在麻城市高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廠房裡,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學院教授陳茂彬,正拉著老闆丁高峰,提出對工廠的改造建議。
2017年,麻城人陳茂彬受麻城市委人才辦邀請回到家鄉,改造麻城土特產老米酒的製造工藝。而這一次返鄉後,他不僅幫助家鄉老米酒和菊花等產業經濟發展,還為家鄉發展引回智囊團。3年來,陳茂彬先後為麻城引進9個項目,帶動當地400餘名農民工就業。
陳茂彬與青梅老米酒
自費請人外出學習 老米酒走出深巷子
「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數我」。酒香濃鬱的木子店老米酒是麻城人家喻戶曉的美味,但由於保質期短、品牌力弱、各自為戰等原因,讓美酒一直藏在深巷。直至2017年省人社廳在麻城舉辦的一次活動上,麻城市委人才辦原負責人唐敬東與老鄉「酒專家」陳茂彬結識,老米酒產業的發展問題才得以突破。
受釀造工藝影響,麻城老米酒如遇高溫加熱,酒的風味會變苦。同樣,沒經過高溫殺菌的酒,即使在冬天,保質期也超不過3個月。通過調研走訪,陳茂彬發現,延長老米酒的保質期,是老米酒走出麻城的關鍵。
調研結束後,陳茂彬帶著老米酒的樣品一頭扎進實驗室裡,通過對國內外幾十個菌種的實驗,陳茂彬將優選出的菌種和麻城野生金銀花配比成酒麴,研發出一種更優於傳統老米酒的發酵酒麴,保證了老米酒風味的統一性和穩定性。同時,在灌裝時使用溫度較低的熱灌裝殺菌技術,讓原本僅有3個月保質期的老米酒,平均保質期延長至一年。
陳茂彬開發的菊花系列產品
「陳教授來之前,木子店鎮上的老米酒幾乎沒有品牌,同行競爭也不正規,這樣非常不利於老米酒產業化。」唐敬東說。為打造出品牌老米酒,陳茂彬組織了十多人的調研團隊,帶領團隊奔波在武漢、麻城兩地,吃住在山區農家,深入十多家酒坊做深入的引導工作,還自費邀請這些企業負責人到河南、十堰等外地企業參觀學習。
隨後,陳茂彬為老米酒制定了統一的生產技術標準,俏米娘、蔸子火、巴水源等老米酒品牌被相繼打造。同時,在政府的支持下,「麻城市老米酒行業協會」成立,過去互不往來的老闆們也不再各自為戰。
如今,老米酒已成為麻城木子店全鎮產業發展的引擎和科技扶貧攻堅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木子店鎮老米酒產業常年就業人數超過1000人,上下遊對接產業從業人員也在3000人以上,許多釀酒戶都通過老米酒脫貧致富。
解決保鮮難題 新鮮菊花芽菜將走上餐桌
與老米酒一樣,深藏在大別山深處的菊花,也是麻城市不被外人熟知的寶貝。去年,麻城市委人才辦找到陳茂彬,希望他能幫助家鄉的菊花走得更遠。
接到任務後,陳茂彬又將眼光瞄準菊花芽菜,「菊花芽菜是菊花的嫩尖,味道爽口,不僅能用來涼拌,還能下火鍋,是一種富含維生素的功能性野菜。」陳茂彬說。為了把菊花芽菜推廣出去,他又找到丁高峰,與企業合作把菜賣得更遠。
菊花芽菜
21日,記者跟隨陳茂彬來到高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廠房改造正如火如荼,生產鮮菊花芽菜的準備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
「過去菊花芽菜都是通過鮮燙後直供酒店後廚,市面上很少能看到新鮮菊花芽菜,最難的技術點就是菊花的保鮮。」丁高峰說,傳統食材大多都是衝氮氣保鮮,但在菊花芽菜上效果不佳。
為了能將新鮮菊花芽菜完好送至消費者手上,陳茂彬和團隊成員通過多次實驗,將氮氣等幾種氣體混合,配比出一種新的保鮮氣體,解決了菊花芽菜的保鮮問題。
涼拌菊花芽菜
中遊加工廠家配備好後,陳茂彬還積極活動,打通產業上下遊,不僅與麻城種菊戶預約了下個季節的數千畝菊花,還與盒馬鮮生、錢大媽等大型生鮮零售商籤訂供貨協議,保證菊花芽菜的銷售問題。下個菊花芽菜季,武漢和深圳市民的餐桌上,即可吃到新鮮的菊花芽菜。
近期,陳茂彬還組建成立了「麻城菊花芽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打通一、二、三產業,解決麻城菊花芽菜產業發展的痛點與難點,實現種植、加工、銷售三產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生產菊花肩頸貼等產品的五味菊(湖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陳茂彬近來重點幫扶的企業,他為該企業的新產品增添了新元素。
「原本公司是主營艾草系列的康復產品,產品改造時,陳教授把菊花元素增添到產品裡,現在銷路不錯。」據該公司總經理丁保坤介紹,在中醫說法裡,艾草和菊花一陰一陽,兩者交融更有保健效果。開發新產品時,陳茂彬不僅為企業提出新想法,還為丁保坤聯繫了湖北省中醫院、麻城市中醫院的專家對產品論證,待許可證辦好後,產品就能被醫院接受。
積極招商引智 帶動400餘名農民工就業
除了科技扶貧外,陳茂彬還積極推動家鄉與學校共建「湖北工業大學麻城產業技術研究院」,將學校生物發酵、功能食品、生物醫藥、文創設計、電子商務等5個專家創新研發團隊引進麻城。
通過技術指導和成果轉化,陳茂彬已與麻城本地20多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幫助企業提升產品研發和生產能力,菊花蘇打水、菊花餅、菊花肩頸貼等15款菊花新產品,一經上市便受到許多消費者歡迎。目前,以陳茂彬科研團隊作為技術支撐,研發的各種新產品由原來一個系列擴展到十個系列,品種數擴充到120個。
陳茂彬與種植戶
為了讓家鄉產業更加多元,陳茂彬協助當地政府,積極為家鄉企業招商引資、引進人才。「我的家鄉麻城在大別山山區,經濟發展原本就有些薄弱,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做點貢獻。」返鄉三年,陳茂彬先後為麻城引進9個項目,企業落地後帶動當地400餘名農民工就業。此外,陳茂彬先後把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武漢大學等30多名科技人才帶到麻城,為麻城農業產業開發出點子。
把脈問診特色產業,陳茂彬用三年時間摸索走出一條依託科技創新進行產業扶貧的新道路。未來,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擴大與市場對接、與企業合作的力度,做實做深產業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工作,幫助更多鄉親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