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第一亭——嶽麓山愛晚亭

2020-12-10 蓬萊海市

湖南長沙嶽麓山上有許多名勝古蹟,其中的亭類建築應該有幾十個,但最有名的一定非愛晚亭莫屬。愛晚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嶽麓書院山長羅典主持建造,最初命名為紅葉亭。時任湖廣總督畢沅認為亭名過於俗氣,不夠雅致,建議改為愛晚亭。兩個亭名雖然均源自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但後者顯然更有意境,更富詩意。

愛晚亭

愛晚亭為重簷攢尖頂方亭,四根金柱為木質,四根擎簷柱為石質,覆綠色琉璃瓦。愛晚亭多次損毀、多次重建,基本樣式也有所改變,現存建築為1952年重建。

愛晚亭

愛晚亭坐西朝東,東西兩面頂層簷下各懸「愛晚亭」紅底金字匾額。該匾額為時任湖南大學校長李達敦請毛澤東題寫。毛澤東是書法大家,但其卻很少為人題寫匾額,「愛晚亭」應該是他題寫的僅有幾塊匾額之一。毛澤東在長沙讀書時,愛晚亭是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學們經常聚會的地方。愛晚亭還曾見證了毛澤東和楊開慧的不朽愛情。

愛晚亭

在愛晚亭正面擎簷石柱上有一副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該對聯的撰寫者是羅典。羅典為湘潭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曾任鴻臚寺少卿;辭官後在嶽麓書院講席27年。清宣統三年(1911年),時任湖南學監程頌萬將羅典的對聯刻寫在擎簷柱上。

愛晚亭

愛晚亭亭內梁枋上懸有一塊墨底金字橫匾,上刻毛澤東手跡《泌園春·長沙》詞。毛澤東的這首《沁園春·長沙》與他的另一首《沁園春·雪》堪稱雙壁,其中的豪邁之情和英雄主義氣概一以貫之,是毛澤東詩詞的巔峰之作。

愛晚亭

愛晚亭中原來保存有一通1911年鐫刻的四面碑,碑上刻有南宋張南軒和清代錢南園遊歷嶽麓山時題寫的兩首七律,稱「放鶴石刻」或「二南石刻」。因該碑內容與愛晚亭沒有直接關係,現在這通四面碑已經被移至別處。

相關焦點

  • 嶽麓山愛晚亭導遊詞
    歡迎參觀遊覽愛晚亭。  愛晚亭坐落在嶽麓山腳,也就是大家現在所處的清風峽裡。嶽麓山是一座典型的城市風景山嶽。據史載:「南嶽周圍八百裡,回雁(在今湖南衡陽市內)為首,嶽麓為足。」嶽麓山的主峰碧虛峰最高海拔也只有300.8米,相對高度還不到200米。但它地域很廣,主脈南北長約4千米,東西寬約2千米,方圓553.0公頃,加上外圍丘陵總計面積有23平方千米。
  • 錦繡瀟湘,十大文旅地標之一,嶽麓山又要火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長沙嶽麓山海拔300.8米是南嶽衡山72峰的最後一峰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錦繡瀟湘 十大文旅地標#嶽麓山因南朝宋時《南嶽記》中「南嶽周圍八百裡,回燕為首,嶽麓為足」而得名,融中國古文化精華的儒、佛、道為一體。
  • 美麗的嶽麓山「愛晚亭」毛主席親筆題寫 免費開放歡迎你的到來
    2019年秋冬之交的時候,長沙嶽麓山已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四季輪迴,似水流年。在古楓紅葉的掩映下,愛晚亭尤顯滄桑厚重。仔細一看,愛晚亭左下角還有毛主席親筆題寫名字的落款。「愛晚亭」三個字是毛主席在1952年所題寫。
  • 長沙嶽麓山愛晚亭深秋景色
    嶽麓山下清風峽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為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創建,原名紅葉亭,後由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改名愛晚亭。,毛-澤-東青年時代,在第一師範求學,常與羅學瓚、張昆弟等人一起到嶽麓書院,與蔡和森聚會愛晚亭下,縱談時局,探求真理。
  • 湖南嶽麓山的愛晚亭,因為門票免費,損失了十幾億!
    這個景區是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是湖南省八大5A景區之一。當地人嘲諷它蠢,沒收到票白白損失幾十億。嶽麓山風景名勝區不僅美麗,而且位於市區,交通非常方便,所以第一次來長沙的外國遊客都會來這裡參觀。嶽麓山最著名的亭子是愛晚亭,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話而聞名,愛晚亭是中國典型的四角亭。
  • 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不止是一個空架子
    當然是位於嶽麓山清風峽的「愛晚亭」,它可不僅僅是一個賞秋勝地這麼簡單。但是愛晚亭可不是唐代建立的,清朝乾隆年間才由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創建,而且最開始的名字也並不叫愛晚亭,後來的湖廣總督畢沅將紅葉亭改成詩句中的愛晚亭。
  • 長沙旅遊的地標之一——嶽麓山
    最佳旅遊線路: 縱線:愛晚亭-放鶴亭-半山亭-麓山寺-張輝贊墓-黃興墓-觀光長廊;橫線:穿石坡-昆濤亭-麓山寺-極高明;空中賞紅線:搭乘纜車從東大門出發、掠過北極峰、飛至賞楓勝地——愛晚亭北京香山、南京棲霞山、蘇州天平山、湖南嶽麓山被稱為中國四大賞楓勝地。
  • 長沙5A級景區嶽麓山,這裡有「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愛晚亭
    嶽麓山作為湖南省的5A級風景區,風景秀麗,歷史厚重,是來長沙的人一定要來的地方。嶽麓山是南嶽72峰的尾峰,海拔300餘米,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攀登。另外嶽麓山景區免門票!!!愛晚亭是進入山門所看到的一個景點,其名字來源於那首「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朱著名詩句,同時該亭也是著名的賞楓勝地,是中國的四大賞楓地之一。
  • 最愛「愛晚亭」的紅楓葉
    今天,是9.9重陽節,秋天已進入深秋了,最是一年欣賞紅楓葉的時候,長沙賞紅楓葉的最佳地址就是嶽麓山上的愛晚亭毎到這時,嶽麓山上遊人如織,愛晚亭旁更是人潮湧動,人們爭相欣賞那紅彤彤的楓葉,有的忙著照相留影,有的指著樹上的紅楓葉在品頭論足,還有的在欣賞愛晚亭上的「愛晚亭」三個大字,它格外顯眼,既蒼勁有力又氣勢磅礴。是啊,這「愛晚亭」三字是毛主席親筆題字。還有毛主席年青時曾攜恰同學少年的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在嶽麓山愛晚亭探討革命形勢,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 長沙愛晚亭觀感
    愛晚亭一個百姓休閒的亭子,因為那句詩句和偉大領袖的題詞而全國聞名了。實際上,愛晚亭並不叫愛晚亭,原名紅葉亭。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清風峽中, 1792年為清代嶽麓書院山長羅典創建,只是一個休閒的場所。
  • 楓葉紅了,嶽麓山賞楓指南
    1、縱線:愛晚亭-放鶴亭-半山亭-麓山寺-張輝贊墓-黃興墓-觀光長廊;2、橫線:穿石坡-昆濤亭-麓山寺-極高明;3、空中賞紅線:搭乘纜車從東大門出發、掠過北極峰、至300米的極目峰,全程200米;4、清風峽一線:嶽麓書院後門-愛晚亭-清風泉
  • 紅楓來了,嶽麓山賞楓指南
    1、縱線:愛晚亭-放鶴亭-半山亭-麓山寺-張輝贊墓-黃興墓-觀光長廊;2、橫線:穿石坡-昆濤亭-麓山寺-極高明;3、空中賞紅線:搭乘纜車從東大門出發、掠過北極峰、至300米的極目峰,全程200米;4、清風峽一線:嶽麓書院後門-愛晚亭-清風泉。
  • 湖南長沙:嶽麓山愛晚亭楓葉變紅,周末吸引眾多遊人前來觀賞
    2020年12月6日,湖南長沙,冬日,嶽麓山愛晚亭楓葉逐漸變紅,美麗初冬景色吸引市民遊客前來遊玩觀賞,度過周末時光。湖南長沙,冬日,嶽麓山愛晚亭楓葉逐漸變紅,美麗初冬景色吸引市民遊客前來遊玩觀賞,度過周末時光。
  • 嶽麓山遊記
    第二天我們去到了市區西部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嶽麓山。嶽麓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嶽麓山腳環繞著湖南師範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著名學府以及馳名遐邇的四大名亭之一愛晚亭。該亭本名「紅葉亭」,後據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而易名為「愛晚亭」。
  • 長沙地標名勝:嶽麓山
    圖片來源於網絡嶽麓山是南嶽七十二峰之尾,地處長沙市的西邊,有愛晚亭,雲麓宮,嶽麓書院,麓山寺,禹王碑,五輪塔……嶽麓山因南朝宋時《南嶽記》中「南嶽周圍八百裡,回燕為首,嶽麓為足」而得名,融入中國文化精華的儒、佛、道為一體,歷史上思想巨子、高僧、名道、騷人、墨客共同開拓了嶽麓山文化內涵。
  • 最適合春節去的景點,擁有千年學府,以及愛晚亭
    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說一個最適合春節去的景點,這裡擁有千年學府,以及愛晚亭,是一個擁有很多具有文化底蘊景點的景區,說不定你曾經來過呢。嶽麓山景區這個景點就是嶽麓山,是一個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的5A級景區,是一個絕佳的春節旅遊點。冬天來這裡旅遊,你不僅可以看到別具一番風格的嶽麓山,還可以感受一個不一樣的長沙風景。
  • 長沙嶽麓山風景人文攬勝篇(10圖)
    嶽麓山風景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海拔300.8米,佔地面積35.20平方公裡,是南嶽衡山72峰的最後一峰。 嶽麓山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湖湘文化傳播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示範基地。
  • 長沙嶽麓愛晚亭,名字由來不簡單,別只知道「停車坐愛楓林晚了」
    >嶽麓山,登到愛晚亭的時候很多遊人來此拍照留戀,作為「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幾乎已經成為了大家遊玩長沙的必打卡之地,說道愛晚亭大家都會聯想到杜牧《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句詩。廣角下的嶽麓山愛晚亭原來並不叫「愛晚亭」,而叫「紅葉」,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愛晚亭亭名「愛晚」是詩人袁牧改的
  • 嶽麓山楓葉進入最佳觀賞期,將持續十多天
    來源 | 瀟湘晨報(xxcbwx)記者 | 謝長貴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點擊播放視頻" 好看,真好看,這場景真的很像一幅山水畫 ",嶽麓山愛晚亭水塘前,愛晚亭周邊的紅楓葉子都紅得十分通透。眾多遊人都在此與紅楓合影留念。組圖:瀟湘晨報記者謝長貴12 月 2 日中午,記者來到長沙嶽麓山風景區,發現經過前幾天的一輪輪降溫後,愛晚亭附近楓葉大部分已經變紅了。
  • 天氣炎熱去哪裡,我在嶽麓山愛晚亭等著你
    長沙最標誌性的一座山就是嶽麓山,來了長沙沒有來嶽麓山,就相當於沒有來過。嶽麓山上有一大片的楓葉,變紅的時候場面非常的壯觀,仿佛整座山都被染上了紅色。如果有楓葉掉落在地上的話,也可以撿一兩片乾淨的帶回去當書籤用。當然了,沒有必要特意的去攀爬樹枝,摘取楓葉,這樣既危險又破壞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