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香肉絲不見魚
魚香肉絲是川菜的代表菜之一,但卻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那菜裡邊連半星兒魚的影子都找不到。有這樣一個笑話:有幾個街頭混混某一天進餐館白吃——不埋單就溜號,照以往的做法,無非是帶只死蒼蠅或者死蟑螂,等飯吃完了就往碗裡一丟——誣陷店主。可是這回忘帶「物證」,咋辦?有個混混一拍腦袋後便指著那裝魚香肉絲的菜盤喊:「老闆,我們要投訴你欺詐顧客,魚香肉絲裡連魚骨都見不到,這叫啥子魚香肉絲哦?明說,今天我們這飯錢不給了!」混混們自以為得計,可哪知這一喊後,不僅老闆和廚師哈哈大笑,連食客也笑著說:「寶器,魚香肉絲本來就只是吃個魚香味兒,哪有可能找到魚?」沒魚?沒魚又咋個要叫魚香肉絲?既然無魚,那麼「魚香」二字又何來?對此,民間有幾種說法——說法一:從前有一對恩愛夫妻,男的做生意,女的當全職太太。這天老婆上鄰家搓麻將回來已臨近吃晚飯的時間,現做飯菜已來不及——夫君歸家拿什麼上桌呢?匆忙中便拿出個茄子先切塊,再把中午吃魚剩下的那點湯湯水水都潷進去燒成一鍋菜。丈夫回來一嘗:「好鮮啊!」隨後竟接連刨了兩大碗白米乾飯,吃完了還直誇老婆做的這魚香茄子:菜裡無魚,只有魚香。說法二:川菜當中的魚香味出現也不過百年,因為再早的史料中並不見有「魚香」記載,這恐怕與四川盆地農村冬天做飯醃臘肉乾魚有關。入冬在稻田裡捉來鯽魚(川人稱鯽殼兒),剖肚,碼味,吊在房簷下吹乾。等到來年開春天氣暖和了,怕這風乾魚放不得了,於是乾脆丟進泡菜罈子裡。這樣,時間長了罈子裡的辣椒便泡出了魚味道——香啊!從此,這罈子裡的泡辣椒便被稱之為魚辣椒,加魚辣椒炒菜便有了魚香味。說法三:泡製魚辣椒時並不用風乾的鯽魚,而是把水田裡捉來的鮮活鯽殼兒先放到清水裡餵養幾天,等到把肚裡髒東西吐盡了時,再拿米湯餵養幾天,最後才丟進泡菜罈內,過一兩個月魚肉便化了渣,罈子裡的泡辣椒全都成了魚味辣椒。說法四:清朝時成都有一家愛吃魚的人家,夫妻特別恩愛。女主人成天變著法子操持男主人的一日三餐。一次,女主人將烹魚的泡辣椒、蔥、姜、蒜、酒、醋、糖等調料用來炒制肉絲,成菜後不見魚竟有魚香,其味濃醇回甘且鮮美無比。男主人及客人食後大加讚賞,故名魚香肉絲。此種說法多見於現代一些小報及自媒體上一些趣聞雜談,並不見於歷朝歷代專業烹飪文化書籍。以此看來,這似乎也只是人們一廂情願杜撰的美麗傳說罷了。
以上是幾種魚香味來源的傳說。其實在巴蜀民間,對於魚香味的來歷還有很多種傳奇版本,而現在城裡的魚香味菜餚,也的確是與魚無關,而是由泡椒、鹽、醋與姜蔥蒜融合出來的一種集鹹甜、酸辣、辛香為一體的綜合味。△點擊進入直播回看△
魚香肉絲製法
原料:豬裡脊400g、尖椒50g、冬筍80g、胡蘿蔔80g、木耳80g、紅泡椒、醋、醬油、料酒、糖、鹽、胡椒粉、蛋清、水澱粉、蔥、蒜末、姜
製法:
1.把泡發的木耳、尖椒、胡蘿蔔、冬筍切成絲,紅泡椒切絲,蔥姜蒜切末備用。
2.把裡脊切成絲,提前用料酒、胡椒粉、少許鹽、水澱粉、蛋清醃製,並加入一勺油抓勻上漿。
3.調製魚香汁:醋、醬油、白糖 、水澱粉、鹽、味精、少許水及薑末、蒜末調成備用。
4.鍋燒熱,放少量油後,將肉絲滑散,變色即盛出,再將配菜滑炒一下,盛出備用。
5.鍋中留少許底油,爆香蔥姜蒜末,再加入紅泡椒絲炒出香味。下入滑好的肉絲大火快速翻炒,其間加入配菜,翻炒幾下後烹入調好的碗汁快速翻炒均勻,起鍋撒些蔥花點綴裝盤即成。
☟
1.郵政網訂閱: 郵政報刊訂閱網
2.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62-50
3.微店訂閱或微信支付至微信號18980751350
- 微信公眾號id:scpr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