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第五幕天地和鳴中,周穆王一行浩浩蕩蕩,即將抵達崑崙。
新疆網訊 5月28日22時15分,新疆首部大型實景劇《崑崙之約》2020年演出季在烏魯木齊南山風景區啟幕。
《崑崙之約》以《山海經》《穆天子傳》《竹書紀年》等典籍記載為故事藍本,通過「崑崙之約」「以夢為馬」「以諾為車」「以心為輪」「天地和鳴」5幕劇情,將周天子西巡天下,歷經磨難,最終實現與西王母崑崙之約的典故呈現在觀眾面前。
《崑崙之約》以山頂終年積雪的天山山脈為背景,項目位於烏魯木齊縣絲綢之路滑雪場東側山谷,核心區佔地9.6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7萬平方米。舞臺區寬200米、縱深150米,建設高度13.2米,觀眾席設置3511座。
該劇由烏魯木齊市交通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品,邀請國內高水準創作團隊及疆內優秀青年演員擔綱,歷時三年傾心打造。中國山水實景演出創始人,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獲得者梅帥元擔任總導演。全劇各類演職人員近千人,其中群演622人,核心演員15人。演職人員之多、舞臺之大、劇情之恢宏,令人震撼。
整場演出通過最新的聲、光、電技術,藝術性地在山水間呈現舞臺設計之美,是近年實景演出舞臺的又一藝術極致的大手筆。
圖為在第三幕以諾為車中,周穆王一行途經女兒部落。在當地女子的吸引下,兵士只願醉倒溫柔鄉。周穆王以黃帝子孫「一諾千金」的大義喚醒兵士們西行的決心,繼續前行……
「全體演職人員配合默契,持續對劇本、舞美進行優化,以呈現最佳演出效果。」烏魯木齊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楊波介紹。
當日21時,記者看到,觀眾陸續抵達擺渡車換乘點,依次通過測溫、手消等防疫步驟後有序登上擺渡車,擺渡車均採用50%乘坐人數標準。抵達山頂劇場後,現場工作人員再次對觀眾進行測溫,並引導觀眾有序入場,錯位就座。「演出過程中,我們會同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嚴格落實體溫監測、隔位觀劇等措施,確保觀眾安全。」楊波說。
圖為在第五幕天地和鳴中,周穆王經歷重重困難,即將與西王母會於崑崙。
「演出場面恢宏,聲光電的運用非常震撼,特別是第四幕中,真火的場景令我眼前一亮。」觀眾劉曉雅說,之前自己曾觀看過《印象劉三姐》《敦煌盛典》等實景劇,這次在家門口夜空下欣賞《崑崙之約》也是非常難忘的經歷。
「未來,力求將《崑崙之約》打造成烏魯木齊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張金名片,以《崑崙之約》為『珠』,將其文化屬性作為南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文化的核,通過文化整合、生態融合、人文互動,不斷提升完善配套服務的標準化、品質化、整合化,讓『到南山旅遊看《崑崙之約》』成為烏魯木齊乃至全疆旅遊最具代表性的文旅經典線路,推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市文化和旅遊局(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朱新榮說。
圖為在第一幕崑崙之約中,周穆王憶起先祖黃帝與西王母之間的「崑崙之約」,於是整頓隊伍,準備朝崑崙前進。
精彩看點
美麗的天山山脈,連綿千裡,常年積雪覆蓋。正在上演的新疆首部大型實景劇《崑崙之約》便以山頂終年積雪的天山山脈為背景,緩緩拉開巨幕——
舞臺效果美輪美奐
《崑崙之約》劇組使用聲、光、電、火、雪等手段打造兩萬多平方米的宏大實景舞臺。
利用先進的舞臺視覺系統構築了3000多平方米的多媒體「視覺陣列」。
燈光總設計師胡耀輝介紹,為營造不同空間氛圍,他們採用了3000餘只LED燈具,其中大的有7000瓦的探照燈,小的有100瓦的LED燈,另外還有電腦搖頭燈等,演出中通過燈光和電腦色彩的運用,為觀眾營造美輪美奐的光影世界。
其中,劇組為營造冰天雪地的雪景效果,在現場設置了很多雪花機,雪花有時從天而降,有時隨風翻飛,配合燈光色彩,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此外,水中的「崑崙之約」構築物也非常驚豔。這個構築物由直徑16米的水下升降、傾斜裝置及160個裝飾成玉石的LED程控燈組成。
舞美道具總設計師毛硯介紹,舞美團隊創造出集雪山、斷崖、疊水池、懸浮「鐘乳石」為主的瑤池世界,再結合舞美的水效、瀑布、煙霧、投影、燈光,最終實現時而溫潤、時而冷峻、時而光怪陸離的「瑤池仙境」。
圖為在第五幕天地和鳴中,天地終被共赴崑崙之約的誠心感動,以日為金、以月為玉,天地和鳴……
「宅茲中國」點睛之意
《崑崙之約》開場:一個高大的酒樽中,流淌出的美酒形成四個大字「宅茲中國」。
毛硯介紹,這也是整部劇的引子和點睛之意。這個酒樽的原型是現存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何尊」。何尊最高價值在於尊內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的最早來源。
這個名為「何尊」的酒樽飄出字的場景如何體現呢?
胡耀輝說,這是用了4臺特殊的燈具,然後通過電腦的動態編程控制燈光,營造出這幾個字從酒樽裡慢慢流出的效果。
毛硯說:「這個效果表達的是一種胸襟和包容一切、滋潤一切的情懷。正是這幾個字的提醒,堅定了周穆王為了千年之前的約定,帶領眾人不遠萬裡赴約。」
圖為在第二幕以夢為馬中,在得知周穆王的隊伍陷入風神揚起的暴風雪中,西王母派出青鳥無數,以身軀撞響金鎛喚醒太陽。風停雪化,人馬繼續西行。
深挖《周禮》 道具布景皆考究
除了大型的舞臺背景,每一件小型道具也都凝聚匠心,劇組從服飾到飲宴餐具都進行了考證。
「在這次的道具設計當中,充分體現了周禮這個概念,因此在前期的創作當中,我們就集中前往故宮博物院、新疆博物館等相關博物館進行了一系列的深挖和考證。」毛硯說,比如在劇情中為了表現代表周代的韶樂,他們結合曾侯乙編鐘及其他同時期出土的樂器製作了超大規模的編鐘和編磬組,從而凸顯出周代的鼎盛和繁榮。
此外,在《周禮》中對於天子的服飾、餐具等都有詳細介紹。
周代士兵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不同等級的士兵所穿著的盔甲與攜帶的兵器各有不同,這在舞臺道具製作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服裝設計上,我們與國內歷史學家經過了很多次的討論和論證,服裝的設計上主要應用了日月輪迴的概念,日代表周穆王,月代表西王母。」服裝設計師秦文寶說,追溯西周時期的服裝形制,他們在一些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上面找到了一些相關文字記載,結合青銅器本身的紋飾,在創作過程當中進行藝術化加工,比如展示周穆王宮廷禮儀的劇情,非常儀式化的服飾基本上使用的是黑、紅、金主色調,一方面是史料上的記載,還有一方面是藝術上的處理,他們將這些元素運用到了服裝設計中。
圖為在第三幕以諾為車中,女兒部落的女子用歌舞吸引周穆王一行。
現場探營
637名演員合力打磨文藝精品
《崑崙之約》演出陣容龐大,共有演員637名,其中群演622名,主要演員15名。5月28日,《崑崙之約》演出前,本報記者探訪了部分演職人員。
331名大學生參與演出
劇中,不少群眾演員都是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的學生。其中男生200人,女生131人,分別飾演了西周士兵隨從、西周女子、雪域仙女、小火神等角色。
排練過程中,這群零基礎的學生為了拿捏好角色,下了一番苦功。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藝術學院音樂教育班學生王晨辰在劇中分別飾演了西周女子和小火神兩個角色,雖然是群眾演員,她也絲毫不懈怠。
王晨辰飾演的西周女子出現在第一幕,在西周宮殿的高臺上輕甩水袖,翩躚曼舞。
「臺階很窄,寬度不到30釐米,但由於是實景劇,舞臺大,這又要求我們的舞蹈動作必須做得很開,很大,才能有表現力。」為了做好這個動作,平時排練結束回到駐地休息,王晨辰都會和同學們加班練習。
圖為在第五幕天地和鳴中,周穆王歷經重重困難,與西王母終會於崑崙
男女主角都是海選產生
舞臺上,周穆王舉手投足間盡顯帝王風範。走下舞臺,32歲的扮演者王超是個頗具親和力的帥氣青年。
如何駕馭帝王角色,王超從形體、臺詞、神態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功課。全劇中,周穆王有四套服裝,其中最輕的10公斤,最重的14公斤。為了撐起華服,模特出身的王超提前數月就給自己制定了健身計劃。
「我們是通過海選產生的。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塑造角色,劇組為我們組織了為期3個多月的封閉式訓練,搜集大量歷史文獻了解西周歷史,了解人物特點。我也看了很多歷史劇片段,不斷揣摩角色。」王超回憶。
圖為在第四幕以心為輪中,火神燃火海阻斷周穆王去路。險境中,周穆王誓過火海,暴虐的火神亦被折服。
劇中,站在冰山之巔的西王母一出場就驚豔了全場,誰也想不到飾演這個角色的女孩只有22歲。
卸妝後的熱斯古力·葉克本讓人很難把她和舞臺上氣場強大的西王母聯繫起來,面容清瘦的她看起來更像個鄰家女孩。
熱斯古力·葉克本說,她去年從新疆藝術學院畢業就參加了《崑崙之約》角色的選拔,才藝表演時,她表演了自己擅長的哈薩克族舞蹈。熱斯古力·葉克本說:「得到『西王母』這個角色後,排練伊始,我的動作總是有些舞蹈化。在劇組老師的指導下,我反覆練習,神態、動作等逐漸和劇中人物形象更加吻合。」
文/記者王暢彤 劉薇 饒俊華 圖/記者邊蘭蘭 蔣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