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記者劉萌萌 豆興軍攝影報導)「啟程咯!」每天晚上10點30分,熱阿依木別克 · 賽力汗那鏗鏘渾厚的嗓音,便會劃破烏魯木齊南山牧場的寂靜。隨後,在恢弘的音樂中,他與數十位村民們身披盔甲,推著馬車沿著山脈緩緩而行。
「每晚我和其他戰士跟隨周穆王踏上西巡的路,便真的感覺自己成了古時的英雄。」作為大型實景音樂劇《崑崙之約》140多名群眾演員中的一個,熱阿依木別克 · 賽力汗與其他人一樣,白天忙本職工作,晚上則化身劇中的演員。
放牧幹農活的人也能當演員
32歲的熱阿依木別克住在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東梁村,本是牧民的他,如今家裡開了一個農家樂,有三頂供食宿、娛樂的蒙古包,兼職做《崑崙之約》實景劇演員。依靠這些進項,他和妻子的月收入過萬元。
以《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典籍記載為故事藍本進行創作的大型實景劇《崑崙之約》是烏魯木齊市推動夜經濟、助力文化演藝和帶動就業的重點項目,5月28日在烏魯木齊南山開演,拉開了2020演出季,該劇每年5至10月演出。
也是從這時起,熱阿依木別克夜間工作開始了。「去年我被聘為這部劇的群眾演員,扮演一名士兵,每天下午到演出場地排練,月薪3500元,其他時間我都在農家樂裡忙。」熱阿依木別克說。
和熱阿依木別克同樣扮演士兵的還有村民哈斯尼 · 烏拉孜汗,一說起當演員,他眼中放著光,黝黑的臉上滿是熱情。我從小就喜歡歌舞,聽說這部劇招人我立馬報了名。」哈斯尼說,白天他跑計程車,晚上參加演出,還能多份收入。
據《崑崙之約》總製作人趙江介紹,該劇聘用各類演職人員600多人,其中群眾演員佔95%,當地各村有140多位農牧民參與其中。
最初招募群演時,讓劇組很是頭疼。
「我們只會幹農活,只在電視上見過演員,哪裡會演戲?」「實景演出是什麼,唱歌跳舞我們也不會。」「你們這麼大的投資項目,交給我們這些放牧幹農活的人來演?」趙江說,在劇組走村串戶的招募現場,很多村民們心有顧慮,而答應來的少數村民也大多抱著好奇、好玩的心態。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我們鼓勵他們參與,村民們為此連續進行了幾個月的排練和培訓。」趙江說。
一部劇為農家樂留住一批客
實景劇首演時,震撼唯美的畫面讓觀眾為之歡呼。「當時我們所有演員被緊張、激動、驕傲等各種情緒包圍,很有成就感。」熱阿依木別克說。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裡,《崑崙之約》持續上演,恢宏場景及震撼畫面通過現場觀眾的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臺持續傳播。據悉,從開演至今,這部劇共接待了2萬餘名觀眾。「演員演的很棒,服飾也很精良,利用聲光電等效果將很多恢弘的場面展現了出來,除了震撼就是心情澎湃。」觀眾馬怡說。
而東梁村裡像熱阿依木別克一樣的兼職演員越來越多,依託南山景區發展,村民們不僅增加了收入,還有了豐富的精神生活。
新疆依據地方特色打造過多部實景劇,比如和靜縣巴音布魯克草原上演《東歸 · 印象》就是當地旅遊推廣的名片,這部劇也起用了200多名農牧民做群眾演員,他們還趕著數百頭自家的牲畜來配合演出,劇組來付租金,一年約100多場的演出,讓每個群眾演員能獲得上萬元的收入。
《崑崙之約》演出正酣,幾公裡外的農家樂裡,熱阿依木別克的妻子阿依努爾正在廚房裡忙碌,迎來了一批新遊客。
「每年夏天,來南山遊玩的遊客特別多,今年有了《崑崙之約》這部劇,吸引了很多烏魯木齊市、昌吉市的市民來觀看,看完演出都接近凌晨了,他們就選擇在附近的農家樂裡住宿,次日再進行南山一日遊。」阿依努爾說。
幾年前,夫妻倆還頂著烈日和寒風在山上放牧,如今一個成了演員,一個成了農家樂老闆娘。
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東梁村有374戶1212人,村民大都靠養殖為生,經濟結構單一。2014年,東梁村被自治區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村。
「過去,我們村條件差、村民窮,在村裡也掙不上錢,只能出去打零工。」村民阿里別克 · 木汗說,後來村裡建起了養殖區,鼓勵村民加入合作社,有條件的村民還開起了牧家樂。2016年,村裡實現了整村脫貧。去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近1.7萬元。
隨著夕陽西下,西周宮殿群披上了一抹耀眼的光,新一場演出又要開始了,演員們即將踏歌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