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構想為中日節能環保合作創造新契機

2020-12-16 日本頻道

4月14日,第五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在北京舉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會上作總結髮言,並歸納了本次對話雙方達成的共識。王毅表示,本次對話進行了建設性討論,在迄今合作基礎上形成諸多共識。其中,王毅指出,雙方在有關節能環保、新能源與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的共識如下:就氣候變化、海洋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環境議題加強溝通合作;開好第十三屆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積極探討氫能等能源領域合作;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王毅的重要發言,也即指明了今後中日可在節能、環保與新能源領域加強合作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中日兩國都是化石能源進口與消費大國,兩國在節能領域有合作的潛力與空間

中日都是石油天然氣進口與消費大國,都面臨著日益升高的國際能源地緣政治風險,趨利避害,是兩國必須需要面對的問題。中日兩國進口能源的地區一般而言,都是地緣政治風險較高的地區。不僅如此,由於距離遙遠,既要耗費長途海上運輸的巨大成本,亦要應對處理海上運輸能源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等。對此,國內節約能源消耗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亦是有效抵消國際進口能源經濟成本不斷攀升的一種有效便捷的方法。

日本在節能領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技術。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單位GDP能源消耗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中國需要大力建設綠色中國、環保中國與低碳中國,節能環保需求強烈,中日可在節能領域嘗試合作,拓展合作空間。具體包括:提高煤炭火力發電效率;降低汽車燃油消耗,例如改進汽車發動機燃燒系統、提高燃油品質以及強化燃油標準等;通過改善與提升技術,耗能大戶鋼鐵工業將會大大提高能源效率;在工業以及民用領域,可以著眼採用高效鍋爐、幹熄焦設備、隔熱材料與高效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方面,可發展生物質能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以及生物質發電等;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垃圾焚燒、垃圾發電以及垃圾循環利用等。

中日在氫能這一新能源領域可以拓展新的合作空間

氫能是近年來才開始被媒體廣泛報導的一種新能源,但氫能已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效清潔能源。其實,氫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據估計它構成了宇宙質量的75%,除空氣中含有氫氣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態貯存於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廣泛的物質,如把海水中的氫全部提取出來,它所產生的總熱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熱量還高9000倍。從這一點來說,氫能不是一種新能源,它是一種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能源,之所以說是「新」能源,還不如說是因為之前公眾對其認識與了解非常少。

日本制定的新能源發展戰略提出,到2030年日本將確定氫再生能源支柱地位和製造技術,構築國際新能源供應鏈,使氫氣產量從目前每年4000噸發展到30萬噸,降低製造成本三分之二,在實證試驗基礎上建立氫發電商業產業體系,將加氫站擴建至900座,將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提升至80萬臺,將公交車及作業鏟車增加至1.2萬臺,將家庭用發電設備提升至530萬臺以上。其中長遠戰略目標則是氫產量達到年產1000萬噸以上,使氫發電成本降低至目前天然氣價格水平。另外,要重點普及家用燃料電池發電成套設備,實現發電、取暖、熱水等配套聯產。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有一條特別引人注目——「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這是氫能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日本時,在參觀豐田汽車北海道廠區時,興致勃勃地觀看了一款名為「MIRAI」的氫燃料電池轎車,這款車型一次加滿氫僅需3-4分鐘,而續航裡程卻可達650公裡。中國早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就已經把發展氫能燃料電池技術作為重點。《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則進一步描繪了中國氫能發展路線圖:到2020年,中國燃料電池車輛要達到1萬輛、加氫站數量達到100座,行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到2030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要突破200萬,加氫站數量要達到1000座,產業產值將突破10000億元。

雖然中國高度重視發展氫能這一未來重要的新能源,但從技術與規模來看,還是與發達國家有一些差距。僅以加氫站為例,日本已經擁有91座,中國到2018年7月已建成、在用及在建的加氫站共有41座,但實際投入或即將運營的加氫站僅為14座。日本氫能源發展已經走在前列,除了大規模研發與實踐外,氫能已經走進了民眾的日常生活(燃料電池車的逐漸普及)。

中日兩國都對氫能這一獨特神奇的新能源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氫能可以成為中日下一輪合作新的亮點。日本在氫能領域起步比中國要早,已經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中國可以借鑑日本的經驗與做法,來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氫能源。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

相關焦點

  • 蔡冠深:粵港澳大灣區為中日經貿合作創造新機遇
    人民網東京7月20日電(吳穎)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中日經貿關係逐步回暖。香港中華總商會與九州經濟論壇合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九州發展的契機」研討會19日在日本福岡召開。 本次研討會旨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九州以至日本各地企業的互相交流與合作,拓寬雙方合作渠道,深化經貿往來。 福岡縣知事小川洋在致辭中指出,香港是福岡縣重要的合作夥伴。香港作為福岡縣農產品最大出口目的地,佔福岡出口額的30%。近五年,福岡的香港觀光遊客增加了近四倍。福岡縣目前有四十家企業進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
  • 習近平「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取得實實在在成果
    原標題:習近平「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取得實實在在成果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兩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已經成為中國的「新名片」,並取得了頂層設計、國際共識、合作協議、建設項目等多方面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果。
  • 日本富山:"地方創生"助力中國"一帶一路"構想
    4月14日,由中日韓經濟發展協會和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主辦、中日企業聯誼會承辦的「首屆中日企業家合作展望」在北京舉行。圖為富山縣環日本海經濟交流中心中心長藤野文晤發表主題演講。新幹線開通後,從東京乘高鐵只需2個小時便可到達……」4月14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日企業家合作展望」會議現場,富山縣環日本海經濟交流中心中心長藤野文晤習慣性地向與會嘉賓做起了到位的宣傳工作。他認為,可以遵循地方特點,圍繞細節做工作,富山縣也能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作出一些貢獻。藤野文晤強調,日本經濟經歷了二戰戰後70年的快速發展,卻存在農村和城市,地方和中央相差距的問題。
  • 「一帶一路」合作促進東北亞和平發展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國際觀察)「一帶一路」合作促進東北亞和平發展新華社記者 孫萍 劉贊 於榮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定於11日至13日在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舉行。俄「向東看」戰略的逐步落實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正在給東北亞地區合作帶來和平與發展的新機遇、新動力。
  • 日媒:泰國鐵道鋪設項目或成為首個中日「一帶一路」合作項目
    :澎湃新聞 去年春季以來,以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團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契機,日方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出現積極變化。
  • 凝聚共識 緊抓中日地方合作新機遇
    會上,日本全國知事會代表、佐賀縣知事山口祥義,福州市副市長杭東,日本全國市長會顧問、佐賀縣多久市市長橫尾俊彥,分別圍繞創新經濟發展路徑、打造「一帶一路」中日地方合作新平臺、深化中日交流與合作等作主旨演講,現將發言內容予以摘登。
  • 烏克蘭絲綢之路協會會長:共建「一帶一路」為烏中關係發展創造新機遇
    新華社基輔12月26日電(記者李東旭)烏克蘭絲綢之路協會會長伊琳娜·尼科拉克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和烏克蘭近期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標誌著兩國在相關領域從觀念統一走向行動落實。烏方將以此為契機,不斷深化務實合作、積極借鑑中國經驗,加快烏國際物流體系和現代化建設。
  • 第十四屆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線上線下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安蓓)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與日本經濟產業省、日中經濟協會共同舉辦的第十四屆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20日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在北京和東京通過視頻連線舉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發表主旨演講。
  • 京港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開拓第三方國際市場
    11月19日的京港洽談會京港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專題活動上,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戴穎介紹,京港兩地下一步將以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將國家支持政策利好轉變為推動雙方合作的巨大動力,聚焦開拓第三方國際市場。
  • 威海首屆中日科技創新合作大會在威海高新區舉行
    12月26號,由省科技廳、市政府、日本技術士會主辦,市科技局、高新區管委承辦的威海首屆中日科技創新合作大會在海悅建國飯店舉行,國際著名光化學科學家、諾貝爾獎提名者、光催化之父、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原校長、2019中國政府友誼獎獲獎者藤島昭出席活動。
  • 高虎城:以「五通」為抓手促進一帶一路合作
    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一帶一路」建設是習近平同志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為促進全球共同繁榮、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提出的宏偉構想和中國方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開闢了我國參與和引領全球開放合作的新境界。
  • 聚焦海南自貿港:為東南亞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合作提供新機遇
    聚焦海南自貿港:為東南亞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合作提供新機遇 2020-06-05 10:21: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
  • 中日兩國經濟合作新增長點:各地的中日產業園區都有哪些?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日兩國經濟都受到影響,應對疫情,需要中日攜手,充分發揮日本技術、日本品牌和中國市場、中國製造等雙方優勢,創新中日合作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徑,做大規模效益,提升產業能級,形成拉動中日兩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 迎「一帶一路」發展新機遇,「中國智造」博德維氣膜邁向全球
    8月30日,以「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在新疆烏魯木齊隆重開幕,深圳博德維作為國內唯一參展的氣膜企業亮相本次展會。
  • 專家:「一帶一路一洲」為發展中國家「造血」
    林毅夫在北京大學的演講王普聰攝人民網北京1月19日電 1月16日下午,「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此次研討會歷時3個小時,林毅夫、湯敏、張蘊嶺等多位學者和專家就「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展開討論。
  • 中日將就"一帶一路"合作 日媒:首個項目是泰輕軌
    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導 日媒稱,日本政府將開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合作。此舉意在促使安倍晉三首相專程訪華,強調加強經濟合作,但日本政府內部仍有人在安全保障上對「一帶一路」存有很強戒心。也因為不想刺激美國,日本打算採取讓民間企業參與合作的方式。
  • 各地提出「一帶一路」線路構想 遼寧想建海底高鐵
    其中3月16日,遼寧省委召開擴大會議時提出,要主動搶抓國家「一帶一路」重大發展機遇,加快遼寧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步伐,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努力構建聯結亞歐大通道的出海口。 提出類似新定位的也有天津和廣西。
  • 一帶一路:中國—中亞旅遊合作現狀 與戰略構想
    (一)開展旅遊外交,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為了增強中亞國家人民對中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認同,應該開展旅遊外交,擴大雙方人員交往。第一,擴大雙方政府和學術界交流,通過參觀訪問、學術研討等形式對各國當地政治精英、知識精英等意見領袖階層宣傳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和平崛起的願望。
  • 聚焦丨中日韓+「一帶一路」=?
    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為未來十年中日韓合作作出具體安排。將進一步推動三國合作提質升級,為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提供更強助力。這因此也為三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進一步夯實了思想基礎和現實基礎,留下了可拓展的空間。
  • 北海崛起,一帶一路下的北部灣新機遇
    所以廣西北海是貫徹「一帶一路」交匯對接重要門戶。「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來,國際社會廣泛響應,這是人心所向。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戰略,讓北海的開放發展開啟了新境界。隨著北海港口岸擴大開放,北海高新產業發展優勢逐漸突出,北海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將得到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後勁持續增強,讓北海在擴大開放中有了重要載體,也為北海在「廣西構建面向東協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開放發展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重要門戶」的重大戰略機遇中創造了條件,搶得了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