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裡的湖北故事
《戲碼頭》首輪錄像接近尾聲了,現場的觀眾是足足過了把戲癮,而場外的觀眾跟著小戲迷的探班也對《戲碼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戲碼頭》現場探班的這半個月的時間裡,在學習中成長,在了解中沉迷。小戲迷現在已經是一枚不折不扣的戲曲粉絲了,接下來的時間裡,小戲迷會繼續陪伴大家,一同了解更多的戲曲文化!
荊楚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荊地楚天為梨園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寶藏,中國戲曲裡也流傳著許多閃耀荊楚、聞名全國的湖北故事。
今天這一折《戲碼頭探秘》裡,讓我們一起徜徉在荊楚文化的殿堂,共同聆聽戲曲裡的那些多姿多彩的湖北故事吧!
漢陽——高山流水遇知音
古琴臺,位於武漢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稱。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在這裡偶遇鍾子期,彈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視子期為知音,並相約一年後重臨此地。
不料,一年後伯牙依約回來,卻得知子期已經病故,伯牙悲痛之餘將琴摔壞,決意不復鼓琴,這便是我們所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秦腔《伯牙摔琴》
流行於西北地區的秦腔,也從「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中汲取了靈感。粗獷豪邁、悲壯蒼涼的秦腔會如何演繹「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個故事呢?
本期第一位登場的名角是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員、著名鬚生演員丁良生,他將為大家帶來秦腔《伯牙摔琴》片段。
知音難覓
戲曲舞臺上,能尋到一位知音也是人生幸事。丁良生的知音,就是花臉表演藝術家李買剛。這位在秦腔界被譽為「活包公」的藝術家與丁良生合作十餘年,共同演繹了無數經典劇目。
《伯牙摔琴》的彩排結束後,丁良生觸景生情,迫不及待的撥通了李買剛的電話,兩人相約再合作一把!這真是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高山流水覓知音、彩雲追月得知己」!
提到秦腔與湖北的淵源,丁良生說道:
「當年,俞伯牙就是從西北來到湖北,才尋覓到了自己的知音。我也希望秦腔能夠得到更多湖北朋友的喜愛,能夠在湖北找到知音。」
隨州——千古樂侯曾侯乙
之前的節目出現了越王勾踐劍,現在是時候請出湖北省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了!它就是曾侯乙編鐘!
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了2430年的曾侯乙編鐘被發現,震驚了世界考古學界。
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顯示出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古國」的輝煌見證。
如今,編鐘作為中國文化使者,已涉足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世界人口約十分之一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領略了編鐘的神採。
朱世慧和《曾侯乙》
2006年,湖北京劇院以千古樂侯曾侯乙鑄雙音編鐘及其與楚女玉姬的故事為素材,創作了新編古裝京劇《曾侯乙》。楚王賜妻給曾侯乙,協助其鑄鐘,當他為知音的到來而歡呼雀躍時,卻不知新婚妻子鍾玉早已另有所愛。
外有楚國強權壓境,內有家事紛擾難解。這位小國之君,最終憑藉堅定的信念在夾縫中生存,不僅贏得了妻子的真心,還奏響了驚動鴻宇的樂章。一段江山美人曠世傳奇,於幻真幻假亦莊亦諧之間,贏得滿堂喝彩。
本期第二位登場的名角不是別人,正是湖北省京劇院院長、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獲得者朱世慧,他為我們帶來新編京劇《曾侯乙》!朱世慧老師雖然已到72歲的高齡,但在舞臺上,中氣十足、身手矯健,舉手投足盡顯大師風採!
執著傳承京劇藝術
當被問及,為什麼被「曾侯乙」這個角色打動?
朱世慧說:「曾侯乙編鐘展示的不僅僅是當時精湛的冶煉技術和音樂水平,同時也展示了一代樂侯的音樂夢想和為之所做的不懈努力。我的一生是與京劇聯繫在一起的,鑄鐘需要執著,傳承京劇也需要執著。我想,我與曾侯乙在這一點上有著某種共鳴。」
洪湖——紅色傳奇唱天下
在湖北洪湖,有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對聯,「土銃梭鏢驅敵宼,香菱雪藕做軍糧」。洪湖,河道縱橫交錯,是自古以來的魚米之鄉。上世紀30年代前後,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洪湖創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為積蓄和發展中國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貢獻。
歌劇《洪湖赤衛隊》,就是根據當時發生在洪湖的這一段革命故事改編而來。首排於1958年,一經演出,便一炮走紅,被譽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瑰寶。到今年,歌劇《洪湖赤衛隊》正好走過了一個甲子的春秋歲月。
劉丹麗高歌《洪湖赤衛隊》
本期最大的驚喜莫過於臺下的跨界嘉賓劉丹麗登臺獻唱歌劇《洪湖赤衛隊》。甫一開嗓,臺下觀眾驚呼過癮!
河北梆子《洪湖赤衛隊》
《洪湖赤衛隊》的故事不僅在歌劇裡完美展現,也被各大戲曲劇種移植改編,創造很多戲曲舞臺上的經典。河北梆子《洪湖赤衛隊》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一經上演,轟動了全國,成為河北梆子現代戲的經典之作。
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張秋玲,為大家帶來河北梆子《洪湖赤衛隊》。
張秋玲不只是在戲曲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歌唱方面也成績斐然,曾經獲得過全國歌、戲雙棲明星大獎賽金獎第一名。
在談到喜愛的河北梆子時,她說:「歌劇《洪湖赤衛隊》是在湖北誕生的,是由湖北藝術家創作的經典作品,幾十年來,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我們河北梆子移植這齣戲,實際上是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我希望(這齣戲)能夠得到湖北觀眾的青睞。」
無論是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話,還是曾侯乙編鐘的耀眼風採,亦或是洪湖兒女的機智英勇,戲曲裡的湖北故事,讓我們領略到了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或在歌舞世界,或在戲曲舞臺,或在影視屏幕,這些荊楚故事薈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直抵人心、催人奮進。
這是戲曲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這也是《戲碼頭》最希望看到的。
您是戲曲的知音麼?歡迎給我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