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覓知音——鄭張尚芳的古音之旅

2020-12-21 光明日報

 【讀書者說】

高山流水覓知音

——鄭張尚芳的古音之旅

作者:鄭偉(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古人已逝,其言不存。古音的研究,尤其是秦漢以前的上古音研究,常被認為是一門絕學。箇中道理不難懂,韓愈說「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昌黎集·進學解》),可見唐代人已經覺得《尚書》難讀。要是我們穿越回到春秋時代,聽不懂孔夫子說話是肯定的。而且,中國歷來有著「文」「言」分離的傳統,郭沫若把《詩經》的《雅》《頌》、《尚書》的《誥》《命》以及商周卜辭、金文稱作「頭號古文」,加上了焉乎也者之類語助詞的民間口語,則是「二號古文」(《十批判書》),這種區分是很有道理的。

《毛詩古音考》清光緒六年 張裕釗家刻本精刻 資料圖片

《毛詩古音考》(卷一)[明]陳第撰 資料圖片

《上古音系(第二版)》鄭張尚芳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國內古音學研究的一個新高度

每個時代都有標誌性的文化、文學與藝術等形式。王國維說過:「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宋元戲曲史·序》)。如果用同樣的眼光來看中國歷代學術的進展,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小學」都是中華文化史上的標杆。清代「小學」由明末陳第、顧炎武發端,隨後有江永、戴震、江有誥、孔廣森、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相繼之,可謂燦若星辰。到了民國以後,更有林語堂、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章太炎、陳夢家、魏建功、王力、陸志韋、黃侃等參與到古音研究或討論之中,名家輩出,蔚為大觀。

《上古音系(第二版)》(以下簡稱「上古」)2013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初版於2003年印行),全書60餘萬字,是「中國當代語言學叢書」的一種,作者鄭張尚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蜚聲海內外的音韻學家。叢書編委會在「出版者前言」裡說:「中國語言學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擺脫傳統『小學』樊籬,進入現代語言學的新階段……這套叢書希望總結中國語言學各個分支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反映最新的研究進展,以期收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效果,促進中國語言學的現代化。叢書作者則不限國別地域,不限門戶學派,唯求高明獨到,力爭每一本書都能達到當代該學科的最高水平。」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古》代表了國內古音學研究的一個新高度。作者在該書的初版後記中坦言:「學習和研究古音五十年了,終於寫出這本小書,算是一個初步的小結。而這一成果不但包含了自己多年的汗水,也包含了許多前輩的關愛和期望,同輩、晚輩的支持和幫助。」從這很平實的幾句話裡,可以想見先生治學的謹嚴和謙衝。

學習和研究古音五十年

鄭張先生是怎樣從事古音研究的?

鄭張先生原名鄭祥芳,1933年生於溫州市永嘉縣,從小就很留心語言文字的問題。小學五年級便開始收集當地的方言詞。據先生回憶,其外祖父曾留下一本「雜字簿」抄本,裡面記錄了當時當地人記帳時寫的方言詞和方言字,可以說是一種早期溫州話的文獻實錄。這本小冊子培養了先生對方言的興趣,加之溫州圖書館(前身是籀園圖書館)藏書豐富,先生在高中時期便在那裡讀到了王力《中國音韻學》、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等名著。除了有治學的志向和很好的悟性之外,先生的母語溫州話恰好可以說是古音的「活化石」。跟其他方言相比,溫州話保留了更多的隋唐、宋元甚至先秦時期的音韻特點。於是,個人興趣加上母語優勢,為先生的古音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時代的原因,1954年高中畢業以後,先生未能如願進入大學中文系學習語言學專業,只能憑藉到北京地質學院學勘探的機會,業餘時間一邊藉助北京圖書館刻苦自學,一邊在北京拜訪學界前輩,虛心求教。諸位名家大師,虛懷若谷,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如著名語法學家、時任中國社科院語言所所長的呂叔湘不但定期匯款、寄贈紙筆,以資助鄭張的溫州方言研究,甚至還去舊書市場替先生找書、買書,支持其研究古音。苗語專家王輔世不時為其提供民族語資料,經常寫長信與其討論學術問題。方言學家袁家驊曾幫助先生練習記音,學國際音標。音韻學家李榮將先生長達34頁6萬餘字的論文《溫州音系》推薦給《中國語文》發表,成就了漢語方言學的經典之作。王力不僅對先生的古音研究讚賞有加,還在自己的著作中虛心採納先生的修改建議。

十年動亂,萬馬齊喑,鄭張先生從設於杭州大學的浙江省方言調查組被調到溫州漁業機械廠,當了一名四級磨工。但是,生活的窘迫和艱辛,並沒有磨去先生孜孜鑽研古音的意志。在工作之餘,先生一方面跟幾位年輕同道一起,繼續討論、學習上古音;另一方面,深入思考,對之前假設的古音系統進行調整,最終提出先秦漢語應有六個主元音且各分長短。真正的學術研究,應該嚴謹求實、逼近真理,只要方法得當、材料合理,便能得出可信的結論。那段時間,海外的同行,包括美國的包擬古(Bodman N.)和白一平(Baxter H.),蘇聯的斯塔羅斯金(Starostin S.A.),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六元音系統,實在是「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的一段佳話。正是因為鄭張先生五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潛研古音,才成就了《上古》這樣一部大書,也贏得了國際、國內文史學界的好評與敬重。

 為什麼要研究古音

說到為什麼要研究古音,鄭張先生在他的書裡說:「是為了了解漢語語音史的源頭狀況,為了解釋上古文字和文獻中各種不易理解的語音現象和與語音相關的詞彙、語法現象;此外還為了進一步了解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方言中一些現象的來龍去脈。」這裡結合《上古》提到的例子,再談幾點。

一、古音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閱讀先秦古書。比如《詩經》說「無念爾祖」「大庖不盈」,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無」「不」都是典型的否定詞,但如果解讀為「不要念及你們的祖先」「盛大的廚房不充盈」,顯然與常識相悖。上古音的研究表明,這裡的「無」「不」其實分別是「念」「盈」所帶前置音節的一種寫法,本身並無實義,只起湊足四字格的作用。《淮南子》「治扢禿」的「扢」字也應做類似的解釋。

二、古音研究可以加深我們對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認識,更可靠地揭示華夏族與鄰族之間的歷史聯繫。以「中國」在其他語言的譯名為例,梵文cina、緬文sina像是「支那」,歐洲語言的sin像是「秦」。從古音角度來看,sin不應該對譯本來讀濁音的「秦」字,而實際上應該是讀清音的「晉」字才對。進一步推論,「支那」和「晉」只是cina、sina等外語的不同譯法。又如先秦古書所記載的南方地名、人名、書名等,憑藉古音學才能得到合理的釋讀。越王勾踐的諡號「菼執」意為太祖太宗,《越絕書》的「絕」意為「記錄」,「無錫」意為「錫山」,「會稽」意為矛山,「盱眙」意為善道(好的道路),「勾踐」「句吳」「攻吳」的前字跟上面說到「不」「無」一樣,都是前置音而已。

三、古音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識。我們知道,中古以後「首」「手」同音,都表示身體部位,如果它們在先秦時期也同音,分不清「斬首」和「斬手」,豈不是很糟糕?形聲字「杽」(chǒu)的古文寫作「杻」,上古音聲母是n-,而「首」「道」語音接近,上古聲母是l-,所以它們並不是同音字。隨著語音的發展,漢代的時候,「手」「首」就開始因為同音而混用了。所以《說文》「舜女弟名敤首」,《漢書》寫作「敤手」。和「醜」字有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它作為幹支名,很早就被借用到鄰族語言裡。泰文表幹支的「醜」字讀plau,跟前面說的古音n-聲母對不上,是什麼原因呢?原來,越南語裡和地支「醜」對應的屬相「牛」就讀plau,漢語的「醜」nhu經由越南進入泰語時,為了避免跟泰文的「鼠」hnuu混淆,就用了越南語的說法。可見,弄清楚了「醜」字的古音,既能夠說明近鄰越南、泰國語言裡地支名稱的由來,還能更好地認識漢語族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歷史交往。

一身幽蘭性,默默吐芳華。鄭張先生潛心學問,自學成才,道德文章為同儕後輩敬仰。談到個人的治學經驗時,先生說過幾點:「研究的起點要高,學術眼光要獨到,老師的指點很重要,要善於博採眾長,應打破門戶偏見。」筆者從大學畢業讀研究生算起,從事中國語言學專業的研習也超過十五年了。記得2004年暑假在復旦大學看到鄭張先生《上古音系》(初版)上架,當即買下,認真閱讀。如今舊版紙面已經泛黃,但內容仍然引人入勝。如今新版已出,兩個版本參照對讀,也是美事。經常有年輕的博士生、碩士生甚至本科生來問古音研究之道,我總要向他們認真推薦鄭張先生的這本大書和內中的「大」學問。

《光明日報》( 2018年03月25日 05版)

相關焦點

  • 高山流水覓知音,我在武漢等待你
    位於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的古琴臺相傳晉國大夫俞伯牙在此撫琴抒懷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幾年後伯牙又路過此地得知子期已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撫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臺以紀念這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 我們的歌:王源成全GAI與偶像合作,鄭雲龍和孫楠高山流水覓知音
    第四對出場的常石磊和鄭雲龍帶來了一首《橄欖樹》,兩個人事先也有約定,如果兩個人能唱出感覺,不用管其他人,直接互選,但是最後兩個人也沒有配對成功,孫楠說第一次聽到鄭雲龍的歌曲就像流水一樣,而自己就是那座高山,正所謂高山流水覓知音,孫楠與鄭雲龍組隊,而王源與善意編曲的常石磊合作!我們的歌:王源成全GAI與偶像合作,鄭雲龍和孫楠高山流水覓知音!
  • 我有玉琴溫如許,高山流水覓知音
    國樂大典 | 國樂大師方錦龍演奏《酒狂》當古琴淳厚悠遠的聲音在燈光絢爛的舞臺上響起,我們仿佛聽見,它在問:千古琴聲尚存,如今知音何在?提到古琴與知音,我們不免會想起伯牙子期的故事來。「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相傳鍾子期只是一名打柴的樵夫,可他卻能聽懂伯牙琴聲裡的意境。你以為這只是一種特殊的巧合嗎?但其實古琴之流行,不僅被用於國家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也一直興盛於民間。從《詩經》裡,我們就能看到古琴出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山青青,水長長,高山流水覓知音
    因為興趣相投,兩個人在漢水邊相談甚歡,都把對方當成了知音,成了很好的朋友。接著呢,俞伯牙要繼續他的旅程,鍾子期也要上山砍柴,他們要分手了,相約下次某年某月某日再在這裡相見。結果,相約的日期到了,俞伯牙再次來到老地方的時候,卻看見了鍾子期的墳墓。
  • 《戲碼頭探秘》十二折: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樂侯曾侯乙……戲曲裡...
    漢陽——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臺,位於武漢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稱。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在這裡偶遇鍾子期,彈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視子期為知音,並相約一年後重臨此地。不料,一年後伯牙依約回來,卻得知子期已經病故,伯牙悲痛之餘將琴摔壞,決意不復鼓琴,這便是我們所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 高山流水覓知音,俞伯牙和鍾子期,因為音樂相知相識!
    我們常用「高山流水覓知音」來形容知己難得、知音難覓的心情。其實最早「高山流水」的典故見於《列子·湯問》中,逐漸這一典故衍生出七十餘個經典形象和數不盡的典義,有時還被用於正話反說的意思。《高山流水》實際是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
  • 高山流水覓知音,黃磊:他走了之後,我再也沒有唱過歌
    高山流水覓知音,黃磊:他走了之後,我再也沒有唱過歌黃磊一直是圈內公認情商很高的一個演員,受人歡迎的程度與黃渤不相上下,他的文化和內涵,一直是眾人喜愛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或許就是英雄知音惺惺相惜的感覺吧,伯牙絕弦,只為知己已不在人間、不在身邊、不在耳畔,這偌大的人世間,想找尋一個知己是多麼的難如登天啊!如果知音已經不在,當年說過的話給誰聽呢?寫過的歌給誰唱呢?唱出的曲給誰品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陳志遠是何許人也,但是在歌手圈內他是很出名的,不然也不會有黃老師這樣情商高的知己。
  • 古琴十大名曲之《高山》:似人間仙境,以曲覓知音
    古琴十大名曲之《高山》:似人間仙境,以曲覓知音 《高山流水》, 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
  • 高山流水覓知音,為一人絕琴聲,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是晉國的貴族,伯牙從小的時候就很喜歡音樂,他當時拜著名的音樂家成連為師,成連見伯牙的音樂天賦十分高,就二話不說願意悉心教導他,成連還帶著伯牙到處遊歷,領略大自然的魅力,從大自然中尋找創作音樂的靈感,伯牙也沒有辜負師父的期望,每每都能悟出音樂的真諦,彈起琴來,也是優美動聽,當時很多人都贊他琴聲美妙,琴技高超,但是伯牙知道,沒有人是真正的懂他的琴聲,他自然也不在乎這些人的評價,他也在遊歷的途中一直尋找著自己的知音
  • 文人雅士匯名第,國風天籟覓知音
    不過,自古善鼓琴者居多而知音難覓。春秋時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而今幾千年後,在這被譽為「江南第一官廳」的大夫第中,一場以「國風天籟,雅士情懷」為主題的音樂節開幕。雅士匯名地,琴韻只為覓知音。這些古樂器與琴韻結合,如同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般和諧。絲竹管弦韻悠揚,歌喉宛轉何清越。當古琴遇到小提琴,當傳統民歌遇到古典唱法,這是中西音樂文化的激情碰撞。7月,這是一場音樂饕餮,只有親耳聆聽那些返璞歸真又不忘初心的聲音,才能領略千百年來在中國文人雅士心中那一聲聲心靈的激蕩。
  • 「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琴文化進曼谷
    古琴藝術家王鵬為泰國民眾講解古琴知識古琴與崑曲的完美演繹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敏):6月9日和10日,《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分別在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和朱拉隆功大學上演。泰國華文教師工會主席羅宗正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古琴音樂會上表示,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古琴是極具人文內涵的中國傳統樂器,在泰國舉辦《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意義重大,「《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不僅為泰國觀眾帶來了中國古典音樂盛宴,還加深了泰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熱情,更為兩國文化藝術交流創造了平臺,促進了兩國『民心相通』和『親上加親』的友好關係。」
  • 《DNF》阿拉德創世季 勇士覓知音
    複製口令碼:u9dnf 戳這裡兌換>>   《DNF》阿拉德創世季勇士覓知音活動來襲。玩家們打開腦洞進行DNF周邊創作參與活動,就有機會活動豪華大獎。即使不參加比賽,參與投票也能獲得一些福利。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DNF共創第六季勇士覓知音活動介紹。
  • 高山流水遇知音,相聚愛情島結同心
    清涼谷真是個神奇的地方,七夕本是愛情纏繞後凝結在一起的一條銀河,對岸便是愛情難以相見相遇的那份執著,高山流水覓知音
  • 七律·知音(竹榭幽齋)
    圖片取自網絡【竹榭幽齋臨屏】七律·知音——依韻夢竹雨荷綠漪一曲高山流水瀑,陽春白雪吐真言。江河千古東風破,日月高懸竇女冤。扁舟一葦悠然渡,散發天涯覓杳痕。七律·知音夢竹豈為浮名多算計,自嘲每被誤人言。一悲或可生頹廢,四顧焉能少屈冤。琴有知音詩有骨,情從直筆誼從源。無須憑弔傷春事,難道離騷寫不煩?七律·知音子麟寂寞時光世上尋,古來感嘆少知音。
  •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
    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一如《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山中撫琴,樵夫鍾子期偶然路過竟然能領悟曲中深意,「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從此這兩個地位懸殊之人成為好友。鍾子期死後,俞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世上唯一的知音之人已經不在,對於俞伯牙來說,琴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 我遇到你,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如果這個人跟你有同樣的情懷,那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他聽,說不定還可以高山流水遇知音。但如果這個人跟你是徹頭徹尾的兩種人,那你沒有必要挖心挖肝,把自己的情懷一五一十地解釋給他聽,因為不管你怎麼解釋,在他眼裡,你都是自作孽不可活。反過來,別人對你也是一樣的。這其實需要一個判斷,判斷眼前的人跟你是不是同一個國度裡的人,這是需要智慧的。
  • 高山流水遇知音 清涼谷鵲橋來相會
    200多米玻璃吊橋橫跨兩山峰之間,高山流水在腳下,步步驚心,有驚無險。七夕情人節就要到了,約上三五知己,帶上最親最愛的人來密雲清涼谷,高山流水遇知音
  • 風之谷:宮崎駿給久石讓獻花,高山流水遇知音,一生難求
    一個意外的相遇,你就是最懂我的人人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可見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不是誰都可以在茫茫人海中,遇到那個最懂自己的人。宮崎駿和久石讓的相遇,就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其實,宮崎駿和久石讓,沒有所謂的一個人成全另一個人,他們倆是相互成全的知音。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遇到了久石讓的音樂,就是溫潤如玉的和平故事,遇到最扣人心弦的音樂詮釋。沒有比這更好地匹配。
  • 請多來高山流水覓琴川
    千百年來,古琴以其美妙的音色、發於天籟的情感而得家傳戶誦,位列中國文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更是流傳下伯牙摔琴謝知音、司馬相如鳳求凰、嵇康絕唱廣陵散等無數千古佳話。高山流水覓琴川當然,嚴天池在古琴界的創舉,不單單僅是「創派」而已,其代表作《松弦館琴譜》更是成為《四庫全書》中收錄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譜,可謂榮耀至極,一直被奉為琴界正宗。
  • 友情&高山流水遇知音,而我遇到你便是一生的緣分
    之前看到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心裡在想,一生知己難求,若遇之,一定是三生三世的緣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