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熙年間有了「江蘇」地圖裡的歷史你了解多少
原標題:清康熙年間有了「江蘇」地圖裡的歷史你了解多少 「江蘇」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中國地圖史上不得不提的人是誰?科技的發展對人們認識地圖有哪些幫助?
-
康熙年間,冒牌貨「朱三太子」在社會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作為朱明遺胤的朱三太子其身份在大明王朝早已煙消雲散的年代真的就那麼具有號召力嗎?第三,楊起隆為何偏要與之並無交集的康熙皇帝過不去?以至於在計劃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仍然不善罷甘休的想要刺殺康熙?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在本篇文章中就以發生於清朝建立初期的一段往事(「朱三太子」案)作為切入點,來與讀者朋友們做一番深入的探討。
-
閩北發現清康熙年間「御茶園」石碑
中新網福州12月28日電 (樂細巾)一塊清康熙年間的「御茶園」石碑,近日在福建南平邵武市和平古鎮西北部的坪上村被發現。邵武市和平鎮坪上村村民展示該村發現的一塊清康熙年間「御茶園」石碑。清康熙年間的「御茶園」石碑右側刻有「觀音坑御茶園」字樣。(樂細巾 攝) 樂細巾 攝該「御茶園」石碑高約1.5米,整個碑文陰刻300餘楷體繁體字,碑左上角有缺失。石碑上方橫刻「龍橋記」3個楷體大字,碑右側刻有「觀音坑御茶園助銀三十兩」字樣,碑左側落款為「清康熙乙亥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字跡清晰可辨。
-
了解清康熙年間的龍紋瓷器,看這篇就夠了
這個制於康熙年間瓷盤上的龍怒目而視,龍身健壯,頭骨高高隆起,毛髮蓬鬆,令人生畏,雖然這是出自民間燒制,但其精美的畫工及龍的形態,都在說明著清朝發展的鼎盛時期。雍正時期瓷器上的龍紋,其姿態也不遜色於康熙時期,到了乾隆晚期,社會衰敗,龍的下顎低垂,狀似威嚴,但實則毫無神韻,更是缺少了龍的精髓。
-
17世紀,一個外國人為康熙畫了這樣一張地圖
日前在臺北海洋科技博物館開幕的「繪製世界——臺北故宮文物藝術中的科學與科技」特展中展出了一幅著名的地圖:《坤輿全圖》。 這幅17世紀由傳教士轉譯繪製的世界地圖《坤輿全圖》系由八長幅拼接而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現存唯一的東、西半球圖。
-
【鑑賞】館藏清康熙珍瓷
據清乾隆年間成書的《南窯筆記》記載, 鬥彩的繪彩工藝是「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 湊其全體, 名曰鬥彩。」明宣德創燒的鬥彩工藝, 終明一代盛行不衰。康熙時期的鬥彩上承明代並有所發展, 製作精細,青花濃淡深淺, 色階豐富, 是其特點。仿明作品, 如雞缸杯、天字罐、花蝶杯等, 都很精緻。
-
...時代巨製的歷史地圖明代萬曆年間繪製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輿圖古代指的是地圖或者是疆域的意思。《坤輿萬國全圖》也就是明萬曆年間製作距今400多年的世界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通幅縱 168.7釐米,橫380.2釐米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地理信息非常豐富,主圖為橢圓形的世界地圖,地圖用多種顏色描繪而成,南北美洲用粉紅色,
-
組圖:臺灣博物館展出《康熙臺灣輿圖》
組圖:臺灣博物館展出《康熙臺灣輿圖》 2008年09月21日 01: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臺灣博物館現正展出的《康熙臺灣輿圖》 臺灣博物館現正展出的《康熙臺灣輿圖》是繪製於清康熙年間的絹底巨幅臺灣長捲軸地圖
-
清康熙"奉天誥命"、"皇朝直省地輿全圖"等亮相
而在該館內,還有許多洗盡鉛華的歷史典藏:如清康熙年間的「奉天誥命」、同治年間的《宜昌府志》、宜昌最早的英文海關檔案等,他們靜靜躺在館內,無聲訴說著宜昌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記者高伊洛 從300年前的清朝檔案,到「90後」鋼琴王子的鋼琴,宜昌檔案館,用特殊方式展現著宜昌的昨日今朝。
-
3幅涉臺清代地圖在京展示 佐證康熙統一臺灣史實
展品中3幅涉臺清代地圖格外引人注目,專家指出,它們是康熙統一臺灣歷史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政府對臺灣進行有效管治的又一力證。 《福建輿圖》總面積約50平方米,是現存最大的古代涉臺手繪地圖。該圖在湖州出產的雪白絲絹上,繪上臺灣和福建的山山水水。雖然從製圖學角度看,古人以形象畫法所制的這張地圖並不精確,但如實反映了當時福建和臺灣在地理狀況和行政機構設置等方面的概貌。
-
清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鑑賞
豇豆紅」又稱「美人霽」,是清康熙年間創燒的一種高溫銅紅釉,因其色彩酷似熟透的豇豆皮而得名。豇豆紅釉色千變萬化,燒成難度很大,成功率極低,只能少量生產,基本都屬於江西景德鎮御窯製品,專供皇室使用,是康熙年間官窯的典型器物,一般只限於水盂、印盒、筆洗等書房用具。
-
泰州城區將再現康熙年間「雁宿蘆洲」美景
近日,海陵區住建局將其清雜打理、粉飾「梳妝」,修葺一新,再現300餘年前「雁宿蘆洲」美景。 城區將再現康熙年間「雁宿蘆洲」美景 曾為泰州古名勝,孔尚任在此留下詩篇 南宋時期開鑿,是重要水利工事 市區鼓樓大橋西南角,有一座蘆洲橋,橋和周邊商鋪、小區共同圍成了一方池塘,水面正中是一座六角紅亭,通過五曲廊橋與岸邊相連,這裡便是鬧市之中的蘆洲小景。 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六角紅亭的底座進行外圍粉刷。
-
《海錯圖》康熙年間作品,讓你懷疑那時曾有外星生物造訪
《海錯圖》康熙年間作品,讓你懷疑那時曾有外星生物造訪《海錯圖》是清康熙年間作品,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康熙年間,他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在沿海住了很長時間,一直對沿海生物非常感興趣。他苦於自古以來都沒有海洋生物的相關圖譜流傳,決定自己畫一本。每看到一種,就把它畫下來,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還會詢問當地漁民,來驗證古書中記載的真偽。客觀的說,這部作品跟《山海經》有一比,海中異獸都是在客觀的基礎上臆想的產物,很生動,使人浮想聯翩。
-
康熙年間的滿漢全席,放到今天要花多少人民幣,你肯花嗎?
如果在康熙年間,你想吃上一頓滿漢全席,要花多少錢呢?我們來算算,康熙年間一座滿漢全席的價格大約在8兩銀子,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們轉換一下就知道了,康熙年間,一兩銀子大約折合現在500塊錢人民幣,那麼8兩銀子就是4000塊人民幣,這麼算下來,一桌滿漢全席的價格倒是不算貴,那現如今,4000塊能不能吃到滿漢全席呢?
-
康熙《皇輿全覽圖》:在舊地圖裡發現新世界(分享高分辨古地圖)
所以,我一直想借鑑古地圖,對比今地貌,從中發現古老的村鎮!縱然這些地方只剩下斷瓦殘垣。可惜值得參考的古地圖卻寥寥無幾,清代以前的地圖,幾乎沒有比例概念,不具實際探索價值;幸虧有清一代,留下《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十三排圖》等。
-
山巷底「天后宮」老井現狀堪憂 建於清康熙年間
媽祖信仰遍及世界各地,鎮江這口「天后宮」老井,就是當年祭拜媽祖的天妃廟、天后宮的遺蹟。因為長江的古代海口在鎮江和揚州之間,鎮江焦山以東松廖山一帶,古時更有古海門之稱,而西津渡一帶更是商船來往最繁華的場所,因此鎮江的老百姓在接受「天后崇拜」後,也將「媽祖文化」和本地文化生活逐漸融和起來。由於朝代更迭,西津渡的天后廟屢遭興毀。
-
古代地圖簡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繪製地圖的國家之一
自然資源部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經初步審核,該劇中使用的地圖存在錯誤,已經責成屬地管理部門對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理。也許有人會說,有這麼嚴重嗎?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啊?如果你了解地圖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熟悉地圖的歷史,就不會這麼想了。 地圖是國家版圖的主要表現形式,直觀反映一個國家的主權範圍,具有嚴肅的政治性、嚴密的科學性和嚴格的法定性。
-
《康熙王朝》證明題:求證周培公繪製的中國地圖根本不存在!
在第25集中,康熙皇帝巡駕盛京,並看望了當時的盛京提督周培公,康熙希望他主持攻臺大業,但此時的周培公已經病入膏肓。但是周培公給康熙兩個大禮,一是推薦姚啟聖,而是進獻了《皇輿全覽圖》。姚啟聖是平臺收臺的重要人物,《皇輿全覽圖》則被康熙視若珍寶,在其後的攻臺以及平定噶爾丹等重大歷史事件中都隨身攜帶。
-
道光竟不知英國在哪,其實早在明朝,就已經繪製成功了世界地圖!
當時的清政府就是處在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最悲催狀態。這時,就有一個追本溯源的問題出現了,道光帝往上的那些清朝皇帝們,也都是不知道英吉利在哪裡嗎?答案是:非也。1708年,康熙皇帝準備幹一件大事,那就是傳旨編繪一幅「最全」的《皇輿全覽圖》,為了繪製這張地圖,康熙皇帝可以說是準備了多年,他每一次出京,都必須帶上欽天監的官員,讓他們拿著測量儀器,取得當地的第一手地理資料。
-
滄州清真女寺:始建於康熙年間,與「中國四大清真寺」之一隔條路
圖為無人機航拍的滄州市新華區清代康熙年間的清真女寺。(王子瑞 攝)滄州有回族自治縣1個、回族自治鄉鎮12個,224個回族聚居村落。有記載的156座清真寺,遍布所轄的各個縣市區。圖為滄州市新華區的清代康熙年間清真女寺大門。滄州市清真女寺又稱「城裡清真寺」,和「中國式大清真寺之一」的北大寺隔著滄州南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