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院是中國古代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它所承載的文化使命和精神氣質大約與現代的大學類似。
自當年唐玄宗在長安設麗正書院、集賢書院之後,「書院」一名開始得以廣泛傳播。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播中,沒有一種形式能像書院這樣自由。
而古田縣杉洋鎮創建於五代南唐時期的藍田書院,一直存在並用於家族和地方的基礎教育,為杉洋乃至古田縣的文化教育事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如今,走近復建後的藍田書院,後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創建者餘仁椿的篳路藍縷、苦心經營,也可以感受到復建者——藍田書院理事長餘雲輝的感恩家鄉、熱心公益,更可以感受到一代理學宗師、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大師朱熹那神聖的光環,以及漫長艱辛的文化苦旅。
藍田書院 前世今生
藍田書院是閩東最早的高等學府,《福建通志·學校篇》記載它始建於南唐天福二年(937年)。
杉洋餘氏六世祖,南唐員外郎餘仁椿是古代藍田書院的創建者。他原為南唐永貞(今福建羅源縣)縣令,告老還鄉後,傾其一生積蓄和田產,創立了一個教育餘氏宗族子弟的學館。這「學館」就是後來八閩最早的書院之一———藍田書院。
最早記載藍田書院的地方文獻是杉洋《餘氏總譜志·餘氏重建藍田書院記》,其篇首記述:「昔員外公餘仁椿相地宜,創學館,背乾向巽,萃山川之秀,額以藍田。」杉洋現存一塊《歷代重建重修藍田書院芳名》碑,其中間豎行也醒目鐫刻著「唐員外郎永貞縣令餘仁椿捐資鼎建」。書院落成後,他考慮到寒門學子求學之需,另「留田七十餘畝,歲入谷八十石」,收的田租用來資助餘氏家族中的讀書人。從此,藍田書院承擔起啟智教化「開愚蒙」之功用,很快成為當時閩東八大書院之一。
藍田書院後毀於兵火,歷經多次修葺重建。宋乾道二年(1166年),杉洋鄉賢餘端卿發起重建。這年十一月,由余端卿率餘柵、餘元亮、餘椿齡、餘瀛、餘登等人「鳩財僦工,復於舊址」,重建房舍,其「規模宏壯,萬瓦鱗鱗,煥然一新」,計有大門、前堂、走廊七條、東西廂房十二間,中殿供有孔子聖像,房舍旁邊還闢有園囿,並有供膳、洗浴之所。
元明清時,藍田書院多次重修,但都只是在原有的規模上修整。可稱盛事的再一次重建是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重視書院重建的是時任福建學政使、翰林侍講學士的朱珪,古田縣令萬友正則親自主持重建工程。朱珪與紀曉嵐同一年中舉,第二年又中了進士。他是嘉慶皇帝的老師。嘉慶繼位後,對朱珪崇遇頗隆,擢升他為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朱珪撰寫了《藍田書院碑記》:「藍田一名杉洋,距古田縣治百裡而遠,昔設同知巡檢司於此,有石城三裡,居民千家。城東有書院址,創始於南唐建陽令餘公煥,宋時其裔孫復有記。相傳慶元間紫陽文公嘗至此。」文中還說: 「……育養人材,涵濡沐浴多士,得幸古田之藍田書院。創建於五百年前,重興於五百年後,而知朱夫子音容常在,教澤長存也。」而縣令萬友正在《重修藍田書院序》中稱:「至其地,其秀者敦詩書尚禮義;樸者安謹愿而守耕鑿。休休乎太古之風,竊心異者久之,詢知為紫陽過化之鄉。」
據《古田縣誌》記載,1781年的這次重建,杉洋人傾村而動,全縣協力。「一方文人學者,合力同志,累年銖積」,「舉其役者餘李林彭為著姓,而通邑協力成之」,「倒篋傾囊,即農工商賈亦宜踴躍爭先,以襄盛舉」。重建後,藍田書院「覽之,則講堂、華表、池臺樓閣巋然深秀,負獅山而望玉屏,山川環列」。此次重建可謂「實千載一時之嘉會」。重建後的藍田書院規模達到空前,「土木繁興,殿閣傑偉」面積已達到900多平方米了。此外,光緒年間及民國時期又多次對藍田書院進行修建。
南宋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朱熹應邀從建陽前來杉洋講學,並題「藍田書院」四大字刻於石上。
歷經千年滄桑,藍田書院蘊藏著深厚的理學文化。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個歷史悠久的書院在上世紀60年代初改建為「農業中學」,1975年年底,更是被毀於一炬,書院盡毀,只留下朱熹親書的「藍田書院」四個大字的石碑。不久之後,剩餘也被拆毀,夷為一片平地。
根據有關記載可知,1975年12月焚毀之前的藍田書院依山而建,青瓦紅牆,為三進布局。院牆左右各植有一株榆樹,兩個拱形邊門的門額分別寫著「登雲」、「立雪」。書院裡有碑廳、首進院落、二廳、正廳。首進院落深約6米,4米寬的石廊將天井一分為二,環廊相對的是兩間月形門的講堂,堂邊各有一間書房。二廳格局與首進類似,兩邊佔有迴廊。正廳中有一龕,龕內奉祀約2.3米高的朱熹塑像。書院大門是朱紅色的,上方是朱子手書的白底黑字「藍田書院」的橫匾,兩旁的對聯意味深遠———「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無以異也;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不在茲乎。」跨過半米高的門檻,進入碑廳,廳邊分列青石碑和楠木碑各兩塊,內容分別是《歷代建藍田書院者芳名》和《歷代重建重修書院各紳董芳名》、時任福建學政使的清大學士朱珪撰寫的《重修藍田書院記》,以及清代古田邑令萬友正的《重修藍田書院序》。
在中國書院史上,藍田書院雖不聲名顯赫,但對福建和閩東來說,意義極其重大,作用極其明顯。朱熹過化之後,這裡成了無數學子砥礪品行之處和寄託理想的場所。每年農曆三月初九朱熹忌日和秋後,村民為表達對朱子的崇敬,都會匯集藍田書院,在此祭拜聖人。
宋代古田縣令郭能這樣說道:「朱夫子二至此,以藍田書院為礎,學風正,門人千餘眾,守學規。上庠所自,徒步青雲者,數而不清也。」後來,清代杉洋文人李捷英寫了一首詩,生動描摹了當年朱熹在藍田書院收徒講學的情景:「環列諸山送遠青,當年夫子日談經。尚餘墨跡香千載,夜夜光搖北鬥星。」這些詩文,表達了對朱熹的崇敬和藍田書院的仰慕。
閩東鄒魯 鍾靈毓秀
杉洋,不過是地處閩東的一個小山村。但千百年來,這裡人才輩出,在歷史塵埃裡熠熠閃光的名字有一大串,光餘氏就有餘復(南宋狀元)、餘深(北宋丞相)、餘靖(北宋工部尚書)等歷代名臣高官,還有朱熹著名門人餘隅、餘範等儒家先賢及許許多多的地方文人。所以,清代杉洋文士餘文溪在《文苑遺言》序文中歷數自杉洋餘氏始祖餘煥以下人才時讚譽說:「詩禮傳家,代不乏人」。
而綿延不絕的杉洋文明史證明,為杉洋的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提供源源不竭動力的正是位於村北的藍田書院,和兩度來藍田書院講學的中國儒家泰鬥、理學大師朱熹!
朱熹比孔子差不多晚一千五百年,他是中國文化史上除孔子之外的另一個集大成者。作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思想,從十二世紀以後,一直影響到十九世紀,理學思想體系操縱我國哲學、教育、禮制等長達七百年,而且還支配日、朝兩國文化達數百年之久。公元1712年,康熙詔升朱子於孔廟大成殿,位列十哲之一,並親自撰聯:「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
藍田書院作為閩東最早書院,因朱熹到此講學而名耀八閩。在杉洋《李氏宗譜·李昂傳》載:「朱夫子遭偽學之毀,來藍田書院講學,薦吾為堂長……為院執行《學規》。」這個記載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明確證明了朱熹在此講學的經歷。據考證,朱熹曾於乾道、淳熙、慶元年間三次到過古田,並先後兩度駐足藍田書院。朱熹是把中國書院文化推向頂峰的人。在這裡,他教化民眾,影響了杉洋和古田人民達八百多年之久。
書院是漢族民間教育組織,最初是官方修書、校書和藏書的場所。在宋代,書院這一教育制度得到發展。這些書院一般都由富人、學者自行籌款,而且受了佛教禪林精舍的影響,設置地點多在山林僻靜處。朱熹在他的《衡州石鼓書院記》一文中就明確指出: 「士子病無所學,往往相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群居講習之所。」
當代學者李國鈞主編的《中國書院史》一書中附錄三《歷代書院名錄》確認,從唐至五代時期創建的福建書院總共只有6所,而藍田書院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後來在漫長歷史中繼續存在並發揮更大作用的只有古田的藍田書院和建陽的鰲峰書院——因此,位於杉洋村的藍田書院的創建在古田乃至閩東和福建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杉洋村被人譽為「閩東鄒魯」當之無愧——孔子的故鄉魯國和孟子的故鄉鄒國都是文明昌盛的地區。
在這樣一個具有極大教化作用的地方,朱熹兩度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出了眾多的閩東籍弟子,其中古田十八門人尤為著名。朱熹在古田的這些門人都表現了對理學的堅定信念和對朱熹的一片忠心,師生關係十分密切。正是林用中、林允中、餘隅、餘範等門人對這位聖賢的崇拜和忠誠,使古田有緣接納聖賢履跡;他們在學術上多有建樹,不少人還取得功名,且多有著述行世,有一部分則成為古田各個書院的掌門人。他們在古田各地弘揚朱熹理學,代代相傳,使古田成為理學之鄉,對古田文化教育的繁榮興盛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朱熹留在杉洋的墨寶字跡至今長存,最為寶貴的是「藍田書院」四個大字。他還有「雪堂養浩凝清氣,月窟觀空靜我神;春報南橋川疊翠,香飛翰苑野圖新」、「碧海開龍藏,青雲起雁堂」等聯句。
朱熹在「藍田書院」講學三年,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蹟。在距書院的「留雲洞」數步地方,有一噴出天然泉的水池,池水清澈,常映月影。在藍田書院教化鄉民的日子裡,朱熹經常帶弟子們到後山遊玩、授課。他還以「茶仙」筆名,在石壁上刻「引月」二字。人們出於對朱子的崇敬,就把這「天池引月」列入「藍田八景」之一。書院的東側建有「聚星臺」,朱熹夜間常常帶領著他的學生,在這裡縱觀星象,講解天文學。朱熹在杉洋講學時,在書院對面的「桴林崗」,親手種下了一株雀舌羅漢松。如今,這棵樹高16米,樹齡八百餘年。
先賢過化 文風昌盛
古代杉洋是侯官、羅源、屏南、閩清、寧德五縣交界。據統計,五代共有書院十三所,福建藍田書院與北京竇氏書院、河南太乙書院等並列其中,比全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古院(創建於北宋開寶九年)還早若干年。
餘仁椿創建學館的目的是為杉洋餘氏培養人才,並且事實上在那之後的200年左右時間,杉洋餘氏後人人才輩出。據《餘氏總譜志·餘氏列祖歷代登科仕宦名諱官銜》記載,到第六代(餘仁椿為杉洋餘氏第六代)為止,共有20人;從第七代到第十一代(1166年組織重修藍田書院的餘端卿為第十一代)共有60人。這可以證明藍田書院創建後的兩百年左右時間裡,餘氏後人的確是「簪纓間出,子孫顯榮」。餘仁椿當年根本沒有想到,藍田書院原本只是作為家族的私塾(即「學館」),後來竟發展成為整個杉洋乃至八閩的最高學府之一——南宋時期,藍田書院學成的學生就有資格參加京城裡的科舉考試了。
而藍田書院鼎盛的主要標誌則是朱熹的兩度講學。
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求學於政和、建甌、浦城、松溪,常常於順昌和邵武訪友講學,長期生活在武夷山,19歲考中進士,後來前往江西九江和湖南潭洲等地為官,晚年定居在建陽考亭(今福建南平市建陽區)。朱熹在他71年的生涯中,為官9年,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著書立說、講學論道,創辦書院27所,著作有70餘部460多卷2000多萬字。他還曾以「天下第一大儒」的身份舉薦入朝為皇帝講學46天。 作為一名儒家大學者,朱熹身上有明顯的隱士傾向,來到杉洋這個山清水秀的幽靜之地後,他在做學問和講學中找到了樂趣,逐漸忘卻了內心裡的傷痛。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理學是儒家的一支,主要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強化儒家文化中重氣節德操、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君子人格」。理學家還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在藍田書院,他把這些理念加以廣泛傳播,弟子和再傳弟子中湧現了許多理學家。
朱熹一生遍注群經,教授弟子,整理古籍,傳承文化。他曾說過:「一日不講學,則惕然常以為憂。」由於他教學熱情高,又非常認真嚴謹,所以求學者甚眾,杉洋人讀書之風大盛。四方學子常常肅立朱子的講堂前,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從此,作為當時道德的象徵、知識的象徵,他受到了杉洋人的尊崇,杉洋人也得到大面積的文化和文明的啟蒙,杉洋也成為了「先賢過化之鄉」。先賢過化之後,這裡人文蔚起,科甲連登,翁叟著詞章,幼童朗新詩,時至今日,依然有重教崇儒之風。
朱子一生從政時間只有七年,但他每到一地都深入了解民間疾苦,恤民撫民,發展教育,移風易俗,贏得百姓愛戴。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朱熹任同安主簿,上任伊始,他就把官署改名為「牧愛堂」,表明自己恤民愛民思想和儒家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在杉洋,他也非常關心民生疾苦。朱熹任漳州知州時,曾為白雲巖書院寫過一副對聯:「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而朱熹兩度講學杉洋,又與他的老師李侗有很大的關係。在朱熹的成長過程中,恩師李侗是個極為重要的人物。朱熹早年喜歡佛、道。1153年,24歲的朱熹南下同安赴任時到南平見到了程頤的三傳弟子,後來一生窮愁潦倒但學術成就斐然的李侗,相處二十天左右。李侗勸他「看聖賢言語」,使他受益匪淺。31歲時,他正式拜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最終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史稱「朱子 」。
古田與朱熹有緣,還可追溯到朱熹的父親朱松。朱松青年時期來過古田,並且與古田文士林芸齋結為至交。後來,機緣巧合,林芸齋的兒子林師魯又成為朱熹的得意門人。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朱熹來古田尋訪父親的蹤跡,並在恩師李侗祖籍地杉洋「遊學講論」,短暫逗留,時間從春夏之交到初秋。初秋之後,朱熹由門人護送,返回武夷精舍繼續著述和講學。
朱熹第二次到杉洋講學的時間跨度則從1197年三月至1199年春,約為三年。朱熹1197年這次的杉洋之行,與南宋時期重要歷史事件「慶元黨禁」有很大的關係。
「慶元」是南宋寧宗設立的年號,也是寧宗上位之後的第一個年號。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趙汝愚受韓侂胄排擠後被罷去相位,韓侂胄因為朱熹曾參與趙汝愚攻擊自己的活動,於是發動了一場抨擊「理學」的運動。第二年,監察御史沈繼祖乘機指控朱熹十宗大罪,上書皇帝要將朱熹斬殺。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死於流放的半路上。很快,理學被朝廷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學生被斥為「偽徒」。宋寧宗還下詔:凡薦舉為官,一律不取「偽學」之士!
在慶元黨禁中,朱熹陷入了「年來無朋友共講,有話無分付處」的境地。明朝萬曆版《古田縣誌·寓賢》明確記載:慶元三年,1197年,為避禍,飽受迫害、身心疲憊的朱熹在他最器重的弟子兼女婿黃幹和古田籍門人林用中、林允中兄弟,杉洋籍門人餘隅、餘亮叔侄等人陪同下,從建陽走水路,在水口古驛登岸,再次踏上古田大地,最終在藍田書院安定下來。朱熹的再次到來,拉開了古田理學廣泛傳播的序幕。朱子遇險避難時,愁苦虛弱、多病衰老,身心幾乎崩潰。但古田門人挺身而出、患難與共。
朱熹在藍田書院講學後,十裡八鄉仰慕者雲集,而且,很快就吸引了周邊縣份的學子,每天有上百人到藍田書院求教,連福州、建甌都有人送孩子來杉洋讀書。弟子們在他的指導下研讀經史,孜孜以求濟世良方,尋找人生奧秘,藍田書院就此成為閩東盛極一時的書院。
此時的藍田書院環境優美,「紅牆廣廈、亭臺樓閣、花壇池洞、碑刻楹聯」。而鄉民們更是把朱子當作神一樣崇拜。朱熹也把這裡當作了避禍躲災的理想處所和傳播理學的根據地,認真為杉洋儒生詳細解析理學要旨。「雪堂養浩凝清氣,月窟觀空靜我神。」朱子白天談經論道,晚上則與門人一起在聚星臺上觀星象,談國事。他還得意地稱可教孺子「東有餘李,西有王魏」。
考慮到朱熹在閩北的危難,林用中兄弟和其他幾位古田籍門人便把朱熹接到古田來避難。慶元三年(1197)年初,林用中等人侍陪朱熹從建陽到古田避難。林用中「從文公遊最久」。古田門人林夔孫更是堅定緊跟朱熹直至朱熹逝世。朱熹的古田籍門人有史可查的約有二十人。這些門人都是古田儒林學子中的佼佼者,不少人都有功名和成就。他們師從朱熹之後,在繼承和弘揚朱熹理學方面更是各有建樹。
1199年春,受韓侂胄派遣來杉洋捕殺朱熹的康太保不忍加害朱熹而自殺殉義。當時師從朱子就學藍田書院的閩東其它縣份的門人陳駿、鄭師孟等懇請朱熹離開杉洋,避往他邑。朱熹於是離開藍田書院,遊學於寧德、福安和霞浦赤岸等地。1199年秋返回考亭。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去世。宋寧宗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皇帝下詔為他平反,追諡「文」,贈中大夫。
仁椿首創 雲輝復興
藍田書院這座承擔著開化杉洋人民心靈任務的書院,在歷史的進程中也幾經興廢。元明清時,藍田書院在原有的規模上多次重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因為重視教育的福建學政使朱珪,藍田書院迎來了又一次重建,古田縣令萬友正則親自主持重建工程
但是,時代變化,滄海桑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藍田書院已是滿目瘡痍,一度作為杉洋公社創辦的「農業中學」校址。後來,農業中學停辦,書院被洗劫一空。1975年12月間發生火災,千年古蹟毀於一旦,那「藍田書院」的題刻也深埋廢墟之中。
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揚藍田書院自由講學的辦學宗旨,弘揚朱子理學精髓品質,2009年12月,由余仁椿第33代孫、經濟學博士餘雲輝捐資400萬元的藍田書院重建工程拉開了帷幕。餘雲輝1986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991年至1994年考入廈門大學經濟系攻讀博士。
擔負起重建藍田書院的重任後,餘雲輝專門請廈門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設計,延請浙江省經驗豐富的古典建築工程隊,遵循修舊復舊的原則,進行修建,而且,在原有的980平方米建築的基礎上,把書院增擴為1386平方米,加上綠化面積等,總面積達到4188平方米。重建中的藍田書院以質量為首務,精工細作,木材多是選擇年輪在百年以上的古木為材料。這八條橫梁,採用國外進口的波蘿格紅木製作,每立方米的價格都在8000元以上。重建期間,省市縣鎮各級政府以及地方民眾從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工程進展順利。
2010年11月,工程基礎完工;2012年7月28日,藍田書院安梁大吉。2013年1月9日,藍田書院舉辦了盛大的竣工典禮。藍田書院的重建,是杉洋人文精神大廈的重建,也是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歸宿感的重建。如今的藍田書院,山川秀色與古建築藝術融為一體,布局合理,典型別致。轉過正廳右側,下十餘級石階,便是朱熹在講學期間留下的珍貴墨寶「藍田書院」。大字鐫在丈餘見方的大石上,落款「晦翁」、「宋丁巳春三月吉旦」。石刻上建有一座「墨跡亭」。書院坐北朝南,黑瓦白牆,色澤分明,牆線錯落有致,窗欞楹柱雕鏤精湛。加上這裡山清水秀,讓遊覽者感受到了朱子精神,也領略了千年古鎮的文化魅力。如今,它成為了杉洋人傳承朱子文化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
過化名區 千古馨香
朱子文化是珍貴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遺產,為中華文明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內容,深刻影響著國人的思想和行為,至今在我國文化、思想、倫理道德及生活方式仍然產生著重要影響。 實際上,在南宋時期,著名詩人辛棄疾對朱熹就非常推崇,他認為「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1192年春,他調任福建提點刑獄任,還專程到考亭拜訪朱熹。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去世,辛棄疾聞訊寫出輓聯:「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朱熹被諡為「文公」後,在古田所有的古書院、舊學堂中,都供奉有朱熹畫像或朱子神位。普通人家的廳堂上都掛有朱熹書「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等楹聯。
當代著名學者錢穆先生則這樣高度評價朱熹說:「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二者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者堪與倫比。」而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則這樣說:「東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而朱子在杉洋兩度講學之後,古田學子靠著代代正宗師承,大批人才脫穎而出。聚居杉洋的餘李林彭四大姓湧現出了一狀元,二賢相,四尚書和四十多位進士。從元明至清,古田又出現了象張以寧、餘正健、甘國寶、曾光鬥等一大批傑出人物。而且,杉洋各宗族對功名有成的族人,更是褒獎有加,祠堂為之立起「旗杆碣」,刻上名字,榮耀非凡,「一時賢哲聞風蔚起」。 古田尊儒重教之風更是歷代流行,教育事業一直位居八閩前列。原國民黨時期福建省長薩鎮冰曾驚訝于于杉洋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他在《遊大東杉洋》詩中贊道:「杉洋勝地快登臨,朱子祠前望翠岑。林壑清幽裡野闢,先賢過化入人深。」所以,毫無疑問,藍田書院現在已成為具有千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古村——杉洋的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如今,走進重建的藍田書院,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820年前朱熹在此傳授儒家學說,四方學子負笈而行、風塵僕僕紛至沓來的熱鬧場景。而朱熹的理學文化,如同藍田書院門口那口洗墨池裡的一股清泉,依然源源不斷地滋潤著這片日新月異的藍田大地……
在杉洋群眾的心目中,有著千餘年歷史的藍田書院和鳳林祠、蟬林祠、文昌閣等設施,共同組成了杉洋厚重的歷史文化,但因為與朱熹的深厚淵源,它成為了一個值得敬仰的地方。在杉洋鎮,藍田書院是文化地標,是重要的教育基地,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今天的藍田書院,依然在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等方面,產生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各姓祠堂是本家族的自豪,而書院則是全杉洋共同的驕傲。不光如此,藍田書院、鳳林祠和蟬林祠,都是古田縣的寶貴財富!
隨著杉洋文化開發進程的不斷推進,2013年4月,杉洋鎮黨委、政府依託藍田書院,正式開辦了第一期的青少年國學教育班。國學班免費向周邊青少年開放,主要教授「弟子規」、「三字經」以及「論語」等儒家傳統文化,讓青少年從小接受杉洋「忠、孝、廉、節」優良傳統的薰陶。此外,利用寒暑假,聘請優秀學者,開辦了詩詞寫作班和廉政講堂等一系列教學。特別是2013年12月,還成功邀請北京大學教授翟玉忠到藍田書院授課。2016年8月20日,上海同濟大學復興古典書院攜手道裡書院,在杉洋藍田書院舉辦的2016年度「會講」活動正式啟動,活動為期三天。這也是在「會講」舉辦十一年之後,第一次走出上海、跨進鄉村的新嘗試。這次的會講乃是杉洋千年古鎮重現歷史的一次經典文化盛會,也許還算得藍田書院開南宋以來舉行學術會講先河的一個嘗試,作為一個良好的開端,必將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餘雲輝表示,復建之後的藍田書院不忘書院的根本,將以開文風、繼絕學、敦育才、著經典為主旨,堅持開展經典國學的教育與傳統武術教練活動,使之成為能夠繼續保持傳統經學教學的為數不多的古老書院之一。
藍田活水,萬古流芳。史載,中國古代書院數量達7000餘所,而現今至少有400餘所書院以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等形式留存於世。現代的書院絕大多數失去其教學這一功能,但其思想傳播的功能並未失去。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古書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它既是後人精神瞻仰的地方,也是繼承、弘揚和發展的聖地。藍田書院作為其中一所,它對閩東,對古田縣,尤其對杉洋鎮的的學校教育,必將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如今的藍田書院將繼續作為教授國學場所,發揮它傳道授業、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它的底蘊、氣度和精神,必將對杉洋人才的培養和造就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書院門口的那口泉水,歷經880多年,仍然汩汩流淌。從這口活潑流淌的泉水中,我們依舊會品出這座千年書院的悠悠韻味……我們堅信,復建後的藍田書院僅僅是作為旅遊景觀供人們參觀欣賞,它的精神文化一定會永不間斷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