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烹飪,淵遠流長。藍田廚師,萬古流芳。
「藍嶺東來灞水前,萬古乾坤展新顏。佳餚美饌來何處,神州名廚在藍田。」
千百年來,他們橫刀縱馬,馳騁天下,在陝西、在中國,乃至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舞臺上,盡展風彩,為人類飲食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藍田烹飪歷史源遠流長
遠在115萬年前,聞名中外的藍田猿人就懂得了利用天火,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歷史,進入到火烹時期。
史前文化時期,華胥氏部落已顯示原始文明。伏羲氏不只創設八卦,教人推演天地萬物變化,認識宇宙自然法則,而且「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被譽為飲食文化的始祖。
藍田安村黃溝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火陶、黑陶等文物表明,藍田先民在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時期,已進入陶烹階段。
輞川和洩湖等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的青銅器,說明從西周奴隸社會到戰國封建社會早期,藍田已有著悠久的銅烹歷史。
戰國中後期,冶金髮達,藍田烹飪技術趨向成熟。秦漢時期,藍田是兩朝宮廷上林苑的一部分。據《藍田縣誌》載,秦始皇二十五年,曾在這裡建有鼎湖宮(現白鹿原焦岱鎮北),內有御饈苑。
西漢元狩五年,漢武帝劉徹因病在鼎湖宮療養,其日常膳饈由御饈苑製作供應。隨後張騫通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西域胡人紛紛來京都長安經商,藍田白鹿原定居了許多胡人(至今仍有許多回族)。胡漢民族飲食文化相互滲透和交融,對藍田烹飪文化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天時地利造就了藍田烹飪
與全國其它縣相比,藍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除海洋外,舉凡地球上所有的高山、丘嶺、河谷、高原、溝壑、平川、湖泊等,藍田都有。遠古時期,這裡氣候溫暖,河流密布,不只植物茂盛,而且是南北動物的交匯點,呈現出草食動物吃綠色植物,肉食動物吃草食動物等的生態食物鏈。後世氣候變化,人口增加,植被有所破壞,野生物種逐漸衰退,但基本的食物鏈仍然存在。據不完全統計,藍田境內現在可種植和可養殖的食物品類仍然很多,諸如以小麥為主的穀物有21種,以白菜蓮藕為主的蔬菜有28種,以蘋果、核桃為主的水鮮乾果有32種,以豬、雞為主的畜禽有13種,以鯽魚、鱔魚為主的水產有23種。至於野生禽獸、草本植物及菌藻地衣類就更多了。
自古至今,藍田既是周秦漢唐等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和省會城市西安的郊縣,又是通往吳楚的要道,依賴其毗鄰西安的優勢和縱橫交錯的道路,交通便利,流動人口較多,餐飲市場興旺發達。「五裡有店鋪,驛站設酒饌」,正是藍田歷史的寫照。以民國時期藍田縣城關餐飲業來說,既有高檔的酒家飯店,又有大眾化餐館,還有遍布城關內外的小吃攤點與提籃叫賣的小販。經營的菜點也多具有藍田和陝西地方風味特色,諸如用葛牌鎮所產木耳和灞源所產油皮烹製的木耳燜皮棍、用玉川所產香椿芽製作的烹春蛋,用普化鎮所產九眼蓮烹製的熗蓮菜、蓮菜炒肉片,以及荷葉粉蒸肉、條子肉、小酥肉、三鮮煮饃、紅肉煮饃等無不受到縣內外食客的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