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個多月的藍田美食品牌提升暨2020年餐飲人才培訓活動已圓滿結束,由杜西鋒、徐長安等中國烹飪大師和烹飪餐飲行業專家在藍田開展藍田餐飲名店、藍田餐飲名宴、藍田餐飲名菜、藍田餐飲特色名菜的評選,讓藍田的餐飲業呈現出百家爭鳴之態。這其中就有一名女廚師,她的拿手好菜藍田帶把肘子也被評為陝西名菜、藍田名菜。自己也被評為陝西省烹飪大師,她就是劉銀萍。
劉銀萍,1982年出生在藍關街辦雷家灣,地地道道的藍田人。藍田非物質文化遺產「末名帶把肘子」傳承人。藍田道德模範、藍田「末名食坊」高級女廚師。陝西省烹飪大師。她父母是憨厚、本份、樸實的農民,靠幾畝農田養家餬口,懂事的劉銀萍早早的就開始學做飯,想用自己的行動為父母分憂解難,父母從地裡勞作回家後都能吃上她做得簡單卻暖心的飯菜。
劉銀萍
小時候,一到秋夏兩忙,大人都在地裡收莊稼,我就在家裡做飯,我媽我爸從地裡回來,吃了我做的飯,說飯很香咱這女子能行,聽到他們的誇獎我也很高興,我媽也經常講我舅家爺的故事,我舅家爺曾在省人民大廈做菜接待外賓,回村戴禮帽、穿呢子大衣、拄拐棍,也是全村人的驕傲,那時候起我就萌生了當廚師的想法。
至此,她隱隱的對廚師這個行業有了一種敬重,也慢慢樹立一種信仰,自己長大一定要學會做飯。也許正是因為有了小時候做飯的薰陶,才成就了今天的她。說起自己能走上廚師這條路,能成為一名高級女廚師,一名陝西省烹飪大師。還得從2000年說起。
劉銀萍
2000年,我在陝西賓館當服務員,大家都說服務員是吃青春飯的,我在空閒的時候,經常進廚房幫忙,在這裡我也認識了我人生的一個貴人,也是師傅靳寬遠。師傅看我能吃苦、也好學,就把他祖傳的帶把肘子教給我。他當時給我說做一道菜就要把它做精,那時候我就下功夫,也得到師傅的認可。
2000年,她從一名服務員蛻變成一名女廚師,走出了廚師的第一步。她處處留心,師傅掄炒瓢的一招一式,一來一往,一翻一扣,一拉一送,及菜類搭配,菜和調料的先後入鍋順序,火功大小,炒時長短,她都一一記在心裡。師傅傳給她的帶把肘子也是極具特色的一道傳統名菜,以香味突出,色,香,味,形具佳著稱,一盤香糯可口的肘子從製作到上桌需要10小時左右,製作方法主要有選料,頹毛,清洗,刨制,焯水,過油上色,滷製,裝碗定型,蒸製,翻碗上席等十餘道工序,上桌後的「帶把肘子」形狀優美,色澤鮮亮,肉質酥爛不膩,香醇味美。
劉銀萍告訴記者為了做出地道的藍田帶把肘子,她在選料上就很講究,肘子的選擇上也頗費心思,經過反覆考量,最後選用產自藍田秦嶺的帶爪的豬前肘,在配料上她也很挑剔,陳皮必須是廣東產的,要三瓣相連,枸杞必須是寧夏的,還有四川的花椒,東北的生薑和大棗。劉銀萍說受師父的影響,所以她更加堅守師父對於做一名合格廚師的信念和思想,也用她自己的堅守完成對廚藝的傳承。
劉銀萍
咱的帶把肘子採用傳統烹飪技藝,我結合了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養生理念,在加工的過程中加入了陳皮、枸杞等養生食材。2018年咱們名菜館的藍田帶把肘子被錄入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又被評為陝西名菜、藍田名菜,我個人也被評為陝西烹飪大師、藍田名廚,這是一份榮耀也是一份責任擔當。我在《陝西名廚》這本書看到唐代女廚師梵正將餐飲文化與藍田山水田園林文化完美的結合,流傳至今,這也激勵著我,作為一名女廚師、現代女性,我要把藍田名菜 藍田帶把肘子傳承發揚下去,振興陝菜。
有人說「後廚如戰場,戰場不相信眼淚。」在傳統的印象中,繁重的工作和惡劣的環境不適合女性工作。但就是有些女廚師,正在用獨有的經歷告訴我們,有實力,憑什麼不能出彩!
更多視頻新聞,請持續關注《藍田新聞》
記者:齊琳 張小明
編輯:盧點點
監製:郭波濤
@藍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