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藍田縣,有一個華胥鎮。說起華胥這個地名,它可是由來已久了,華胥,就是傳說中遠古時期的華胥國。
在說華胥文明之前,先梳理一下中國在史前遠古時期和上古時代人類出現及其發展歷史的大致脈絡:
對人類歷史的記錄與描述通常有三個途徑,文字記載,考古發現,和文字出現之前先民世代相傳的遠古傳說。中國古遠的歷史更是如此。
5000年中華文明,指的是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從禹的兒子夏啟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至今也只有將近4100年的歷史,5000年文明再往前推進,應該到黃帝之初,也正是為《史記》和歷史學界所普遍認可的。
盤古開天地,到華胥氏生伏羲女媧延續後民,再到三皇五帝,再到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的出現,這是中國遠古歷史的大致脈絡。皇帝是五帝之首,後被載入史冊,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起始。
然而歷史是延續的,史前文明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伴隨著許多的神話和傳說。
其實我們在說這些之前,首先應該明確,無論神話或者傳說,都是遠古先民們為了傳承歷史的一種方式,因為沒有文字作為記載。神話和傳說雖然高於現實,但是都是現實的影子,人類總是有起源有發展的,不可能一下就躍進到了黃帝或奴隸制國家的開始,所以不要把神話和傳說絕對的神話化和傳說化,而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就是事實,這是必須首先明確的一個觀念。
盤古開天地,這當然是神話傳說,是人們對自然的不甚了解,而產生的神話。之後的華胥氏「雷澤履巨人跡而有孕」(遠古雷澤應該在黃河流域今山西和山東交界處的地方)當然也是上古時代的美麗傳說,還有後來的伏羲畫卦,女媧補天,更以後的后羿射日和跨父追日等等。然而,中華歷史自華胥氏起,其實是一種真實的開始,華胥就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中華之根和民族之源。
盤古開天地和古猿起源,都是對中華人類起始的描述,古猿起源是真的,發展到華胥氏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當然也會是真的,只是人們賦予了它更多的傳說和神話成分,那只是人們認識和記錄歷史的能力所限。
藍田的公王嶺猿人和藍田的華胥氏、華胥國,都是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起始,更是中華民族不同階段的起始,他們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不是分開,更不是對立或者獨立和孤立的。
猿人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適應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了,生存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了,他們的種族和數量也在不斷的得以發展。他們不光學會了狩獵,也學會了原始的種養和遊牧。
他們也在不斷的遷徙,尋找更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存地和生活條件地,不斷地增加著數量,不斷地擴大著地域和領地。形成氏族,形成部落,而且氏族和部落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最後形成大的部落聯盟,華胥氏,三皇五帝,和後來的堯舜禹其實就是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是歷史的真實存在,不是一般意義上神話和傳說的虛空。史前文明也是一段雖然沒有文字記錄的真實的存在與歷史。
母系氏族社會是它們的起始,從第一個氏族部落的形成,便進入到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華胥氏就是傳說中的母系氏族社會的始祖母。西安的半坡人遺址,就是仰韶文化中晚期,母系氏族社會和氏族部落的一個典型,他們可能就是藍田公王嶺猿人的後裔,也可能就是華胥氏族的後裔。所以也不要把歷史孤立起來去看待,它們往往是既真實存在又普遍聯繫的,而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虛空的神化或者傳說。
史前文明大致可以分為這三個階段:
大地灣—仰韶文化前期,
仰韶文化時期,
龍山文化時期。
之後,從夏開始,中國進入奴隸制社會時期。
盤古開天地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是洪荒時期,天地一片渾沌如雞子,盤古孕育於其中,一萬八千年之後,隨著他的長大天地分開,有傳說是他用斧劈開,而後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又經過一萬八千年之後,天離地越來越遠,盤古死去,他的雙目化為日月,身體和四肢化為山脈,血液化為河流,淚水化為雨露。
再後就是華胥華胥氏雷澤履巨人跡感應有身孕而生伏羲和女媧的傳說。
再後就是三皇五帝及黃帝夢遊華胥國等諸多傳說。
三皇五帝其實就是中國在夏朝之前出現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秦始皇為顯示其地位的至高無上,曾取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不同的史學家對三皇五帝有不同的劃分和定義,一般都認為在時間上三黃出現在五帝之前,三皇五帝各有五說。
在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之古史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傳說被廣泛流傳,到秦漢時期各地文化融合後,把三皇五帝之說載入史冊。
炎黃子孫就是炎帝和黃帝的子孫,其實還包括九黎族蚩尤的子孫和苗蠻部落的子孫。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子孫其實都是華胥族的後裔,苗蠻部落也是接受了華胥族的比較先進的文明加之交流融合而被同化的一些部落或聯盟,如同早期的共工族一樣最後成為華族的一部分,統一於華族的引領。華夏民族主要就是這四大部落群所組成的。
因為皆有種養和遊牧的性質,伏羲和女媧的出生地也有爭議,但後來一般統一都接受成紀(今甘肅天水泰安)說,而華胥氏和華胥陵及華胥國位於陝西藍田,則是被普遍認同而沒有爭議的,藍田是三皇故裡,五帝之源。
華胥氏的祭祀活動自明代開始綿延不斷,至民國時期曾中斷,改革開放以來,華胥陵受到日益眾多的專家學者的一致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藍田縣人民政府組織召開了三次全國性的華胥文化學術論壇和多次研討會,國內權威專家學者查閱並研究了大量的史料典籍,得出了影響海內外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結論,形成了《華胥宣言》。
「華胥陵應當建設開發,讓海內外億萬華人景仰祭祀,滿足大家溯本索源,尋根認祖與認知歷史,怡情怡性之文化需求」
「保護開發華胥陵,這是繼承傳統,勇於負起歷史責任的善舉。」
「有利於增進民族感情,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於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國家統一,這一切必然會升華為愛祖國,愛族群,愛家鄉的巨大動力」
「紀念華胥氏,承認它是我國歷史的開端,是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對於正確認知我國古代社會和堅定文明古國的信念,都有其十分重大的意義」。
理清了中華歷史的大致脈絡,現在著重和詳細說一說華胥和華胥氏以及藍田在上古時代的華胥國和現保護完好的華胥陵:
華胥[huá xū]
也稱華胥氏,風姓,故裡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
華胥是中國上古時期華胥國的女首領,她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譽稱為「人祖」,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母體,被中華民族尊奉為「始祖母」。
伏羲、炎帝、黃帝功勳卓著,在華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華民族由此興盛。
關於華胥的記載最早見於《列子·黃帝》,其後上百種典籍均有記載。
在八千多年前,華胥為了部族生存,帶領遠古先民們不斷遊徙,足跡遍布黃河流域,創造了中國的漁獵、農耕文明,開創了中華文明史。「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
學界普遍認為,處於黃河流域上中遊的華山方圓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而華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與「華」同)之外,還因為華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華山之陽。
華胥逝世後,卜葬故裡孟巖,即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
華胥生地考證
古今史學家對華胥的研究,一直未中斷過。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挖掘歷史文化、發展旅遊事業熱潮的興起,古史傳說時代的人物備受重視,華胥也是其中之一。一般認為她是新石器時代(1萬年前)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氏族延續時間很長,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約6500或6000年前)。
《藍田縣誌》載:「藍田縣內有華胥陵,是稱三皇故居。」陵在今華胥鎮北的孟巖村。「在緊靠村子西邊也是華胥溝,而越過華胥溝就是宋家村(舊稱宋家圪撈)」,與「華胥渚(華胥與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當地流傳著一種傳說,此地即華胥懷孕後棲息之地」。
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廟名為『三皇廟』,曾經有石碑刻文:『古華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樣。與《宋書·符瑞志》的記載相近」。「今華胥鎮紅河下遊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巖村附近有一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後代。
華胥西遷甘肅
華胥氏族在華胥之渚(今陝西藍田)日益發展,人口有所增長,需要尋找新的食源地。於是部落內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東發展,華胥則帶領部落之民向西遷徙,一支居於華亭(今甘肅慶陽華池縣),本人的一支居於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逐漸形成新的「聚落」。當地的土著氏族與遷來之族和睦相處,並加入其部落,尊奉華胥為首領。她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摸索,發明了彩陶器。這種制陶技術受到先民喜愛,很快在周圍的氏族先民中傳開,華胥便派族人去傳授技術,幫助其他氏族先民製造彩陶。
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和西山坪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佐證了距今8000年前,天水確有較為進步的氏族部落。大地灣的聚落遺址和文化,大體可與華胥部落相比附,先民有了半地穴式的方形、橢圓形簡陋住房,陶器有紅褐色與灰褐色兩種。
大地灣類型文化遺址在西漢水和嘉陵江上遊的西和、禮縣、徽縣等地區均有發現,說明華胥族人已遷入該地區,或是其文化已影響到今甘肅東南部地區。當時天水地區還遷入了燧人氏族之民。他們和土著逐漸融合,向西(今甘肅中部、西部及青海等地)、向南(今甘肅隴南、陝西漢中及四川等地)遷徙和發展。
華胥在成紀住居住一段時間後,留氏族於此,便帶領一些氏族先民沿渭水東返。
華胥生子成紀
《精編廿六史·五帝》云:「其母華胥氏,居於華胥之渚。華胥即今陝西西安府藍田縣是也。一日嬉遊入山中,見一巨人足跡,羲母以腳步履之,自覺意有所動,忽然紅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懷十六個月(有傳說為一年零八月),生帝於成紀。」這是為伏羲出生編寫的神話祥瑞故事,以示伏羲與其母華胥不是凡人。伏羲氏約生於8000年前(一說7500年前),大體與華胥氏相接。
華胥懷孕數月後,帶親從去巡察故地族民生活、生產狀況,先渡過渭水、涇水到達華亭(今甘肅慶陽市華池縣),又到達成紀。由於勞累和臨近產期,不能返回華胥渚,便在成紀生了兒子伏羲。這便是華胥為何既居華胥之渚,又生伏羲於成紀的原因。再後華胥懷孕又生女媧,伏羲、女媧氏族東遷,華胥年邁,遂安居於華胥之渚,去世後葬於此,先民埋葬並祭祀。
華胥東返陝西
華胥帶領族人返回隴山以東,可從考古文化中尋找。
陝西寶雞距今約8000年的關桃園前仰韶文化遺址,說明華胥族曾遷居於此。之後一氏族留居(後發展為部落,並向外遷徙),華胥則帶領一些氏族東返。「華胥氏自華亭經華池、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而遷至華山地區,創造了彩陶文化。
華胥帶的部落氏族較多,一路時有留居者,又有分路遷徙者。她本人帶的氏族當返居於麗山南麓的今西安市藍田縣,一個氏族則遷入商州(今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從而帶入了「華」的名稱,如華陽、華胥渚、華山等等。清代胡渭《禹貢錐指》云:「華陽,今商州之地也。華山也因華胥氏遷此而得名。
漢於華山之北置華陰縣,今縣城南有掌華山,華山南有華陽鄉。華縣西有臨潼縣華清池,旁有華清官。華縣北鄰大荔縣的東北有華原。這些「以華字為名稱的地名,皆與華胥氏東遷有關。
這些地名、山名的形成原因較多,時間有先有後,不能斷定就是華胥本人時形成的,但與其族或裔支族的遷居、遷經有一定關係則可以肯定。渭水流域今陝西之前仰韶文化遺址,如臨潼白家,渭南北劉、華縣老官臺等,其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遺存應與華胥本人氏族的發明彩陶有一定關係。
華胥後裔遷徙
華胥的裔族或裔支族有的向東遷徙,分路進入黃河北岸,遠至東北;一路進入南方(有的沿長江而上進入蜀地,再與長江上遊徙入的華胥族結合,遷入貴州、雲南等地)。
山東地區的華胥或赫胥陵,華不注山、華泉、華陰集等,均為華胥後裔遷居地的遺蹟或名稱。
《晉書·嵇康傳》云:「康嘗遊洛西,暮宿華陽亭。」《通雅》云:「華亭在密縣。」即今河南新密。商丘的華邑,亦是如此,為華胥後裔自西向東遷徙於此而形成。
南方的華胥地名:
如湖北棗陽東的華陽河、江陵市東西魏置的華陵縣、潛江市南漢置的華容縣及境內的華容河;
江西靖安縣北的華坊街、奉新縣西南的華林山;
湖南望城西北的華林山、郴州市的華塘鋪;
唐朝在成都置的華陽縣;
江蘇豐縣的華山(小華山)、江陰縣的華墅鎮、句容縣的華山、江寧的華裡;
上海的華亭、華涇港、華涇市;
福建莆田的華亭、華胥山;
浙江紹興的華會鎮、義烏唐置之華川縣、開化縣的華埠鎮;
廣東遂溪縣的華封墟、潮州的華美村、南海的華平墟;
雲南的華坪縣
…
雖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確指,但或均與華胥後裔的遷徙或文化傳播有一定的關連。
在華胥鎮附近,發現舊石器遺址數十處之多,新石器人類遺址20多處。著名學者石興邦、劉士莪、任本命等人應邀趕赴藍田,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對母系氏族的起源、華胥族團的形成、歷史的沿襲及現存遺蹟與歷史傳說記載的對照進行考證後認為,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存在的華胥古國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及黃河流域之一段。
20世紀80年代,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下轄的燎原村發現老牛坡遺址,這裡與藍田縣華胥古鎮接壤。老牛坡遺址被考古界斷定為陝西境內的商代重要遺址,後被評為中國考古年度十大發現之一。
據劉士莪《老牛坡遺址發掘報告》結論稱,該遺址早期文化遺存還是古崇國所在地。李學勤在《海外訪古記(四)》也認為老牛坡遺址「從歷史地理上看,很可能屬於崇國」。《史記·夏本紀》:「鯀封崇伯。」《國語》稱:「崇伯鯀」,說明鯀的早期活動也在這裡。
後來鯀之子大禹東遷,成為東方諸侯聯盟首領,禹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鯀、禹、啟都是夏后氏的首領,也就是說夏后氏首領鯀最早的活動範圍應在西安東南方向老牛坡一帶。老牛坡與華胥古國僅有一溝之隔,那麼華胥的「華」與夏后氏的「夏」就構成了「華夏」。華夏、華夏族、華夏文明應起源於此。
這些專家學者的研究都得出同一結論,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
由於秦始皇的收繳焚毀列國史籍,使華夏文化在長達550年的戰亂後再遭浩劫,而存於鹹陽宮最後記錄上古歷史的孤本也因為項羽火燒鹹陽而灰飛煙滅,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始把黃帝作為中華之祖,結果華夏、中華的「華」字反而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華胥華夏共祖
華胥生下伏羲和女媧,開闢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有關華胥和伏羲女媧的傳說很多。華胥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黃帝。因黃帝以前文字記載不詳,司馬遷著《史記》時,對歷史考證非常嚴謹,所以,從黃帝開篇。」可見,從華胥到炎帝、黃帝,是中國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演變過渡時期,前後是一脈相承的。
有關華胥傳說流傳至今在中國民間廣泛傳播,而少見於古籍記載的是伏羲女媧兄妹結婚這個傳說:華胥氏族在一次洪荒大水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只有伏羲女媧兩兄妹,因為坐在葫蘆裡,被漂到附近的驪山上,才倖免遇難。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兩個人,為了人類延續,結為夫妻。
在結婚前,他們對天發誓說:若蒼天允許我們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四山之煙聚而滾磨合。發完誓,他們兩個人把磨石推下溝去。這時只見四山之煙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緊緊的合在一起,於是兩人結為夫妻。後人為了紀念伏羲、女媧結合,繁衍人類的功勞,就把他們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滾磨盤的溝叫磨盤溝,並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種廟,後來因人種廟名字不雅,改稱仁宗廟。
華胥文化源頭
國學家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華胥文化和我們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關係極其密切。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代《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中原的華夏族還是邊遠的少數民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而周武王統治的周王朝定都之地是豐鎬二京,即今西安,華胥氏族的活動範圍內。
顧實在《華夏考源》一文中,認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華夏即華胥也。……華胥特為華夏,遂為吾種族之名」。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中說:「大略說中國古代以『夏』為族名,以『華』為國名。又說『夏』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從華山得名。」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認為,中國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華夏集團地處古代中國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黃帝所代表的部落組成。他在該書中還論證了秦嶺在古代通稱華山而漢水古名曾稱夏水。
「古史辨」派認為,「華」與「夏」古字相同,「華」即是「夏」,「夏」即是「華」。故華夏之「夏」,一為中國人說,夏字象舞蹈者;二為大禹治水說,夏字象農夫治畦;三為圖騰族徽說,夏字象蟬或爬蟲;四為夏水說,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於雍梁之際,古夏水自然發源於秦嶺腹地;五為夏國說,先有夏國,後有夏族、夏人之稱。這些認識都已接近「華夏」所指的本原。
無論是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還是顧頡剛的「古史辨」派,他們都把「華夏」或「華夏族」的起源指向了西北,指向陝西,指向關中。
華胥華夏圖騰
華胥與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存在著一定的推理關係。
古籍文獻多講「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雷澤中的大人多說就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雷之聲就是龍的發音,和雷相伴的閃電就是龍的形狀。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女媧便是龍神的女兒,龍的兒女自然要生得「龍身而人面」,就像漢代畫像石畫得那樣。這也是「龍的傳人」一說最早的源頭。
「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華胥因此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
作為上古時期華胥國的傑出女首領,華胥在八千多年前,在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刻承擔起了延續氏族生存的重擔,帶領遠古先民們不斷的遊徙,足跡遍及黃河流域,創造了中國的漁獵、農耕等文化。
華胥為中華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貢獻,因此被後世大量載於史冊,流傳數千年而不中斷。這些歷代文獻典籍的記述表明,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她彰顯出了中華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脈親情,華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
華胥作為伏羲、女媧共同的母親,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中華民族始興和統一的象徵。華胥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大淵源和基礎,孕育和影響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體,各族人民對華胥作為華夏始祖母的崇敬和禮讚作為一種特色鮮明的文化現象,不僅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強大動力。
華胥華胥陵
華胥及華胥陵遺址於藍田,是所有記載裡和業屆唯一沒有爭議的所在。華胥陵也稱羲母陵,位於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華胥陵是華胥安寢的陵地,北枕驪山,南臨灞水,隔河與白鹿原相望。
華胥陵原周長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長80米,東西寬40米。陵區古柏參天,附近分布著同華胥有關的「畫卦臺」、「華胥窯」等遺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中國民間流傳的「龍抬頭」的日子,華胥陵的祭祀活動延綿成俗,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之一。
據《太平寰宇》記載:「藍田為三皇故居,境內華胥陵」。明清時期編纂重修的七部《藍田縣誌》均載有「藍田有華胥氏陵,尊廬氏陵,女媧氏谷遺址。」
華胥陵周圍分布著許多同華胥陵氏與之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蹟。有華胥溝、三皇廟、毓仙橋、阿氏村(媧氏村)、女媧堡、補天台、人宗廟、磨合山、華胥窯、畫卦臺等。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明代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
華胥陵作為中華民族始祖母華胥氏的陵寢,是中華兒女尋根問祖的精神殿堂,是傳承文化根脈、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
歷界藍田華胥氏國家公祭:
2006年03月01日,陝西藍田舉行首屆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恢復一度中斷的每年農曆二月二恭祭人文元祖華胥氏的傳統。
2007年03月20日,世界華人聯合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中國史前文化研究院、黃陵基金會、藍田縣人民政府等10多家單位共同主辦了丁亥年龍頭節恭祭華胥氏大典,4萬多人參加了恭祭儀式。
2010年03月17日,庚寅年龍頭節全球華人婦女公祭華胥氏大典在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華胥陵廣場隆重舉行。上萬名群眾參加公祭活動。
2011年03月06日,全球華人精英恭祭華胥氏大典在陝西藍田舉行。
2012年02月23日,「壬辰年龍頭節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在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華胥陵廣場隆重舉行,本次大典的主題為「龍騰盛世鳳舞華胥」。
2013年03月13日,「癸巳年龍抬頭節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在陝西省藍田縣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千餘名華人參與本次恭祭。該大典主題為「弘揚華胥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凝聚全球華人,打造祭祖聖地」。
2014年03月02日,甲午年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在陝西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華胥陵廣場隆重舉行。
2015年03月21日,乙未年龍頭節恭祭華胥氏大典舉行。
2016年03月9日—10日,首屆華胥文化論壇暨丙申年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在陝西西安藍田縣華胥故裡舉行。
2017年02月27日,2017丁酉年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在藍田縣華胥陵舉行。
2018年03月18日,戊戌年龍頭節華胥陵祭祀祈福大典在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華胥陵廣場舉行。
2019年04月07日上午,己亥年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在陝西省西安藍田華胥陵廣場隆重舉行。
悠悠華夏如何說,當從藍田華胥國!
不只是公王嶺藍田猿人遺址,藍田是一處神聖而又神秘的地方。
來過這裡會成為你的榮幸,沒來這裡會成為你的嚮往,生長在這裡會是你永遠的驕傲和幸運!
【雲說藍田之三】
本文作者:高雲如,文化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