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華夏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也是進入夏天的第五個節氣。這天,太陽至黃經105度。
暑者,炎熱也。小暑,即為小熱,雖不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但最熱的大暑即將來臨。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出梅」、「入伏」是小暑的關鍵詞。關於夏日的高溫酷熱,民諺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後,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有句俗話說「伏天的雨,鍋裡的米」,意思是說伏汛會對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損害。民間亦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說,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衝決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澇。
「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江蘇地區有小暑日忌西南風的說法,農諺「小暑西南風,三車勿動」,三車是指油車、軋花車、碾米的風車,意思是小暑前後,西南風和東南風的交匯機會多,主年景不好,農作物歉收,風車、軋車、油車都不動了。
小暑即將進入三伏天,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各地經典菜餚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此時用黃鱔滋補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的作用。
炎炎夏日,烹製一道綠豆芽菜餚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溼。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夏季瘦身佳品。
在夏季空氣乾燥、補水又不足的時候,常吃蓮藕可以涼血、滋陰、清熱。對老年人來說,夏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闢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闢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中醫講究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心神受損則必涉及其他臟腑。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子就是這個道理,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炎炎夏季,驕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養生也宜側重於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此時,人們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
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小暑節氣,太陽距地面較近,晴天空氣中紫外線含量在一年當中是比較高的,因此赤膊也容易造成曬傷。
小暑大暑,水淹老鼠
小暑大暑,有米懶煮
六月的稻,大水裡泡
頭伏蘿蔔,二伏白菜
小暑一開過,每天熱三分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天旱香瓜甜,棗子結得圓
早上浮雲走,明日曬死狗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
內容源自:新華網、華新語、百度
即將開始的蕩口古鎮冰雪節,
我在蕩口的漫天冰雪裡,等你。
具體戳下文
7月某天,蕩口古鎮景區溫度將驟降至零下10°,請你做好"過冬"準備!
古 鎮 吃 喝 玩 樂
穿越古今只為這一口炸雞!
蕩口特色美食逐個數,哪一款讓你垂涎三尺?
純不違和!在古鎮蕩口也能感受俄羅斯風情!
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只有這些民宿能滿足你了!
如何去古鎮——蕩口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