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養生

2021-02-12 扉越

小暑日「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經驗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署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衝決圩堤。

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包括臺灣地區的小暑節氣,正是颱風來臨之際,《臺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臺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臺。」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發祥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閃閃移動,在徐徐的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都在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正因為是忙季,我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則進一步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素問·保命全行論》亦云:「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道教經典《太平經》也反覆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指出:「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為此提出了「自愛自好」的養生學說,即「人慾去兇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兇害也」。說明,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積極鍛鍊,才能得到長壽之軀。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 「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飢,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痺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溼內生發生腹痛洩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乾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乾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髮易脫落。重要的是由於嗜好偏過,不但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症和癭瘤等疾病。所以我建議大家在食療養生中,飲食五味(酸、苦、甘、辛、鹹)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飢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饑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慾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

小暑節氣的食譜:

炒綠豆芽:

[配料] 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幾粒,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 豆芽洗淨水淋幹,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功效] 清熱解毒,療瘡瘍。


    

素炒豆皮:

[配料] 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 豆皮切絲,蔥洗淨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後加食鹽,炒數分鐘後,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 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素燴麵筋:選自《隨息居飲食譜》

[配料] 水麵筋500克,蔥、姜、食鹽、澱粉、植物油、味精個適量。

[做法] 水麵筋切薄片,蔥、姜洗淨切絲備用。油鍋燒熱,將水麵筋入鍋,煸炒至焦黃,加蔥、姜煸炒數分鐘,兌水一碗,加食鹽,待麵筋熟透後,放入味精,再用澱粉勾芡,湯汁明透即可。

[功效] 解熱、除煩、止渴。    


蠶豆燉牛肉:

[配料] 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做法] 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汆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後改文火,放鹽煨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 健脾利溼,補虛強體。


西瓜番茄汁:

[配料] 西瓜半個,番茄3個大小適中。

[做法] 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衝燙,剝皮去籽。二者同時絞汁,兩液合併,隨量飲用。

[功效] 清熱、生津、止渴。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


林多納國際健康管理專業服務機構

張扉越家庭醫生集團工作室

總部網站:WWW.TLC120.COM

總部諮詢電話:020-36315259

相關焦點

  • 小暑飲食養生!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 小暑會養生,百病不纏身!
    小暑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令,一般在公曆7月7日或8日,「暑」是炎熱,「小」是炎熱的程度,小暑是說炎熱的夏天到了,但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
  • 小暑時節養生食物名單 有你喜歡的嗎
    最近我們迎來了24節氣當中的小暑,小暑是農曆二四節氣當中的一種,一般時間為每年的7月7號和7月8號,這也標誌著我們夏季正式的開始,小暑也代表著炎熱的意思,我國各大地區的天氣會逐漸邁入炎熱。小暑如何養生已經形成了不少人的一種習慣,也變成了不少人心中的一個疑惑,民間也有著關於「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因此,小暑養生刻不容緩,小暑養生應該吃什麼好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幾款最佳的養生消暑食物。
  • 劃重點,《小暑養生指南》請收好!
    不過,下周,我們將迎來小暑節氣,這就意味著,梅雨即將結束,三伏天即將登場,人們將在雨雨雨和熱熱熱的模式中來回切換。又是溼氣又是暑熱的,左右夾擊,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會在此時面臨重大挑戰,因此,如何養生成了這個階段重要的話題之一。下面這份《小暑養生指南》請你一定要收好,總會用上的。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之小暑】
    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而長江中下遊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顯得十分重要。農諺說:「伏天的雨,鍋裡的米」,這時出現的雷雨,熱帶風暴或颱風帶來的降水雖對水稻等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有時也會給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響。「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 小暑節氣吃什麼 推薦八款養生食譜
    每年的7月7日就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小暑。小暑表示天氣開開變熱,但是真正的熱天氣還沒到。最近高溫不斷已經讓不少人中暑了,因此消暑節氣應該多吃一些消暑,防暑的食物。下面分享幾款小暑最佳的養生食譜。
  • 小暑養生:清熱消暑茶湯粥,精神飽滿迎三伏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 小暑來,盛夏始。 暑,表示炎熱,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 小暑過後,一日熱三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天氣炎熱容易影響人的情志,使人心情煩躁、易怒等。因此,小暑養生調養心神非常重要,凡事不宜急躁,否則心火妄動,加之酷暑火熱邪氣,即所謂「內外和邪」,易引發傷暑之證。
  • 小暑時節,傷津耗氣!養生藥膳,護心祛邪!
    夏滿芒夏暑相連,小暑節氣到了,這是夏天的第五個節氣。民間諺語這樣說道:「大暑小暑,上蒸下煮」,這是指天氣。對人來說,卻有這樣的諺語描述:「小暑大暑,有米也難煮」。其實白居易寫這首詩,就描述了他自己對於小暑,暑天到來的一種感受,表達了雖然是暑熱,但作者內心怡然自得的心境。此詩養生的意義在於:外部環境雖然暑熱難耐,但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內心平和、淡然,依然可以安度苦夏,所以「心靜自然涼」就是這個道理。
  • 小暑養生|黃鱔賽人參,飲食有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7月7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小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中醫「四季養生」的理論認為夏屬火,通心,人容易煩躁不安,出現疲勞、胸悶、睡眠不好、頭痛、心悸等症狀。而從現代醫學角度解釋,人體溫度過高,容易引起內分泌改變和心態不穩定,讓人感到煩躁不安、思維紊亂,易激惹、易怒甚至行為失常等,表現為失眠、健忘、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等。
  • 小暑,清風出袖伏日來 | 蕩口古鎮來養生
    小暑,即為小熱,雖不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但最熱的大暑即將來臨。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出梅」、「入伏」是小暑的關鍵詞。關於夏日的高溫酷熱,民諺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 健康 小暑到來,「桑拿天」裡養生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今天0時3分,迎來小暑節氣。「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 小暑,這份特製的祛溼、養陽、護心養生防病攻略,送給你~
    今日小暑,送你一份特製的小暑養生攻略,祛溼、養陽、護心還防病,全方位祛病保安康,一年少病痛!中醫表示,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才能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因此小暑護心重點突出「心靜」。小暑節氣,雖然還未到最炎熱的時候,此時降水較多,溼氣重,金、木、水、火、土五行人如何根據體質狀況進行身體調養呢?小暑養生又需遵循什麼原則?起居、運動、飲食、心理如何調節?
  • 小暑,修生養性正當時!帶你逛逛蒼南這兩處養生旅遊寶地
    【唐】元稹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 小暑節氣,應該這樣養生!
    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夏天炎熱的意思,小暑代表是小熱,還不最熱的時候。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 今日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六月節。《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 小暑後迎「三伏天」,這5個養生要點,牢記堅持做,順利度苦夏
    小暑節氣一般離入伏不太遠,夏天在步入中後期的同時,也逐漸發揮出它最大的魔力,所以民間有著「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小暑節氣的到來也表明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的天氣即將到來。小暑臨,養生很重要小暑到來,預示著不久將進入「三伏天」。
  • 大暑小暑 上蒸下煮 | 盛夏這樣吃最養生
    齊魯網濟寧7月21日訊 話說的好「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天熱,很多人都會感到食欲不振、情緒波動大、睡眠困難等問題。  在「暑」期間,養生膳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中餐廳為您精心準備了多款夏日消暑菜品。夏日炎炎,這麼吃才養生。  關鍵詞:夏日養生膳食  陳皮綠豆沙
  • 二十四節氣丨小暑 •養生 • 古詩詞賞析
    小暑,鱔魚肥壯味美,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此時吃鱔魚最滋補,涼血、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➊ 圖片來源於「風捕頭」攝  ➋ 圖片來源於「BON叉叉·LoFoTo」攝小暑養生>小暑,火居其位,易引發肺病,引動火邪。
  • 小暑養生:吃好三樣,喝好三樣,做好三樣
    編撰 | 儒風君小暑是夏天的第五個節氣,暑,意味著炎熱。民間常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時節天氣炎熱,溫度普遍在35以上。人們出汗增多,心情也有些煩躁,所以小暑時節一定要注意身心養護。
  • 今日小暑,養生這事千萬別忽略! 過「六關」喝「三湯」,健康一整夏!
    小暑來了,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即將結束。「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是氣溫類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熱」,指天氣開始炎熱了,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小暑後(含小暑當天)第一個「未日」稱「出梅」,標誌著江淮地區梅雨期結束,副熱帶高壓開始控制局面,盛夏開始。今天是小暑節氣,一起來看看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