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小暑來了,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即將結束。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是氣溫類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熱」,指天氣開始炎熱了,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小暑後(含小暑當天)第一個「未日」稱「出梅」,標誌著江淮地區梅雨期結束,副熱帶高壓開始控制局面,盛夏開始。今天是小暑節氣,一起來看看如何養生。
「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經驗總結。
我國古人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小暑日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在火熱的七月,蟋蟀也嫌熱,不得不避到人類居住的庭院牆角,以期找到陰涼的一角避暑。
七月,鷹也怕被「上蒸下煮」的日子,開始遠離地面,翱翔於高空,在清涼的高空中避暑。
我現在只想說,為了避暑,這傢伙太聰明啦。
民間相傳農曆六月六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小暑時節,梅雨季節剛過。
這一天,人們都會不約而同「曬伏」,把久存箱櫃裡的衣服晾出來暴曬,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家裡若有大量書籍,此時,也可以拿出來曬曬了。
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人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做成飯,祭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
小暑溽熱,不妨也邀上三五好友,食新米,喝新酒,日嘗日新,生活越嘗越新。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即為小熱。「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桑拿」模式開啟,持續高溫的三伏天也將隨期而至。你準備好了嗎?
外出要防曬,飲食宜清淡,注意及時補充水分。收藏這份小暑養生攻略。
小暑時節多雨、高溫,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飲食節制,不可貪食、過量,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
炎炎夏季,驕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養生也宜側重於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
人們在工作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陽氣。這個時候,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
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晨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睡眠。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係,養護好心臟。
心為五臟六腑之首,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因為天氣的原因,在小暑很多人的睡眠都存在一些問題,睡眠質量下降,人就會出現精力不足、頭暈等情況,而保持適當的午睡能夠幫助人們補充精力,減少身體上以及精神上的疲勞感。
並且,適當的午睡還可以幫助人們控制血壓,讓心率變慢,避免小暑氣溫過高,因為心率過快而導致的危險。此外,午睡還可以幫助人們有效預防冠心病等心臟疾病,因此在小暑一定要養成午睡的好習慣哦。
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做木」,小暑時節,氣溫高、溼度大。久置露甜的木料,像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幹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會誘發風溼和關節炎等疾病。
夏天多暑多溼,人往往感到頭重腦疼,則容易抑鬱、倦怠、胸悶、胃口不好。對於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的反覆發作。而對於體質溼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溼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
對策:飲食要清淡,便於消化。要多食用消熱利溼的食物,比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用冬瓜與蓮葉、薏米燒湯喝,也是以清溼熱的清涼飲料。同時,還要注意調節好房間中的溼度,多開窗通風。
夏日飲食不宜過飽,通常吃到七、八分飽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營養搭配,不可挑食、偏食。有些人受天氣影響,食欲不振,則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專家建議,夏季應多食用低糖、低鹽、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儘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對策:適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白蘿蔔、番茄等這類化溼通淤、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魚,少食紅肉。可飲決明子茶、大麥茶、菊花茶、苦丁茶、綠豆湯等飲料。
暑天易傷氣,將導致體力、元氣不足,機體功能下降。出汗過多、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的情況下,人就容易傷津脫液;免疫機能一旦下降,感冒、腸胃疾病往往乘虛而入;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臟功能容易混亂。
對策:調節好體溫和室溫間的差別,且房間內外溫差不能太大。室溫保持在27℃,不宜太低。總之,夏季要在一個涼爽、乾燥、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切忌因貪涼而引發各種疾病。
夏日天氣炎熱,情緒容易波動激動,導致血壓上升,加重心臟負擔,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發作。此外,中風在夏天的發病率也相當高,需引起重視。值得一提的是,情緒波動過大還會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等也與情緒有很大的關聯。
對策:有意識地調節情緒。原本就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的患者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發作的風險。
夏天晝長夜短,且夜間溫度也較高,導致一些人夜間休息得不好,根據中醫的說法,如此「陰陽失衡」,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如高血壓患者易血壓升高,心絞痛患者發作頻率提高。
對策:保證足夠的睡眠,早睡早起。這才能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轉,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7小時的高質睡眠。
不少人存在這樣一個誤區:由於夏天出汗多就懶於運動了。其實夏日仍需維持適量的運動,但要注意不應在陽光下運動。同時,由於夏天運動出汗量更大,對排毒有好處,但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防止出汗過多導致血粘度升高。
對策:短距離的遊泳、瑜伽、太極等是最適合酷暑時節的運動,可以起到平心靜氣、緩解壓力的作用。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晨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睡眠。
山楂片若干、酸梅50克,加水煮爛,放入白菊花,燒開後撈出,然後放入適量白糖,晾涼飲用。可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陳皮健脾開胃,綠豆清熱解毒。在煮之前需以溫水浸泡2-3小時,讓它充分吸收水分,綠豆最好也浸泡12小時,然後加入小量陳皮一併煮粥即可。
荷葉1張(鮮、幹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50克,白糖適量。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的功效。
小暑一過,一日熱三分,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你準備好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迎接新一輪的熱浪了嗎?過六關,喝三湯,讓你健康一整夏!
小暑,民間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祈願風調雨順,「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小暑節氣開始,陽消陰長,陰生於地下,盛陽覆於陰上。人置身酷暑,但陰寒在內,陰陽交錯,人體就容易生病。
因此要從最簡單的飲食起居起,「罩」顧好自己的每一天。
天氣炎熱,人體的代謝能力相對變差,飲食除了要清淡,更要注意營養均衡。同時,食要有節,側重健脾、消暑、化溼。
小暑飲食養生可遵循「三花三葉三豆三果」。
「三花」:金銀花、菊花和百合花;
「三葉」:荷葉、淡竹葉和薄荷葉;
「三豆」:綠豆、赤小豆和黑豆;
「三果」:西瓜、苦瓜和冬瓜。
「小暑吃藕」,中醫認為,藕生食有清熱生津、潤肺、散瘀消腫、止血的功效;熟食則有健脾益胃、消食、止瀉、固精的功效。
夏藕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也是高血壓、肝病、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小暑吃綠豆芽,能清腸胃,解熱毒,利溼熱。
綠豆芽中的核黃素,可用來治療口腔潰瘍及癤瘡、燙傷等外傷感染。豆芽湯還可用於飲酒過度、溼熱鬱滯、食少體倦等。
小暑「吃伏面」,在伏天,人體容易精神委頓,麵食是開胃解饞的佳品。
民間會用新磨的麵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麵條。在北方地區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諺語。
夏季人體陽氣浮躍於體表,隨出汗而外洩,使衛氣不足,抵抗力減低,若此時感受外風,就會引起風寒、風熱、暑溼等症。
夏季感冒分多種類型,發熱不甚而明顯惡寒,同時鼻流清涕,噴嚏連連,為風寒感冒;若體溫迅速升高,伴惡寒、咽喉不適等,多為風熱感冒。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
小暑節氣間正好趕上入伏,身心修養應該與季節相對應,進行調整。
高溫天氣,由於心臟排血量下降,各臟器的供氧能力減低,不少「內心脆弱」者就會引發心衰,因此,進入此時節一定要注意養「心」。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做到起居有常,適當運動,多靜養。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利用午睡彌補夜晚睡眠之不足。
夏季人體能量消耗很大,運動時更要控制好強度,防止中暑,運動後,切忌用冷飲降溫。
盛夏炎熱,人易感到心煩不安,疲倦無力。夏季為心所主,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應確保心臟功能的旺盛。
在此時節,艾灸少府穴、腎俞穴、關元穴、大陵穴等,可降火氣、養元氣。
中醫認為,溫補莫過於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灸養,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小暑節氣期間,艾灸關元穴、氣海穴、中脘穴、命門,可溫補脾腎、理脾和胃、扶養正氣、延長壽命。
伏天將至,對於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溼痺證等陽虛證,從此時起,就是最佳的調養時機。
暑熱和西瓜是最配的。「頭伏西瓜賽人參」。到了小暑,也就到了頭伏,今年是7月16日入伏,這時候的西瓜既熟且甜,又好吃,又解暑。西瓜紅壤解暑清心火。翠衣(去掉紅壤,刮掉蠟質的深綠色外皮)燉炒健脾清肺火。
西瓜好吃,若是在空調房間大塊朵頤,就有傷身體了:西瓜寒涼,空調房也寒冷,內外寒涼,導致熱毒鬱表不散,脾胃寒涼。入秋易發過敏、腹瀉。
春秋冬都不適宜,只有夏季午睡獨獨適宜。因夏季一晝可抵冬日二天,夏季一夜不及冬夜一半。假若夏天只在晚上休息的話,就是以一分休息來驅逐四分疲勞。——李漁
午睡養心,我們很容易被熱的傷了心氣兒,中午休息一下,養好心,順利度過一天中由陰轉陽的時刻。同時也在溫度最高的時候,避開暑氣,防止陽氣的消耗。
天地間溼熱如煮,這是外溼,身體中脾胃也不如平時靈光,運化水溼的能力減弱,這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被溼氣所裹挾,很多人在這時候都會起小疹子,說明溼氣很重了。
平時飲食清淡一些,多一些淡淡滋味。
溼熱越重,越是要多吃一些薄滋味,脾喜甘淡,口味比較淡的食物,最能幫助身體化掉溼濁。
淡而不寡,五味調和而清淡,使人神清氣爽,胃暢少病。
如果身體起了疹子,或是一些溼熱的痘痘,也別害怕,除了內調之外,塗一點天然的紫草油,有助於把他們更快清退掉。
道醫秘制三伏貼
冬病夏治 行氣活血 調補陰陽
點擊小程序連結購買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道醫問診諮詢,添加微信號:daoismm
⊙投稿合作:89928269@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❶結緣:道醫秘制三伏貼,冬病夏治調補陰陽,錯過再等一年!(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❷結緣《道德真經》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
❸結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抄經本,安定心神,不妨從虔誠抄經開始!
❹結緣《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抄經本,以心印道,感應上聖,資助道力!
❺夜裡這兩個時辰經常醒來,是出了什麼問題?
❻七月養生,從「通」字著手!
❼夏季這五種「黃金」食物,補脾養胃,吃出好氣色!
❽2020三伏時間表!最易生病的40天快來了,不論男女都要這樣做!
❾體虛不能刮痧?您還可以「通三關」,一樣能通絡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