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7月7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小暑期間,迎來三伏天,空氣溼度大,天氣由乾熱轉為悶熱,小夥伴們要注意防暑。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風中都帶著熱浪;由於炎熱,蟋蟀也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老鷹也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飛翔。默默積蓄能量靜待最熱辣的日子吧……
食新
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後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吃伏面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慾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麵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麵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吃暑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
舐牛
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捕黑鯛
小暑時節是臺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臺灣周圍的海域是屬於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吃芒果吃藕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臺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產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炒綠豆芽[配料]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豆芽洗淨水淋幹,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療瘡瘍。
素炒豆皮[配料]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豆皮切絲,蔥洗淨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後加食鹽,炒數分鐘後,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粉蒸蓮藕[配料]藕500克,生米粉50克,滷豬肉(肥瘦五花肉)100克,熟豬油25克,芝麻油10克,鹽2.5克,醬油15克,醋5克,薑末5克,蔥花5克,味精、胡椒粉適量。
[做法]蓮藕洗淨去皮,以刀面拍碎,再用刀背將藕捶成塊狀;滷豬肉切成小丁;將藕、肉拌在一起,同盛入一瓷盤中,熟豬油化開,倒入盛藕料的碟中,加入備好了的生米粉、精鹽、薑末、蔥花、胡椒粉、味精一起拌勻,倒在小圓格子蒸籠中,上旺火沸水鍋蒸約25分鐘,翻扣入盤裡;將備好了的醬油、醋、芝麻油調成汁,淋入藕內。
[功效]益脾養血,滋陰潤燥。
蠶豆燉牛肉[配料]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做法]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氽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後改文火,放鹽煨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健脾利溼,補虛強體。
西瓜番茄汁[配料]西瓜半個,番茄3個大小適中。
[做法]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衝燙,剝皮去籽。二者同時絞汁,兩液合併,隨量飲用。
[功效]清熱、生津、止渴。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
第四期|點讚工會人,幫TA贏大禮~
補助標準再提高!這些福利免費享受啦!
這243家醫院醫保不選也能報,別再浪費您的指標了!
綜合:海茱雅健康管理、懷山堂
編輯:宋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