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佛祖眼觀眾生,耳聽眾生的祈求。天下所有信眾都在佛祖的庇佑之下,但卻並不是每位信眾都能受到相等的佛菩薩的庇佑。事實上,儘管每個信眾都是誠心祈福,供奉者佛菩薩,但佛祖的保佑也是有所區別的。原因就是各信眾的佛緣不同。我們都知道一句話"佛不度無緣之人",因此,若是一個信眾佛緣薄淺,即使他每日祭拜佛祖,卻也未必能得佛菩薩的全心保佑。
事實上,許多人常常將佛緣掛在嘴邊,但究竟什麼是佛緣,卻未必說得清楚。自然,也就無法知道自己是否是佛緣深厚之人,無法判斷自己是否得到了佛菩薩的保佑。那麼,在信眾之間常常提到的佛緣,究竟是什麼呢?有的人以為是指自己與佛祖之間的緣分,以為佛緣深厚或薄淺,主要是取決於佛祖看自己是否有眼緣。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大錯特錯了。
其實,所謂佛緣薄淺或深厚,並不取決於菩薩,而是在乎於信眾自身。大勢至菩薩將所有的眾生,視作是佛的孩子,如果佛與眾生互相憶念,他們在將來,必定相見。但是眾生由於種種業力障壁,對佛一直"逃避",這種人,即使佛想度他,也無法做到。這就是無緣。但是一個人,只要一念佛,就能與佛的心達成一致,佛就有機會度他。故而,佛緣深厚之人,必是常常憶念佛祖之人,這是信眾自身建立的與佛祖的聯繫。除此之外,信眾自身也是影響佛緣的一大重要因素,甚至比外界聯繫還要重要。而在佛教之中,以下三種人,天生"佛緣深厚",常得佛祖保佑!
一、心境平和
佛法中說,修行在於修心,一切歸根結底都要從"心"上去入手。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總是被外境纏縛,對於美好的事物過分的貪求,對於不滿意的人和事,產生無窮無盡的抱怨,內心憤憤不平,又執著的追求本不應該屬於自己的東西,給自己帶來了諸多煩惱。而有一種人,他們似乎天生內心比較平和,或者歷經世事滄桑,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最終能保持非常平和的心境,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人也十分有佛緣。
因為這樣的人有一個平和的心境,所以他更能將自身置於塵世之外,靜下心來,頌念佛號,體察本心。心境平和不僅是能夠幫助自身佛念的提升,也是能夠讓信眾在精心沉思的時候建立與佛祖的聯繫。從而心中的佛緣也就更加深厚,自然佛祖也就多加庇佑了。
二、心懷善念
上面提到,修佛即是修心。有一個好的心態能夠幫助信眾感受自身,洗滌心靈,從而深厚自身佛緣。但其實,對於心靈的滌蕩,並不只在於每日靜心,也不只是平和的心境。也許我們中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一旦來到寺廟,看到大殿中的佛菩薩聖像,內心就會感到特別平靜;而有些佛菩薩看起來總是慈眉善目的,讓人感到非常安寧,這其實也就是因為佛祖慈善。我們都知道,佛祖不忍看到世人受苦,所以願意普度眾生。這就是說明佛菩薩心中懷有善念,故而慈悲為懷,憐憫眾生。
因此,一個信眾若是佛緣深厚,則必然德行操守與佛祖相似,必是心懷善念的。若信眾同佛祖一樣心懷善念,不忍看到眾生受苦,則是說明此信眾可得佛祖心中所感,其與佛祖之間的聯繫必然緊密。故而也就說明這個人佛緣深厚了。
三、深信因果
佛法博大精深,但是說來說去,都離不開"因果"二字,佛說一切皆是因果。現在所遇到的人,遭遇的狀態,無一不是"前因"的緣分成熟,果報現前。而我們當下的"身口意"的造作,又會影響到將來的果報。或善或惡,沒有一分一毫的差錯。萬事萬物都符合這永遠不變的因果規律。
因此,在佛教中,"因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若是佛緣深厚,則必然得知佛教之中萬事萬物皆由因生果。此人敬畏因果,深信因果,便自然不會隨意造惡,一言一行中都會想到將來的果報,而努力斷惡修善,這樣的人註定佛緣深厚,將來定能得佛救渡,獲得解脫。
以上就是天生"佛緣深厚"的三種人,若有疑問,可留言評論,感恩您的閱讀,祝您福氣滿身,平安順遂。阿彌陀佛。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