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凌晨5點半,成都一家日本料理的老闆在朋友圈寫下兩個字:失眠。就在前一天,成都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1例,本土病例4例。進入「戰時狀態」的成都,三地被劃定為中風險地區。
成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提醒,「特殊時期請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聚會聚餐,儘量少去人員密集、陰冷潮溼、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如果確需進入這些場所,請做好個人防護,並配合做好測溫、亮碼等防控措施。」
疫情黑天鵝再現,老闆失眠背後,或許反映了成都餐飲行業的焦慮情緒。如何應對此次危機?天虎科技聯合成都範兒,採訪了十數位成都餐飲老闆,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做好防控、發力外賣,採取直播帶貨、食品零售等新舉措……成都餐飲行業面對疫情,正在形成常態化的應對機制,如何將挑戰化為機遇考驗著每一家餐飲企業。
營業額腰斬
企業發力外賣等新舉措
「營業額下降比例在50%以內的,都算好生意,因為我收到信息,很多餐廳昨晚的營業額下降比例超過80%!」豪蝦傳創始人蔣毅談到他對春熙路商圈餐飲的觀察,有些憂慮。
此前有外地同行問起蔣毅此次疫情對成都餐飲的影響,他還存有僥倖心理,認為不確定。但現實情況是,許多人不再到線下門店用餐,轉而選擇自己在家做飯或點外賣,連春熙路的餐廳都變得門可羅雀起來。
其他受訪企業也紛紛談起此次疫情對自身的影響。據介紹,12月8日當天,大龍燚火鍋的堂食生意急劇下滑,特別是春熙路商圈店的營業額下降了80%;川西壩子火鍋客流量只有平時的一半;和大慈寺一街之隔的明婷小館,其客流量甚至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
面對這種情況,發力外賣,幾乎是所有受訪餐飲老闆所在企業的共同選擇。大龍燚火鍋在外賣上傾注了很多心力,當日單量提升了15%;蜀大俠火鍋重啟了「無接觸配送服務」;小龍坎火鍋也擬定在美團、餓了麼上恢復其經典火鍋外賣;爸爸炒料牛排老火鍋、沸悅·鮮火鍋、月滿大江·成都味火鍋、廚子下山·回鍋肉等企業,不管是火鍋還是中餐,無一例外都開通了外賣,並表示要加強宣傳力度。
「我了解到很多反應快的餐飲企業,今天上午都在出外賣方案了。」蔣毅認為,外賣是接下來到元旦前,成都餐飲企業應該重點發力的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美團、餓了麼這兩個常用外賣送餐渠道,有餐飲企業也通過自身的公眾號、小程序搭建自有外賣平臺,盤活私域流量。例如豪蝦傳旗下的豪俠匯食集就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下單,實現堂食和自提的預先點單,以及外賣的配送。
此外,不少餐飲企業也認識到了直播帶貨和新零售的重要性。如何做好餐飲品牌+直播的融合,如何培養出品牌自身的人才體系,是眾多企業關注的問題。新零售方面,有條件的企業在線上售賣自家相關產品,以觸達更多消費者。不過因為這類舉措相對有門檻,大多數企業還處於探索階段。
雖然被疫情「偷襲」,但不少受訪企業還是持有樂觀心態,因為和年初的情況不同,成都餐飲企業應對此次疫情的準備充分,同時整個行業的常態化應對機制正在形成。
應對疫情
成都餐飲正形成常態化機制
此次疫情發生後,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快速反應,在12月8日發出通知,要求各會員單位和餐飲單位做好防控工作。有關事項包括做好員工日常管理、做好顧客入店檢測、嚴格把控食品加工過程、堅持落實「外賣安心卡」、加強採購環節管理、做好餐廳日常清潔消毒等。
餐飲企業的執行情況如何?通過線上採訪和實地走訪,我們發現各餐飲企業都在積極響應並實踐。
據介紹,大龍燚火鍋的防疫措施包括:每日三次消毒並臺帳記錄;員工每天上班口罩佩戴、體溫監測及消毒記錄;顧客入店需測體溫及出示健康碼;建議顧客使用公筷公勺就餐等。
蜀大俠火鍋在店內顯眼處設置了消毒防疫站,配備口罩、消毒水、抗菌洗手液、測溫儀,同時設置健康牆,展示員工健康證、體溫檢測記錄、店內消毒記錄等防疫記錄。食品衛生方面,發往門店的食材,做到來源可追溯,流程上索證索票。提供服務的環節上,更是細化到餐前餐後各有標準。
小龍坎火鍋在接待堂食時,需要顧客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並提示顧客使用公筷。特別的,每桌消費顧客必須登記至少1位顧客的信息。
川西壩子火鍋、爸爸炒料牛排老火鍋、叄口煮市井老火鍋、老街秤盤麻辣燙、味之絕美蛙魚頭火鍋、沸悅·鮮火鍋、月滿大江·成都味火鍋、廚子下山·回鍋肉、明婷小館等受訪企業也都嚴格執行了相關防疫要求。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連街邊小店也紛紛要求顧客出示健康碼,市民防控疫情的意識進一步提高。
另外,因疫情而進行的冷鏈檢查對成都餐飲行業也產生了較大影響。成都市在疫情防控中要求,嚴查走私、電商網購進口冷鏈食品等渠道,加強冷鏈物流運輸車輛與寄遞物流行業防控檢查工作。
各受訪企業皆有應對之法,有企業表示,目前已切換為國產冷鏈食品,每批次均需具備核酸檢測報告及產品質檢報告,每批次產品出入庫也均要作消殺處理。也有企業的大部分食材因為是從本地鮮貨市場採購,所以冷鏈方面暫未受到影響。
虎哥說
從年初到年尾,疫情不斷考驗著成都餐飲行業的應對能力。政府提出常態化疫情防控一刻也不能鬆懈,具體到餐飲行業,外賣無接觸配送、堂食安全保障、分餐制、公筷公勺等舉措的出現,說明成都餐飲也正形成常態化的應對機制。
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推動更多應對機制落地,發揮作用。此次疫情的小插曲過後,成都餐飲將迎來更激昂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