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簡單的小星星,愣是彈出了波瀾壯闊的感覺!」#兒歌的高級演奏方式#話題上了熱搜,網友驚呼,這哪是小星星,是流星雨吧?看完視頻對兒歌的認知又上了一個臺階。今天就來聊一聊兒歌和孩子的音樂教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很多家長更願意把時間和金錢放在孩子的音樂啟蒙上,相比較跳舞、遊泳、畫畫這些項目而言,音樂教育更受家長的青睞。「郎朗從兩歲開始學鋼琴,十一歲拿到了第一個國際獎項……」,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冀裡,音樂被選中的機率可以說是NO.1了。承載爸媽諸多心血的音樂,究竟對孩子成長有沒有幫助呢
儘早接觸音樂,對孩子成長具有極大影響力
音樂是一門抽象的藝術,就像一個巨大的複雜的迷宮,沒有一條明確的固定的路線可走,但不論走到哪一步,都會有不同的體驗。簡單來說,在音樂的探索過程中,從聽音樂、唱歌和樂理樂器各個教學中,能提升孩子的聽覺能力,延長注意力時間,對個性發展、情感表達和審美情趣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而大多數家長讓孩子從小接受音樂教育,源於兩個基本的作用:
1、產生正面的情緒和行為
嬰兒一出生就會對特定的旋律有所反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不同節奏旋律的音樂會讓孩子產生不一樣的身體指標,聽明快規律的音樂會心情愉悅,家長應該深有體會,在孩子哭鬧生氣的時候有節奏地輕撫輕拍孩子後背,哼唱或放一段歡快的歌曲,他們的情緒可能會瞬間轉變,因為音樂傳達的情緒,孩子能快速get到,感同身受的同時產生正面的情緒,也會相應的產生一系列正面的行為,比如做事時積極、更集中注意力、記憶力提升,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產生積極的表現。
2、對事物的感知能力
在節奏、節拍、唱歌、旋律這些方面的音樂學習中,會加深孩子的記憶點,這些熟悉的記憶點能喚醒幼兒的情緒,釋放更多的多巴胺,從而使認知更靈活,促進創造力的發展,也為未來的語言和表達能力奠定基礎。有的小朋友能跟隨爺爺奶奶跳廣場舞就是一個例子,跳小蘋果的能力趕超領舞水平~
音樂啟蒙要不要學兒歌?
答案是肯定的!要!
孩子的音樂啟蒙越早越好,在胎教時期或出生起感受一下音樂韻律的薰陶,而正規的音樂學習最好從5-6歲對音樂有基本的認識後開始,在這階段最簡單易學的教材就是兒歌,如果過早的嘗試正規專業的音樂教學,孩子反而會被枯燥打敗,喪失對音樂的興趣。而兒歌短小精悍,節奏輕快,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很好上手。不僅是音樂啟蒙,英語、口語啟蒙也藉助兒歌去引導開展教學。
聽兒歌
學會欣賞和聆聽是第一步,與歌曲產生共鳴加深記憶思維,孩子容易出現大吼大叫式唱歌,先聽聽窗外的鳥叫,工地上的機械聲,感受聲音的不同,再播放與兒童發展適時的兒歌,從情緒上安撫,在認知上與孩子一起揣摩歌裡的趣味和場景。
唱兒歌
對於牙牙學語的孩子來說,開口唱,哪怕唱得不對,也是在感受音樂,更多的是從節奏和旋律中感受快樂和熱情。一開始嘗試偏誦讀的童謠,在孩子對兒歌有一定反應和感受後,再選擇用於演唱的歌曲,逐步糾正咬字發音,加上家長的引導和示範,模仿能力強的孩子,自然而然能學會。不斷的重複不同音調和發音的兒歌,能幫助孩子強化舌頭和嘴部的肌肉,疊詞、重複、押韻的詞句,既增強孩子的語感又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認識。
可能光聽和唱兒歌還不夠,還要動起來!
小時候和小夥伴玩過唱過的丟手絹遊戲不會陌生吧,堪稱童年神曲的《丟手絹》,為什麼一提起它,就能馬上回憶起拍手唱歌和你追我趕的場景呢?類似丟手絹數鴨子的兒歌伴隨有韻律的動作,比聽與唱更有記憶點。跑、跳、擺手、彎腰等常見動作和模仿鴨子老虎的動物類動作,把兒歌和身體動作相結合,孩子願意主動用身體去表現兒歌、表達感受,控制自己的身體協調和理解生活。
同時,教孩子兒歌也存在一些誤區
家長常常會犯的錯誤1、給孩子放海量的歌曲,雜亂無章的歌單,從古典純音樂到英語童謠再到流行音樂;2、聽完一首歌后強制性給孩子講解詞意;3、把聽歌當成孩子的任務。傳統刻意的方式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違背了兒歌的整體性作用——寓教於「樂」,爸媽檢討下是否存在這些誤區?
對音樂外行的家長,該如何教孩子?
除了音樂世家和音樂愛好者,大多數的父母都是「音樂盲」,這樣的家庭裡該如何給孩子教學呢?在網站搜索了音樂啟蒙和兒歌教學,大量的歌單和理論知識撲面而來,在各個平臺的博主裡也不乏一些國外的育兒理念,仔細讀下來受益頗多,但不同國度環境人文不同,難免會「水土不服」,這裡給家長歸納總結了幾個核心觀念。
1、生活化 最近流行的梗「萬物皆可xxx」,生活中萬物皆可兒歌,將音樂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嘗試在日常事務中加入歌曲,當然不是像《新白娘子傳奇》裡那樣說著說著就唱了起來。比如在孩子吃飯時敲碗敲桌子,給換成小木槌或鈴鐺,把雜亂的聲音轉化成有節拍的旋律;也有一些被忽略的地方,孩子拍手跺腳蹦跳也是一種表達方式,跟隨孩子數數字唱通俗的兒歌,來一場合奏;用裝半瓶沙或米黃豆等顆粒給孩子嘗試搖一搖……貼近生活,又觸發孩子對音樂的探索欲。(當然這些都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2、節奏感 在一些論壇裡很多媽媽吐槽即使是節奏很強的抖音和廣場舞,孩子都踩不上點,節奏不僅是對音樂,對語言、反應、平衡感都是極為重要的,通過鼓勵孩子進行朗讀斷句諺語和兒歌,模仿創造節奏,加上扭動頭身拍手跺腳的動作相結合,把語言、動作、音樂融合在一起,從而完成音樂的整體感。
3、遊戲化 遊戲化也就是字面的意思,每播放一首歌,模仿其中的場景和動作,有些兒歌就是用來玩的,最基礎的《兩隻老虎》裡模仿老虎張牙舞爪,蒙住眼睛,蒙住嘴巴,和孩子一起躲貓貓,達到最直觀的感受,堪稱寓教於樂的典範。
除了這些,父母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互動與即興,比如兒歌《小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可以抱孩子到窗外,一起對著星星做抓手的動作,幫助孩子認識星星和閃爍的動作,一起互動的意義在於,不管多久之後再唱這首歌和看到星星會回憶起這個有趣的場景來。同時即興讓孩子用A首歌的調去唱B的歌詞,或改變歌詞裡的數字單詞,變成「自己的歌」,來激發創作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