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吳承恩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衍生出來的文化其實也並不是單一。除了受到了官方認可而推崇的正統文學之外,在民間口語裡也衍生出來了一種叫做俗語的文化。一提到俗語,人們可能會想到各種各樣的短句,其實這些從中國古人智慧中結晶出來的文化成果,在現代社會中,不僅可以教育後人掌握一些哲理智慧,而且還可以反射出一些現實問題。
農村俗語中所說:"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會遇到一些需要幫助的情況,而這些情況中也有可能會涉及到錢財的借用問題。但是大家都知道,借錢在當下社會中,其實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因為借錢給別人容易,想要別人還錢可能相對而言就比較難了。萬一在借錢多少和還錢時差這兩種問題上,大家處理不好,也就會衍生出一些矛盾。這些矛盾也許就會讓借錢者與被借錢者之間反目成仇。所以錢有三不借,特指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三種情況是不可以輕易談及到借錢問題的。
這錢有三不借是特指不熟悉的人、負債纍纍的人、不講誠信的人。這三類借錢者,身上有一個最大的特性,那就是還錢的可能性並不是很高。其實不熟悉的人和不講誠信的人,他們沒有辦法保證自己借了錢之後不會跑路。這兩種人在向自己借錢的時候,大家也可以直接拒絕,畢竟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會因為不借錢而壞了關係。難就難在負債纍纍的人,借給負債纍纍的人,錢款很有可能就像是一種投資,萬一打了水漂,那麼對於被借錢者而言是一種損失,對於借錢者來講,也許也填不滿負債纍纍這個大坑。
路有三不踏是指:不走沒人走過的路、不走不熟悉的路、不走危險的路。不走沒人走過的路,意思是指有些路前人沒有走過,那麼自己作為開闢者,雖然有可能會收穫驚喜,但是這是一種投資。萬一失敗,那麼也許會誤入歧途。走不熟悉的路是最不值得提倡的,因為術業有專攻,只走自己有把握的路,那麼跌跌撞撞的概率才會變小。不走危險的路,這就等同於是不做高危機的投資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明知道前面的道路非常兇險,可還要義無反顧地去選擇這條道路,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有可能會令那些支持自己和愛自己的家人、朋友感到傷心。
禮有三不隨是特指:不隨不道德的禮、不隨沒有邀請的禮、不隨不回的禮。中國人講究禮儀文化,但是所有的禮儀文化都是一個繁瑣的過程——送禮前、送禮過程中、送禮後都是大家所關注的環節。送禮前,人們如果了解到這可能涉及到不道德的問題,那麼本就不應該參加。別人沒有邀請的情況,自己帶著禮跑去了別人家的喜宴,很有可能會造成對他人的困擾。不隨沒有回贈的禮,意思是指送禮之後得不到他人的回饋,那麼就達不成禮尚往來,這樣的情況自然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中國俗語中有很多富有大智慧的語言,人們常讀俗語,其實可以更能夠了解生活百態。而農村俗語當中所說的:"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在了解意思之後,大家便可以按照古人的建議來行事了。
參考資料:
《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