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講求含蓄,也要注意形象思維。所謂形象思維,就是用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以只寫形象,從形象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王維的「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不寫詩人的情感,卻因為環境幽靜而展現出心情的安閒。
其次,主要寫思想感情,但又含蘊著具體形象。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沒有具體形象,只用抽象的古人來抒發感慨,卻可喚起讀者對黃金臺、王昭君等的回憶。
第三,既寫形象,也寫思想感情,通過兩者的結合來表達。比如李商隱的「錦瑟無端午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人感嘆自己青春難駐,回想過去的盛年,也讓讀者產生無限遐想和共鳴。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
蟬
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的這首《詠蟬》詩,寫蟬飲露水,在高樹上叫,所以聲音傳得很遠。作者的思想沒有說出,只是從詠蟬中透露出來。「居高」的「高」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跟「飲清露」聯繫,另一方面跟疏桐相聯繫。露是清亮的,桐是高潔的,所以沈德潛批其「尊其品格」。
這首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古代本有鳳凰非牾桐不棲的說法,所以這個「高」不光是地位高,還有品格高。品格不高,非常醜惡,即使地位高也不行。品格高而地位高,他的聲音的影響才大。這個意思通過蟬的形象來表達,是形象思維。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了一個真理:品格高潔之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詩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蟬
唐代: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的《蟬》前四句寫形象,後四句寫思想感情。「高難飽、恨費聲」,既是寫蟬,也在寫自己。「五更疏欲斷」,從白天叫到夜裡,叫到五更,已經叫不動了,聲疏欲斷,可是找不到一點同情;「一樹碧無情」,把身世遭遇借蟬寫出來,不落痕跡。
詩人仕途坎坷,就像萍梗一樣漂流,故鄉的荒蕪已經平治,可以回去,蟬鳴似相警戒,我亦舉家清貧。前四句的寫法,同虞世南的《詠蟬》相似。作者長期在地方上當幕僚,有「本以高難飽」的感觸。曾經託人引薦,只是徒勞。這種生活中的感觸,跟蟬的形象結合,構成了形象思維。
後四句用「梗泛」作比喻,聯繫故園的平整,用擬入化手法寫蟬,稱它為「君」,他的思想還是和形象相結合。這種寫法在詩裡比較多見,因為詩以抒情為多,容易抒寫自己的感情,把抒情和詠物結合起來。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首尾圓融,意脈連貫,李商隱不愧為晚唐的傑出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