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

2020-12-20 品詩賞詞

詩歌創作講求含蓄,也要注意形象思維。所謂形象思維,就是用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以只寫形象,從形象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王維的「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不寫詩人的情感,卻因為環境幽靜而展現出心情的安閒。

其次,主要寫思想感情,但又含蘊著具體形象。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沒有具體形象,只用抽象的古人來抒發感慨,卻可喚起讀者對黃金臺、王昭君等的回憶。

第三,既寫形象,也寫思想感情,通過兩者的結合來表達。比如李商隱的「錦瑟無端午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人感嘆自己青春難駐,回想過去的盛年,也讓讀者產生無限遐想和共鳴。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

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的這首《詠蟬》詩,寫蟬飲露水,在高樹上叫,所以聲音傳得很遠。作者的思想沒有說出,只是從詠蟬中透露出來。「居高」的「高」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跟「飲清露」聯繫,另一方面跟疏桐相聯繫。露是清亮的,桐是高潔的,所以沈德潛批其「尊其品格」。

這首詩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古代本有鳳凰非牾桐不棲的說法,所以這個「高」不光是地位高,還有品格高。品格不高,非常醜惡,即使地位高也不行。品格高而地位高,他的聲音的影響才大。這個意思通過蟬的形象來表達,是形象思維。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了一個真理:品格高潔之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詩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唐代: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的《蟬》前四句寫形象,後四句寫思想感情。「高難飽、恨費聲」,既是寫蟬,也在寫自己。「五更疏欲斷」,從白天叫到夜裡,叫到五更,已經叫不動了,聲疏欲斷,可是找不到一點同情;「一樹碧無情」,把身世遭遇借蟬寫出來,不落痕跡。

詩人仕途坎坷,就像萍梗一樣漂流,故鄉的荒蕪已經平治,可以回去,蟬鳴似相警戒,我亦舉家清貧。前四句的寫法,同虞世南的《詠蟬》相似。作者長期在地方上當幕僚,有「本以高難飽」的感觸。曾經託人引薦,只是徒勞。這種生活中的感觸,跟蟬的形象結合,構成了形象思維。

後四句用「梗泛」作比喻,聯繫故園的平整,用擬入化手法寫蟬,稱它為「君」,他的思想還是和形象相結合。這種寫法在詩裡比較多見,因為詩以抒情為多,容易抒寫自己的感情,把抒情和詠物結合起來。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首尾圓融,意脈連貫,李商隱不愧為晚唐的傑出詩人。 

相關焦點

  • 5首描寫茶的古詩,文採飛揚,令人拍案叫絕
    而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很多詩人都寫了有關茶的古詩,表達了對茶的喜愛和讚美。我是貓貓,今天我給大家講述5首描寫茶的古詩,文採飛揚,令人拍案叫絕。第1首,《茶聲》: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捆載來。聽得松風並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詩人李南金。這首詩描寫煮茶時候的茶的聲音,將之比喻成蟬的聲音,十分形象生動。
  • 炎炎夏日蟬聲響,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而在炎炎夏日中,蟬卻非常活躍,它們不停叫喚,留下了響亮的蟬聲。而古代詩人顯然也注意到了蟬這種動物,留下了在詩詞文字中留下了對蟬的各種看法。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第1首,《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虞世南。
  • 兩首很閒適的古詩,讀完之後,頓感內心清淨如水
    陶淵明躬耕隴畝,卻快樂地吟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半官半隱,也經常悠閒地高歌,「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大自然中寄託了生命的本質,也牽動著人們至深的情感,熱情地擁抱自然,就會體驗不一樣的精彩。下面分享兩首很閒適的古詩,讀完之後,頓感內心清淨如水。
  • 《村居》是一首描寫什麼的古詩?
    有朋友提出問題:《村居》是一首描寫什麼的古詩?「村居」二字,實在簡單明了。自然是描寫鄉村生活情景的詩,至於是哪種風格的鄉村生活,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態度和想法,就要看具體內容。但是以《村居》為題的古詩不止一首。即便不算詞牌,純粹算格式規整的古詩也有蠻多,因為這個標題確實隨意而有概括性。高鼎的《村居》最有名的當是清朝詩人高鼎的作品: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 教學設計: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兩首《江雪》
    【教材分析】《江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兩首》之一。此詩為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後所作。詩人借描寫風雪之中垂釣的漁翁,來襯託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其中那位「獨釣寒江雪」的漁翁,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
  • 關於小雪節氣的經典古詩詞 古人描寫小雪節氣古詩20首(圖)
    古人描寫小雪節氣的古詩20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歸原著所有) 古人描寫小雪節氣的古詩20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歸原著所有) 古人描寫小雪節氣的古詩20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歸原著所有)
  • 描寫三農疾苦的古詩,第一首婦孺皆知,第三首當下寫照,最後一首
    關於三農疾苦的古詩,第一首婦孺皆知,第三首當下寫照,最後一首說出了所有農民的願望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古老國家。自古以來,農民都是統治階級的基礎,統治階級稱雄爭霸,你方唱罷我登場,最受苦的還是農民。
  • 兩首描寫蠶的古詩,對比鮮明,最後兩句更是振聾發聵
    古詩詞中經常採用託物寓意的手法,因為很多事情不可直言,只能含蓄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張九齡被李林甫陷害,就創作了一首《詠燕》,其中兩句「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就抒發了詩人不願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質。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也傳達出詩人不怕流言與誹謗,甘願犧牲的精神。蠶也是詩人們經常謳歌的對象,李商隱就有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王維也有《渭川田家》,「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蠶在吐絲時象徵著奮鬥,結繭時也發揮出潛能。
  • 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春風(其一)唐代:白居易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象,不僅抒發了詩人舒暢的心情,而且也表達了很深刻的道理。前兩句先描繪欣欣向榮的春景,「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樂天欣喜地看到,春風就像一位信使,又如一位傳令官,她走到哪裡,哪裡的花兒就爭相迎接。梅花先展現嬌豔,櫻杏桃梨又一個個次第開放。
  •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淺談蟬在詩詞作品中的意象流變
    到了今天,早已沒了神秘性,不存在古詩詞中傷悲、高潔等各種隱含意象,就只留下了一個「聒噪」的特點,比如《童年》中唱到的: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另有一種文學用途,就是現代人研究了蟬的習性——幼蟲躲藏在地下三五年,才蛻變成蟬(最長可以隱藏十七年)。
  • 李商隱的兩首詠雨詩,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商隱雖然不及李杜,但其詩文對後世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他留下來的古詩與眾不同,總給人獨特的美感,例如,李商隱曾寫下兩首詠雨的詩詞,但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倍感震驚!各位,你們知道這兩首詠雨的詩名分別是什麼嗎?
  •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1《古詩三首》課後習題答案講解
    課文解析《古詩三首》是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大自然的朋友」的第一篇課文。《古詩三首》分別是杜甫的《絕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曾幾的《三衢道中》,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眼中的春天,描繪了春天的景物。
  • 這4首描寫中秋月亮的絕美古詩,同樣流傳千古
    歷史上有大量描寫中秋的詩詞,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夏至詩句古詩大全 描寫夏至詩歌二十四節氣夏至詞句匯總
    夏至詩句古詩大全 描寫夏至詩歌二十四節氣夏至詞句匯總  2019年6月21日是夏至節氣,夏至是四季中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古人留下了很多描寫夏至節氣的古詩詞詩句,夏至節氣詩句多是詩詞歌賦、民間諺語也多與節令、氣象有關。
  • 99首描寫春天經典古詩,一起感受盎然春色,讓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
    99首描寫春天經典古詩,一起感受盎然春色,讓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詞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們學習語文的重要考點。據統計,小學部編版語文12冊教材,一共有古詩124篇,佔總數的30%,課件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
  • 韓愈兩首寫春天景色的古詩,其中一首曾經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春雪》,描寫的是春天的雪花,顯然寫的是早春的景色。過了新年了,但是鮮花還沒有開放。春天怎麼來的如此之晚?一直到了二月的時候,「初驚見草芽」,才驚奇的發現地上有小草長出了新芽。經過了一個春天的一個冬天的冰凍,都在期盼著春天的到來,但是這個春天姍姍來遲。
  • 統編六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複習知識點(3《古詩三首》)
    《古詩三首》  一、多音字:  散 sàn (散步) sǎn (散文)二、生字組詞鵲(喜鵲)(鵲橋)(聲名鵲起)蟬(蟬鳴)(蟬蛻)(金蟬脫殼作者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天和樹、人和月的關係),通過描寫詩人停船夜宿時的所見所感,抒發了詩人(羈旅的惆悵)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2.第一、二兩行,(日暮)一詞交代了具體的時間,並點出遊子的心情——(愁)。由遠及近描繪了一幅遼遠空曠的江色圖。
  • 「唯有牡丹真國色」五首描寫牡丹的古詩(建議收藏)
    可面對這滿園春色,卻說不出半句文縐縐的詩句,不免有些汗顏。為了避免此類現象再次發生,在這裡送朋友們幾首描寫牡丹的古詩。一、《賞牡丹》 唐·劉禹錫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 動靜結合,古詩中的道教陰陽學說
    其中千古名句為「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夏天山林和鄉村常見的蟬之「噪」與鳥之「鳴」,以這對聲音的描寫刻畫,襯託出了若耶溪此地附近山林的寧靜與幽靜。濃墨重彩的依舊是處於次要地位的蟬鳴、鳥鳴等聲音描寫,而不著更多正面描寫去寫靜與幽。
  • 古詩鑑賞強化訓練
    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注】洞霄宮:在今浙江餘杭縣南大滌洞,一向是遊覽勝地,道家認為大滌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觀,北宋改名為「洞霄宮」。1.此詩頷聯寫景極有特點,請結合詩句從兩個方面作具體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