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開當初從福建來到北京打拼,定是懷揣著強烈的書法夢想。而今,他已成為書法界的大腕,曾任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
石開的書法作品、篆刻作品喜歡的人喜歡得要命,不喜歡的人討厭得要死,但這阻止不了他依然我行我素,而且潤格漲得得嚇人。他那奇曲倔傲的篆書,和怪怪的行書,均個性十足,在普通人來看,卻算得上標準的「醜書」。
石開的篆書不是「標準」型的,受眾面比較小。
篆書門類大約有這麼幾個,一、甲骨文體系;二、金文體系;三、秦漢篆體系(其中有小篆和漢篆之分);四、清代流派篆書(其中以鄧石如派和錢坫派最有影響)。
據石開透漏,這四大門類中,除了甲骨文之外,他都認真學習過,而清朝的篆書,他臨寫了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和吳昌碩。石開17歲拜師學藝,用功最多的則是金文和鄧派的篆書。在28歲以後,他基本不再臨帖,功夫下在讀帖和集字上。
不臨帖怎麼學書法?
臨帖應該是書法學習的常態,不臨帖是非常態。據對書法史的了解,臨帖到老的書家有翁同龢、何紹基、王鐸和當代的趙冷月,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很多人。而到了中年就不再臨帖的書家也大有其人。
臨帖到老的書家一般都有作品為證,不臨帖的基本就不聲張了。但是,作為已經有成就的書法大家來說,不臨帖不等於不學習,于右任中老年集《標準草書千字文》,他並不臨寫,手比劃比劃就行了。
舉篆書為例,石開刻印將近多年,至今作品不下4000方,如果每方印有四個字,每字平均查資料一處(石開每字必查),最少也集字一萬多次。每查一字,對比、斟酌、選擇,而最後改造入印,如此一萬多次下來,篆書的各種造型自然就會記住,功夫也就積累了。
是開的篆書來源於何處?
石開自己說,他的篆書屬於秦漢篆的體系,秦權、漢鏡、漢印、封泥都是他取法的對象。此外也不排除金文或甲骨的局部造型,將此諸多的造型元素像做餃子餡似地攪和到一塊,最終形成似是而非的造型。因為他把握住「易識」這個底線,看上去像漢篆體系的同類異種。
藝術的審美第一是獨立,第二是複雜。首先要明確,書法在藝術的層面上是不以模仿為能事的。比如,某君寫得很像何紹基,那充其量只是「山寨」的。同樣的道理,民國很多前輩寫金文,像得很,但在審美上沒有價值。所謂獨立,就是要形成個人面目。
形成個人面目不是很難,難在形成可資審美的個人面目。可資審美的內容很多,有感官的,有美學概念的,有明確的,也有隱晦的。以現代的藝術美學看,藝術作品的審美內容要儘量多元複雜。孫過庭說「消息多方」就是這個意思。
為何要如此之怪?
從藝術創作來說,依樣摹寫沒有審美價值,但學習篆書又必須老老實實依樣摹寫,有些人淺嘗輒止,摹寫沒幾天就天馬行空,肯定不行!書法創作很玄妙,你花多少工夫,或沒花工夫,都會最終表現在作品裡,明眼人一望便知。
但是依樣變形或解構重組則要掌握一個度,度固然沒有明確的標尺,但它是藝術高下、進退、存亡的關鍵。凡想擠身藝術高端的,或已經在高端的藝術家,不能不對此作審慎的思考。
石開的篆書,是在結合曆代篆書的基礎上依樣變形,解構重組,最終形成個人面目。如趙之謙依鄧石如樣,吳昌碩依石鼓文樣。而解構重組是現代的美術概念,它拆解多種已知的造型結構,進行重新組合,然後形成個人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