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開的書法為何如此怪?他28歲後就沒臨過帖

2020-12-21 書法田園

石開當初從福建來到北京打拼,定是懷揣著強烈的書法夢想。而今,他已成為書法界的大腕,曾任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

石開

石開的書法作品、篆刻作品喜歡的人喜歡得要命,不喜歡的人討厭得要死,但這阻止不了他依然我行我素,而且潤格漲得得嚇人。他那奇曲倔傲的篆書,和怪怪的行書,均個性十足,在普通人來看,卻算得上標準的「醜書」。

石開書法

石開的篆書不是「標準」型的,受眾面比較小。

篆書門類大約有這麼幾個,一、甲骨文體系;二、金文體系;三、秦漢篆體系(其中有小篆和漢篆之分);四、清代流派篆書(其中以鄧石如派和錢坫派最有影響)。

據石開透漏,這四大門類中,除了甲骨文之外,他都認真學習過,而清朝的篆書,他臨寫了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和吳昌碩。石開17歲拜師學藝,用功最多的則是金文和鄧派的篆書。在28歲以後,他基本不再臨帖,功夫下在讀帖和集字上。

石開篆書

不臨帖怎麼學書法?

臨帖應該是書法學習的常態,不臨帖是非常態。據對書法史的了解,臨帖到老的書家有翁同龢、何紹基、王鐸和當代的趙冷月,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很多人。而到了中年就不再臨帖的書家也大有其人。

石開篆書

臨帖到老的書家一般都有作品為證,不臨帖的基本就不聲張了。但是,作為已經有成就的書法大家來說,不臨帖不等於不學習,于右任中老年集《標準草書千字文》,他並不臨寫,手比劃比劃就行了。

舉篆書為例,石開刻印將近多年,至今作品不下4000方,如果每方印有四個字,每字平均查資料一處(石開每字必查),最少也集字一萬多次。每查一字,對比、斟酌、選擇,而最後改造入印,如此一萬多次下來,篆書的各種造型自然就會記住,功夫也就積累了。

石開篆書

是開的篆書來源於何處?

石開自己說,他的篆書屬於秦漢篆的體系,秦權、漢鏡、漢印、封泥都是他取法的對象。此外也不排除金文或甲骨的局部造型,將此諸多的造型元素像做餃子餡似地攪和到一塊,最終形成似是而非的造型。因為他把握住「易識」這個底線,看上去像漢篆體系的同類異種。

石開篆書

藝術的審美第一是獨立,第二是複雜。首先要明確,書法在藝術的層面上是不以模仿為能事的。比如,某君寫得很像何紹基,那充其量只是「山寨」的。同樣的道理,民國很多前輩寫金文,像得很,但在審美上沒有價值。所謂獨立,就是要形成個人面目。

形成個人面目不是很難,難在形成可資審美的個人面目。可資審美的內容很多,有感官的,有美學概念的,有明確的,也有隱晦的。以現代的藝術美學看,藝術作品的審美內容要儘量多元複雜。孫過庭說「消息多方」就是這個意思。

石開篆書

為何要如此之怪?

從藝術創作來說,依樣摹寫沒有審美價值,但學習篆書又必須老老實實依樣摹寫,有些人淺嘗輒止,摹寫沒幾天就天馬行空,肯定不行!書法創作很玄妙,你花多少工夫,或沒花工夫,都會最終表現在作品裡,明眼人一望便知。

石開篆書

但是依樣變形或解構重組則要掌握一個度,度固然沒有明確的標尺,但它是藝術高下、進退、存亡的關鍵。凡想擠身藝術高端的,或已經在高端的藝術家,不能不對此作審慎的思考。

石開的篆書,是在結合曆代篆書的基礎上依樣變形,解構重組,最終形成個人面目。如趙之謙依鄧石如樣,吳昌碩依石鼓文樣。而解構重組是現代的美術概念,它拆解多種已知的造型結構,進行重新組合,然後形成個人面目。

石開篆書

相關焦點

  • 《書法問集》300、《快雪時晴帖》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法書」?
    【「天下第一法書」這個稱號有好幾個帖子,天下第一是虛名,《快雪時晴帖》是某一方面最優秀的帖。】「天下第一法書」是虛名,因為這個名頭還有兩個帖子。自古文人相輕,書法當然也是如此。只有王羲之的書聖這個名頭爭議少一些,但還是每時每刻有人質疑。
  • 書法教授石開把醜書融入篆書,真的悟出了書法高境界?
    書法家石開什麼是書法的高境界,或者說什麼樣的書法才是好書法,這個問題從古到今根本沒有一個界定,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現實中有一位書法家就認為,他把醜書融入篆書後,悟出了書法的高境界。這位書法家可謂大名鼎鼎,叫石開。筆者想,自從結緣書法,石開一定是懷著強烈的書法夢想去勇攀書法藝術高峰。沒錯,通過很多年的努力打拼,如今,石開已成為書壇名將,曾任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等,身份地位都堪稱光鮮。
  • 明代帖學盛,「館閣體」興——淺談明朝書法特點及書法名家
    明代帖學盛,「館閣體」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書法的發展。明代書法,前期主要是繼承元代書風,中期,祝允明和文徵明書風佔主導地位,後期董其昌書風成為主流。董其昌號稱明代書法之集大成者,與邢侗、米萬鍾、張瑞圖並稱明末四大家。
  • 蘇博今展臨古書法特展:看趙孟頫王鐸吳昌碩是如何臨古的
    蘇州博物館依託於館藏名家臨古的書法作品,如趙孟頫的《臨蘭亭冊》、無名氏的《臨智永千字文》、王鐸的《臨閣帖卷》、姜宸英的《臨王義之帖軸》等,特舉辦一場歷代名家臨古書法特展。為觀者學習書法及研究書法史脈絡提供了一些借鑑與幫助。今天,「取法乎上——蘇博藏曆代書法臨古特展」在蘇州博物館二樓書畫廳開展。
  • 我就喜歡臨古代書法大家的帖(臨帖:張德進)
    據明代書畫家沈周考定此卷為黃庭堅在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被貶黔中後所書,是他晚年的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
  • 霍松林先生撰寫《石佛溝叢帖序》軼事
    「體例規格」,耗時七年時間,用210塊富平石,由劉柏齡先生刻製成《石佛溝叢帖》。2003年元月23日,特致函聘請霍松林先生為《石佛溝叢帖》作序,叢帖入選作者有徐祖蕃、何俗(聚川)、王創業、周兆頤、張改琴、徐文達、袁旭臨、徐樂堯、董晴野、杜廷楹、林仲偉、金祿等,袁第銳作跋。霍老先生接到來信之後,認為「吾國書法源遠流長,叢帖屢刊,後先輝映,然而蒐輯既博,內容自雜,淳化閣、三希堂如此,大觀、停雲、戲鴻、餐霞種種亦然。
  • 「鬼才」石開書法冷逸難懂,是故作高深,還是高深莫測?
    石開石開在書壇名氣甚盛,每次出作品集都成為大家的搶手貨,他的作品收藏者也多,是一個根本不愁銷路的書法家。對於石開的書法,評論者的意見很難統一,畢竟越是個性特徵明顯的書法,在大家眼中越會產生相左的認知。有人認為石開書法是這個時代的高標,而又有人認為石開的書法粗率過甚,透著一股江湖氣。與一般書家逃避、拒絕批評不同,石開似乎有著開門納諫的非同一般的大度,這也許是緣於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創作寂寞。
  • 遊壽與碑派蕭嫻和帖派高二適書法比較
    蕭嫻中國現當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年少時就跟隨父親學習書法,二十歲時,康有為看見所臨《散氏盤》,讚賞有加,並嘆曰:「笄女蕭嫻寫散盤,雄深蒼渾此才難,應驚長老鹹避舍,衛管重來主拈壇。」從此拜在康有為門下,成為康有為的入室女弟子。蕭嫻跟隨康有為學習,其書法深受康有為的影響,成為碑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找到理由,他的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
    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找到理由,他的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王學齡先生也是中書協門庭下的書法家,他在中書協行書委員會任副主任一職,書法地位有不低的層面,所以從任職來看,王學齡先生應該是功力比較突出的書法家。筆者開始一看王學齡的名頭來源於「中書協」噴上一通的想法又佔據了腦瓜子。但是,這回卻有異樣的感覺,因為筆者把王學齡先生的書法擺在眼前一看,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有找到理由!
  • 弘一大師書法,開當代醜書先河?嘲諷他功底,是沒見他17歲前的字
    只是,他的餘生,很特殊很奇怪地,唯獨對書法一道,不能徹底忘情割捨,自稱「諸藝俱疏,惟書法不火不俗」。據一位老師說,他年輕時在浙江鄉下,認識一位老農民,那人就告訴過他,當年不僅曾與弘一大師攀談甚多,還免費得到過大師的一幅書法。只因弘一大師有求必應,而且最喜歡寫書法送於周邊民眾。晚年的弘一大師,似乎是把書法當佛法,去開解三界火宅中的芸芸眾生的。
  • 鄭板橋為何稱自己書法「六分半書」
    真正反映鄭板橋書法藝術最高成就的是其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的「六分半書」,「六分半書」是鄭板橋個性化的書法語言和風格範式的展示。他在《板橋自敘》自號其書法為「六分半書」。他所創造的這種全新的藝術形象,在當時即受到人們的推崇,並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探索取法古碑斷碣的實踐,對後世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鄭板橋對傳統書法的學習,是博學眾長、融會貫通、既學帖又學碑。
  • 王羲之的書法為何受到歷代帝王和書法大家的推崇?
    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東晉琅琊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後人尊稱為「王右軍」、「王會稽」。王羲之書法「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健秀,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在中國書法史的3000多年裡,能夠稱之為「神帖」的不過寥寥數件。「神帖」一般具備以下特徵:其一,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淘洗仍舊是千古不易的經典,至今仍舊盛傳不衰。其二,幾乎所有的書法人,都曾從中獲益,不學這本帖,你的書法境界便不會高明。
  • 論學習書法的入帖與出帖
    論入帖與出帖《易》曰: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學書亦然。故欲談臨帖,須先選帖。人云亦云、恪守師規、盲目崇拜、先入為主等皆學帖之弊也!用筆貴活,用墨貴活,選帖亦貴活。如曹寶麟先生早年學聖教序,遲遲不得法,後受授業先生指點,改學米芾,堅持至今,蔚然成家。
  • 李相松,國泰書法學校校長,80後,他的書法竟然與搖滾樂有關?
    看到他的書法作品,我想起了一句流行語:「年齡不是問題」。在沒見到相松的書法作品前,他給我的初次印象是「不像個搞書法的」。無論是他的外表、眼神、說話的語氣以及走路的姿勢,都帶著一種「80年後」某些年輕人身上的匪氣和痞氣,沒有一絲文氣。以至於第一次見到他的「大作」時,我驚訝之餘有點不敢相信是出之於他手!
  • 從米芾臨摹的《十二月帖》和《王略帖》品讀其書法造詣
    米芾臨《十二月帖》首先是《中秋帖》,此帖是米芾節臨王獻之的《十二月帖》。(此已成定論,劉九庵先生、徐邦達先生等已經發表論文詳細討論過,不再做討論。在此,我們只關注於兩帖之間書法藝術風格的異同。)這樣就使得兩帖之間通篇節奏與韻律迥然。整體書法藝術風格上,王獻之書法風格帶有從舊體到新體轉變所特有的古、樸、生、澀,然而,米芾臨作的風格具有成熟之後的遒、媚、熟、潤。原作「一筆書」的連貫氣勢也被米芾強化,更加酣暢淋漓跟隨意。米芾臨《王略帖》再看《王略帖》,(此帖又名《破羌帖》)是米芾不惜「典衣」才以十五萬錢購得。
  • 乾隆摯愛,《快雪時晴帖》究竟好在哪?
    乾隆將《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稱為稀世瑰寶,其中《快雪時晴帖》列為首位。《快雪時晴貼》的原尺寸比A4紙張略小,一共有四行二十八個字。昏暗斑駁的紙上,短短28個字,這封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信,為何可以背負中國書法的歷史重量?
  • 夏雨通臨的《姜夔跋王獻之保姆帖》,已經是專業水準
    文/一者一直知道,演員夏雨在寫書法,他的這個愛好是家學淵源,夏雨(山東青島)的父親在當地是小有名氣的書畫家。夏雨微博發的書法作品能夠通臨並且是第一次通臨《姜夔跋王獻之保姆帖》,足見其平時用功之深,此臨作氣息暢通,整篇充滿恬靜,不急不躁。
  • 書法想要學好褚遂良?不妨先來臨這幾本帖!
    褚遂良學習書法,先從確刻中吸取書法營養,從古文、篆、隸,直到漢魏兩晉的碑刻逐一都師法臨習,其《伊闕佛龕碑》可為傳證。後來,他由臨碑轉而學帖,師從虞世南,專心探求虞帖中書法藝術之精髓,從此上溯到二王,獲得藝術的真諦,熔碑帖之學於一爐,匯南北書風為一體,歐陽詢、虞世南後,由褚遂良擔起唐楷尚法的重任。
  •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書長卷
    新一期展品展示東晉王羲之《奉橘帖》、蘇軾《楚頌帖》(拓本)、趙孟頫《柔毛帖》、董其昌行書卷《答徐孝穆書》等二十餘件古代書法珍品,揭示歷代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此次新展出的《奉橘帖》在唐代即知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跡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