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過去,很多記憶都模糊了。」接到採訪通知,56歲的石門派出所民警梁德鍾很是詫異。在重慶江北公安分局幹了38年的他,從沒想到有一天會坐到鏡頭前。
「如果說非要給自己的過去分個階段,我想可能要從我走過的6個派出所談起。」眼看離退休僅剩數年時光,梁德鍾覺得這38年如白駒過隙。
「我這一生做過什麼轟轟烈烈的事?好像真沒有!」採訪中,梁德鍾顯得有些侷促,憨厚的笑容裡透著些許抱歉,「我沒什麼好採訪的,做的都是小事。」
從他斷斷續續的回憶裡,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時空的溫度。那38年間走過的路,伴著散落在每個轄區的工作記憶,讓我們逐漸描摹出他的人生:一條關於「青春」的路徑。
時間:1982年12月
單位:華新街派出所
18歲,他毛筆寫下的「建北一村」沿用至今
38年前,當時才18歲的毛頭小夥梁德鍾通過社招走進公安隊伍,完成了兒時的夢想。初入警營,梁德鍾就被分配到當時管轄面積最廣、事情最繁雜的華新街派出所,任社區民警。
「我管的段是電測村片區,是江北最早的『平改高』拆遷地和規模最大的工廠家屬區。」梁德鍾依稀記得,「彼時江北只有十餘萬人口,而我的管段就有接近1萬人。」
在那個裝備落後的年代,公文包、鋼筆、記事本是社區民警的標配,出警下段全靠一雙腿,就有了「眼勤、手勤、腳勤」這最常見的口號。
參加公安工作不久的梁德鍾,工作積極性很高。單程步行1個多小時的段,他一下就是大半天。由於段上幾百戶居民剛從鷂子丘拆遷到建新北路一村,需要馬上落實戶口登記和門牌。而當時的臨時門牌要靠民警用毛筆手寫。為了儘快完成登記上牌工作,梁德鍾將臨時門牌上「建新北路一村」縮寫為「建北一村」。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事後他的這一簡寫竟被認可並固定下來。
而今,建北一村早已是江北比鄰觀音橋商業區的重點區塊,這個赫赫有名的簡稱,竟跨越38年沿用至今。
時間:1984年12月
單位:觀音橋派出所
20歲,他狂追2公裡制服盜竊慣犯
1984年,由於江北建設提速,原華新街派出所因管轄面積過大進行拆分,梁德鍾隨段被劃入觀音橋派出所。
臨近春節,為了核對戶口,梁德鍾每天都要去段上走訪。加之,他的段上幾乎全是重慶測試廠9個廠區的家屬院,居民幾乎都是晚上六點後下班,梁德鍾只有晚上七點左右去走訪才能在群眾家裡找到他們,經常都是核查到半夜才回家。
一次年三十深夜,梁德鍾在走訪中,發現一個年輕人慌裡慌張的從一家住戶出來。憑藉對轄區的熟悉,梁德鍾很快判斷該男子是生面孔,有作案嫌疑。
「你是誰,在這裡幹什麼?」梁德鍾大聲盤問。
他的聲音震懾到該男子,男子見勢不好、撒腿就跑,梁德鍾立即上前追趕,大概追趕了有2公裡。
「當時人年輕,體能好,追到一片正在開發的工地時,那個嫌疑人就跑不動了。」回憶平生第一次徒手抓獲犯罪嫌疑人,梁德鍾難掩興奮。事後,他上前制服了男子,也沒顧得上渾身沾滿的泥水,一路回了派出所。經訊問,該男子正是流竄在重慶多次作案的盜竊慣犯。
正是靠這種拼命三郎的架勢,三年嚴打期間,梁德鍾通過走訪發現大量犯罪線索,參與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60多人。
時間:1985年11月
單位:貓兒石派出所
21歲,他幫助困難家庭三姐弟順利復學
1985年11月,因工作需要,梁德鐘被調整到貓兒石派出所任資料、刑偵內勤兼社區民警。談起在貓兒石的歲月,梁德鍾腦海裡浮現出三個稚嫩面孔。
「那是一次外出走訪,我聽到轄區居民擺龍門陣,說有家家長不讓娃娃讀書,造孽得很。」梁德鐘的回憶拉回到35年前。
由於不是梁德鍾所管片區,他便靠著周邊群眾指引,找到了三姐弟家裡。三個娃娃年齡都很小,大的十來歲,小的七八歲,一家五口擠在一間簡陋的房子裡,母親因安全生產事故,落下嚴重的殘疾,臥病在床。
一個家庭五張口,全靠父親一個人當搬運工維持生計,不穩定的微薄收入早已無法支撐全家生活開支。
「先讓娃娃上學,有困難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孩子小,不能動不動就打。」梁德鐘體諒孩子父親的難處,也不斷勸解著他。為了能夠真正的幫助這個家庭,梁德鍾一邊聯繫當時的造紙廠小學,解決三個孩子讀書困難;另一邊在轄區給孩子父親介紹更多的零工機會,更在過年過節時拿出自己的工資為這個家庭置辦年貨、資助生活。
「那個時候我的工資也不高,但想到他們更困難,我又是個單身漢沒有負擔,就多盡我所能幫助一點。」梁德鍾把當年自己的初衷講出來,讓記者熱了眼眶。
由於工作調動和當地拆遷改造,梁德鍾逐漸與這家人失去了聯繫。「現在想來,這幾個娃娃怕是都成家立業了。希望他們日子越過越好吧。」
時間:1987年9月
單位:大石壩派出所
23歲,他牽頭派出所考核試點升級治安聯防隊
1987年,根據組織安排調動,梁德鍾來到大石壩派出所,成為所裡的治安內勤。
當時,為了有效提升公安工作成效,提高社會治安管理水平,市公安局在全市開展目標績效考核試點,在每個區縣選取一個基層派出所,作為試點單位。由試點單位著專人負責擬定初步方案,並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做不斷完善調整。梁德鍾所在的大石壩派出所便是江北定點派出所。
人年輕、有想法、有幹勁,梁德鍾很快挑起了江北試點的擔子。為了能夠讓考核更務實更有效,梁德鍾連續加班、反覆推演,前後十餘次根據具體實踐修改初步方案。為了能夠讓考核指導基層派出所治安防控工作,梁德鍾甚至主動擔當聯防隊員,每周3到4次參與到轄區24小時巡邏來摸清情況,以此不斷完善聯防制度。
「好的方案能最大限度推動工作,這是影響全區乃至全市公安基層派出所的大事,不能有半點馬虎。」正是梁德鍾這種過實過細的工作態度,最終,大石壩派出所試點順利完成,江北分局提出的目標績效考核方案受到市公安局的充分肯定。
時間:1995年7月
單位:石馬河派出所
31歲,他用1年多時間徹底規範派出所「口袋檔案」
8年後,梁德鍾再次調整崗位,來到石馬河派出所,承擔社區內勤工作。
來到新單位不久,仿佛永遠閒不住的梁德鍾,再次為自己找到了「忙點」。由於擔任社區內勤,梁德鍾發現當時派出所常規的「口袋檔案」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破損、失存風險。檔案關係公安工作基礎,更關係到千家萬戶,梁德鍾主動提出由自己負責徹底整理並規範檔案資料保存,並要求所有派出所社區民警走訪收集的數據資料當天報送給他,做到資料不過夜。
「我這個想法很快得到所領導的支持,當然,我自己也很快進入到了連續1年多的高忙時期。」摸摸腦袋,梁德鍾想起曾經的自己,有著一股執著的拼勁。
每天6點起床,7點前到所,成了他的工作常態。為了確保數據歸檔不過夜,他更經常加班到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年多的持續努力,派出所「口袋檔案」全部規整完畢。
「他們當時給我起了個外號,萬金油。」由於長期的數據整理統計工作,梁德鍾對派出所每一個社區的基本情況都了如指掌。因此,不管哪一個社區民警因事告假,梁德鍾都能立刻頂上,確保工作不斷檔。
時間:2018年8月
單位:石門派出所
54歲,他酷暑爬樓整改老舊小區消防隱患
青春在平凡的工作中一晃而逝。
2012年6月,隨著派出所撤銷合併,48歲的梁德鐘被劃入石門派出所工作,崗位也隨之調整為行業場所消防管理。
從調入石門派出所工作至今,梁德鍾通過柔性執法和耐心勸解,妥善處置了很多老大難的消防隱患。
2018年8月,梁德鍾發現通用新村裡有一個老舊居民小區,幾乎每一棟樓的頂樓住戶,都把天台的消防通道加裝一道鐵門,並且在天台上放置舊家具、廢舊物品,存在極大的消防隱患。
彼時正值酷暑,重慶天氣異常炎熱,54歲的梁德鍾需要一層樓一層樓做工作。起初,這些住戶有牴觸情緒,都不願意拆除鐵門,甚至對他言語相向。
但有著多年豐富公安工作經驗的梁德鍾並不為所動,他不厭其煩的走訪講解宣傳,大概用了兩個月時間,最終將住戶們的思想工作順利做通,小區內十餘棟居民樓的消防隱患徹底清除。
「人老了,幹勁不能減退。天氣越熱,消防危險越大,這事刻不容緩。」當被問到這麼炎熱的天氣,還得爬樓去做思想工作,怎麼不讓年輕民警去時,梁德鍾說道,「老同志對老街坊,辦法總要更管用一些。」
後記
時光荏苒,讓我們回望曾經,青春也許已然消逝,但伴隨著青春留下的是最珍貴的青春底色。採訪最後,老梁一句話啟發了記者:「怎麼過都是一輩子,那就認真的幹好想幹的事,一直幹到老!」
是的,青春就是一條路,每一個老民警,只是歷經滄桑的青年。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 記者 彭光瑞 文 任君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