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上海用戶真的很厲害,根據我們平臺的數據,他在今年上半年的夜宵時段(21:00至次日5:00)總共叫了700單外賣,總共花費10萬元!」美團外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近日多家網際網路平臺公布的夜間消費數據,上海「夜間經濟」蓬勃發展,不僅滿足了市民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而且體現出「上海購物」、「上海文化」的吸引力。
【700單夜宵從何而來】
美團外賣工作人員表示,他們聯繫了平臺上那名「夜宵最多」的用戶,想問一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外賣夜宵需求。這名用戶不願意透露太多的個人信息,但表示絕大多數外賣夜宵確實是他個人消費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工作特點是夜班多、工作節奏也比較快,所以晚飯、夜宵和早餐大多通過外賣解決,偶爾也會幫助同事叫外賣。「據這名用戶介紹,有時候他晚飯吃得晚,又或者早餐叫得早,這些訂單可能都算在了夜宵時段,所以出現了半年700單的數據。」美團外賣表示,不論是何種情況,都能說明,深更半夜仍舊提供外賣服務的餐飲店,滿足了用戶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其實,來自各家平臺的統計數據都顯示,上海的「夜間經濟」因為活躍的商戶和熱情的消費者變得豐富多彩。
美團點評統計發現,該平臺上的上海夜間經濟(18:00至次日6:00)交易額佔全時段(0:00-24:00)的40%左右,其中餐飲是夜間消費比重最高的品類,酒吧類消費更有90%以上的銷售額發生在夜間。在生活服務品類中,美容美髮、寵物等品類夜間消費佔比也較高,運動健身、洗浴等品類的夜間消費佔比超過45%。
餓了麼覺得,上海的「夜生活」變得更長了:自2016以來,上海夜間各小時平均活躍商戶數以年均52%的速度增長,其中凌晨3、4、5時的活躍商戶數年均增速超過100%,上海夜晚夜因為活躍的本地生活消費而變長。
淘寶發現,「夜上海」不僅體現在線下,而且體現在線上:來自上海的消費者比其他城市的消費者更愛夜間消費,21時至22時成為他們「剁手」的最高峰。
優酷、大麥、淘票票則覺得「夜上海」的文化氣息濃厚。在優酷上,每晚21時至23時是夜間追劇的最高峰,其中上海觀劇用戶數名列全國所有城市第二;大麥也統計了每晚19時至21時的觀演用戶,同樣發現上海的觀眾數量名列全國第二;在淘票票統計的夜間觀影人數中,上海再次奪得亞軍。
【「老業態」變身「新經濟」】
從不同平臺的數據可以看出,上海的「夜間經濟」絕非簡單的一個「吃」字。尤其是隨著「新零售」的滲透,很多「老業態」迎來的新機遇。
「夜市」曾是上海夜間經濟的典型產物。但由於衛生條件、佔道經營等問題,夜市逐漸退出了市民的生活,讓不少喜歡「夜生活」的市民覺得可惜。可藉助外賣平臺,那些夜市又有了新形象。
壽寧路夜市曾被稱為「小龍蝦一條街」,在業態調整中消失。可如今,那些曾經聚集在壽寧路一條街上的老店通過線上夜市重新出現,並且輻射了更多的群體。記者了解到,在2018年壽寧路整治後,不少小龍蝦店搬入了淮海中路上的一家美食城。但與原先在壽寧路上做生意相比,美食城內的堂食空間相對局限,能夠服務的消費者數量不如壽寧路。於是,越來越多的商戶開始發展外賣。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讓這些店鋪獲得了更多地生意。在餓了麼平臺上,有的商戶一晚上獲得的外賣訂單超過120單,意味著增加服務了120桌客人。
同樣藉助外賣平臺實現「新生」的還有原浦東昌裡路夜市的部分商戶。以前,昌裡路夜市線下人氣很高,夜市裡的商戶堂食生意很好,不太在乎外賣生意。2018年,昌裡路夜市經過整治,商戶搬遷到附近不同區域,線下流量驟減,不少商戶開始動線上的腦筋,紛紛推出外賣服務。有的商戶上線不到一年,外賣訂單已經佔到所有訂單量的90%。
對市民和遊客來說,線上線下聯動的「新零售」還讓他們不再為夜間的突發事件手足無措。京東到家為商戶提供線上點單、線下限時配送服務,使得傳統便利店、藥店等能迅速搭車「新零售」。從京東到家的數據看,上海夜間訂單量同樣排名全國所有城市第一名;在那些深夜訂單中,除了食品外,與藥品相關的也很多,退燒用藥、止疼用藥、胃腸用藥排名前三。「上海的商業設施比較完善,夜間營業的為數不少。但是,包括藥店在內的、銷售特殊商品的商戶原先很難在夜間為市民提供及時服務,但如今藉助『新零售』的力量,不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外來遊客,都能在遇到小毛小病等特殊情況下,得到『夜間經濟』的幫助。」京東到家相關負責人解讀以上數據說。
來源: 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