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壯麗的自然景觀,宜人生存的氣候條件,大自然賦予了雲南永恆的魅力。雲南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少數民族都有不少的歷史傳說和居住習俗,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相當濃烈的「居」色彩,也就是一定意義上的該民族的建築文化,生息在這裡的各民族所世代沿襲的居住方式就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源和流。少數民族建築文化植根雲南這塊豐富的沃土,具有雲南地域和民族特色。獨具地域特色的民族建築構成了讓世界為之一亮的最美雲南符號元素。
白族民居
社會上一直有這麼一個聲音,呼籲全社會搶救正在流失的民族文化。無論紙媒與網媒再到自媒體都應該擔負起這一社會責任。從中國出版大國與人均閱讀量的矛盾,到雲南邊境地區精神文化的現狀;從民族方言和傳統文化的流失到人口較少民族文化面臨消失的危險;從現代居住條件的進步不斷衝擊著雲南少數民族傳統居所建築方式,全社會應該共同發出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呼聲。雲南有著25個少數民族,說到每個少數民族的文化時,在吃喝之外最具吸引力的莫過於那些少數民族的獨特建築。在雲南的少數民族建築都是有生命的,當你走近它時就會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這種氣息扣人心弦、回味悠長。
西雙版納竹樓倩影
西雙版納我去過多次,每次去都會舍星級賓館住傣家竹樓。住在竹樓裡心情是那麼愉悅,聞著竹子散發出的淡淡清香、聽著在竹樓行走時嘎吱嘎吱的清脆聲,如果遇到下雨天,在竹樓裡看著雨水從兩旁水簾式的流下,此時的心境和感受就會瞬間進入唐代詩人李嘉佑的詩境「傲吏身閒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樓;南風不用蒲葵扇,紗帽閒眠對水鷗。」
黃昏時分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幹闌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到過西雙版納,最令人心動的就是那茂密的熱帶雨林以及那一座座美麗別致的竹樓。從外形上看,它像開屏的金孔雀,又似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美麗的景致讓人恍然如在夢中。
傣族建築
情歸三坊一照壁
世人感受雲南大理最貼切的一句話「上關風、下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如果去大理只是為了感受大理的人文、大理的風情、大理的美景、大理的美食,那還差著大理的白族民居吸引力。「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築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型式。這類民居在白族地區最普遍,給人以舒適華麗、綽約多姿的印象。院內各處裝修大都選用木料,極其華貴,千姿百態,特別是木料的雕工技巧十分精湛。我去大理時住在一個三坊一照壁的客棧裡,女主人是一位白族段姓老阿婆,她為人非常真誠,有著典型的大理人純樸的性格特徵。做得一手好菜,閒暇時還會主動帶客人遊走大理,因為她年輕時做過歷史老師,途中還給客人講解著大理的文化和一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洱海邊的老媽媽
此行給我的感觸頗多,在大理不僅僅感受著美景、美食,還有一種很深層次的感覺就是讓你每當一看到大理白族民居的厚重感,就立刻情不自禁的想要融入大理這個地方的文化氣息中。
哈尼族的文化底蘊- 土掌房
如果你到過元江,沒住過哈尼族的土掌房,那會是一大遺憾。元江哈尼族民居——土掌房是土木結構的平頂房,在土基牆或土夯牆上搭木楞,木楞上蓋柴草,柴草上鋪一層泥土,捶實抹平,構成平坦光滑的屋頂。土掌房是哈尼族傳統民居的原生形態,承載著哈尼族的文化內涵,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向世人展示了不一樣的人文風情。
哈尼族土掌房
哈尼族扇子舞
雲南少數民族建築
雲南少數民族建築具有多元性、豐富性、原生性及景觀獨特性等文化特徵,體現了各民族歷史上不同的社會形態和家庭結構。但是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一些新型的建築不斷衝擊著這些少數民族的原生建築,我們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應該更多的考慮到保護原生建築的重要性。提到如何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如果少了保護少數民族的原生建築,那文化必有殘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