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中央、廣東和港澳媒體記者等組成的「粵港澳媒體灣區行」採訪團來到香港,採訪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他們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產業多元化、科技創新發展和民生保障等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空間。
「要抓住建設大灣區的重大機遇,把香港優勢帶進大灣區。」楊偉雄說,香港可以匯聚內地以至全球的創新資源,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優勢互補,助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國兩制」是大灣區建設的獨特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聶德權表示,大灣區具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單獨的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點,這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也是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具體體現在開放程度高、發展速度快和國際化程度高等方面。
在聶德權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尤其是帶動創新創業科技的發展。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充分發揮香港和內地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機會共贏。二是為香港拓展生活和發展的空間,給香港居民包括年輕人創業、休閒、求學等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平臺。
楊偉雄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尤其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為香港經濟帶來新增長點。「要抓住建設大灣區的重大機遇,把香港優勢帶進大灣區,凝聚國家科創力量,營造國際一流的科創生態系統,尋求突破,成就自身,貢獻國家。」
兩年多投入上千億港元發展創新科技
自2015年成立以來,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從創科基建、推動研發、匯聚人才、支援企業、推動再工業化等多方面著手,積極構建有利於創新科技發展的生態系統,同時力求突破,如港深攜手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合資格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等。
「本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行政長官領導下,兩年多來已經投入超過1000億港元發展創新科技,廣受業界認同。」楊偉雄透露。
一系列效果開始顯現:香港的獨角獸企業從無到有,目前有約8家;創新科技融資升幅驚人,VC總投資額由2014年接近13億港元,增長至2018年接近180億港元;初創企業數量也從2014年的1065家增加到2018年的2625家,其中有三成以上由非本地人創辦。「據我觀察,世界上只有其他兩個地方有這樣的特點,就是美國矽谷和以色列特拉維夫。」楊偉雄說。
優勢互補助建國際科創中心
楊偉雄認為,香港擁有優質的金融體系、世界級的大學、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健全的司法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等,而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轉化科研成果和先進位造的能力。香港可以匯聚內地乃至全球的創新資源,與大灣區內各城市優勢互補,助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他介紹,香港正全力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平臺,與深圳攜手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標誌性平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其中香港和深圳分別提供0.87平方公裡和3平方公裡土地,推動科研資金、資源、人才流通。「我們正在做一個重要的規劃,明確香港園區的發展思路、商業模式,預計今年上半年就會完成。我們會和深圳一起探討,協同發展。」
目前,中科院的醫療科技、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技兩個創新平臺已落地香港,未來將入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我們已經收到47份來自11個經濟體的申請建議書,包括世界各地頂尖大學及研發機構。」楊偉雄說。
「期待大灣區城市有更多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和優惠政策。」聶德權表示,前不久,廣東珠三角地區已有10個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正式授牌,成為香港年輕人創新創業基地,並提供了創業補貼、創業基金、培訓津貼、人才公寓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新創業。
推進港大港中大到大灣區成立醫學院
「大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優質的醫療、教育是重要保障。」聶德權說,正在推進粵港兩地的醫療合作,例如推進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到大灣區成立醫學院,培養高素質醫療人才;鼓勵港資醫療機構到內地運營,爭取在稅收等政策上實現新突破,讓資金順利往返於內地和香港。
同時,期待一些具體舉措實現新突破。譬如醫療人員和機構,能夠在內地使用香港常用但又沒在內地註冊的藥品和醫療儀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每年給每個超過65歲的居民派發2000元醫療券,現在可以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使用,接下來爭取擴展到其他優質醫療機構。
當前,香港擁有40多名兩院院士、4間世界100強大學,高等教育實力突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香港高校正準備到廣東辦分校,為人才培養、科研發展、知識轉移及產業化等創造有利條件。
「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建分校,可以實現雙贏。」聶德權表示,「我們與每一所大學保持緊密聯繫,及時反饋到內地的辦學意向,並與國家部委和廣東溝通,做好高校與內地合作的促成者。」
聲音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文匯報執行總編輯吳明:
香港人的未來就在大灣區
從廣州南站出發,坐上疾馳的復興號,僅用1個小時,採訪團便到達了香港西九龍站。這是廣深港高鐵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加速度。
類似的變化被媒體及時記錄並傳播到大江南北。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文匯報執行總編輯吳明介紹,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新聞採訪報導佔了傳媒集團所有報導的三分之一。他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該集團依託深圳和華南新聞中心,著重採訪了大量灣區內創業的年輕人、成功人士,播報了粵港澳科技創新、港人內地創業等眾多專題。
豐富多彩的新聞資訊和鮮活生動的大灣區故事,也藉助社交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吳明表示,該集團正著力打造集群式的社交媒體平臺,向香港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傳播粵港澳大灣區的一手資訊,增進他們對大灣區的了解與認同。「香港一定要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人的未來就在粵港澳大灣區。」吳明說。
全媒體記者 胡良光 吳少敏 統籌:劉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