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香港優勢 助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2020-12-12 南方新聞網

  5月20日,由中央、廣東和港澳媒體記者等組成的「粵港澳媒體灣區行」採訪團來到香港,採訪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他們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產業多元化、科技創新發展和民生保障等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空間。

  「要抓住建設大灣區的重大機遇,把香港優勢帶進大灣區。」楊偉雄說,香港可以匯聚內地以至全球的創新資源,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優勢互補,助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國兩制」是大灣區建設的獨特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聶德權表示,大灣區具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單獨的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點,這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也是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具體體現在開放程度高、發展速度快和國際化程度高等方面。

  在聶德權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尤其是帶動創新創業科技的發展。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充分發揮香港和內地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機會共贏。二是為香港拓展生活和發展的空間,給香港居民包括年輕人創業、休閒、求學等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平臺。

  楊偉雄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尤其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為香港經濟帶來新增長點。「要抓住建設大灣區的重大機遇,把香港優勢帶進大灣區,凝聚國家科創力量,營造國際一流的科創生態系統,尋求突破,成就自身,貢獻國家。」

  兩年多投入上千億港元發展創新科技

  自2015年成立以來,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從創科基建、推動研發、匯聚人才、支援企業、推動再工業化等多方面著手,積極構建有利於創新科技發展的生態系統,同時力求突破,如港深攜手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合資格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等。

  「本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行政長官領導下,兩年多來已經投入超過1000億港元發展創新科技,廣受業界認同。」楊偉雄透露。

  一系列效果開始顯現:香港的獨角獸企業從無到有,目前有約8家;創新科技融資升幅驚人,VC總投資額由2014年接近13億港元,增長至2018年接近180億港元;初創企業數量也從2014年的1065家增加到2018年的2625家,其中有三成以上由非本地人創辦。「據我觀察,世界上只有其他兩個地方有這樣的特點,就是美國矽谷和以色列特拉維夫。」楊偉雄說。

  優勢互補助建國際科創中心

  楊偉雄認為,香港擁有優質的金融體系、世界級的大學、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健全的司法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等,而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轉化科研成果和先進位造的能力。香港可以匯聚內地乃至全球的創新資源,與大灣區內各城市優勢互補,助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他介紹,香港正全力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平臺,與深圳攜手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標誌性平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其中香港和深圳分別提供0.87平方公裡和3平方公裡土地,推動科研資金、資源、人才流通。「我們正在做一個重要的規劃,明確香港園區的發展思路、商業模式,預計今年上半年就會完成。我們會和深圳一起探討,協同發展。」

  目前,中科院的醫療科技、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技兩個創新平臺已落地香港,未來將入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我們已經收到47份來自11個經濟體的申請建議書,包括世界各地頂尖大學及研發機構。」楊偉雄說。

  「期待大灣區城市有更多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和優惠政策。」聶德權表示,前不久,廣東珠三角地區已有10個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正式授牌,成為香港年輕人創新創業基地,並提供了創業補貼、創業基金、培訓津貼、人才公寓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新創業。

  推進港大港中大到大灣區成立醫學院

  「大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優質的醫療、教育是重要保障。」聶德權說,正在推進粵港兩地的醫療合作,例如推進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到大灣區成立醫學院,培養高素質醫療人才;鼓勵港資醫療機構到內地運營,爭取在稅收等政策上實現新突破,讓資金順利往返於內地和香港。

  同時,期待一些具體舉措實現新突破。譬如醫療人員和機構,能夠在內地使用香港常用但又沒在內地註冊的藥品和醫療儀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每年給每個超過65歲的居民派發2000元醫療券,現在可以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使用,接下來爭取擴展到其他優質醫療機構。

  當前,香港擁有40多名兩院院士、4間世界100強大學,高等教育實力突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香港高校正準備到廣東辦分校,為人才培養、科研發展、知識轉移及產業化等創造有利條件。

  「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建分校,可以實現雙贏。」聶德權表示,「我們與每一所大學保持緊密聯繫,及時反饋到內地的辦學意向,並與國家部委和廣東溝通,做好高校與內地合作的促成者。」

  聲音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文匯報執行總編輯吳明:

  香港人的未來就在大灣區

  從廣州南站出發,坐上疾馳的復興號,僅用1個小時,採訪團便到達了香港西九龍站。這是廣深港高鐵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加速度。

  類似的變化被媒體及時記錄並傳播到大江南北。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文匯報執行總編輯吳明介紹,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新聞採訪報導佔了傳媒集團所有報導的三分之一。他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該集團依託深圳和華南新聞中心,著重採訪了大量灣區內創業的年輕人、成功人士,播報了粵港澳科技創新、港人內地創業等眾多專題。

  豐富多彩的新聞資訊和鮮活生動的大灣區故事,也藉助社交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吳明表示,該集團正著力打造集群式的社交媒體平臺,向香港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傳播粵港澳大灣區的一手資訊,增進他們對大灣區的了解與認同。「香港一定要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人的未來就在粵港澳大灣區。」吳明說。

  全媒體記者 胡良光 吳少敏 統籌:劉江濤

相關焦點

  • 創新加速度: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創新加速度: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原標題: 伴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紮實推進,粵港澳三地創新要素加速流動,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加速形成。  7月26日召開的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指出,要以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大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集聚世界一流創新人才,深入推進跨境科技合作,築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支撐。  當前,粵港澳三地創業聯動活躍,創新鏈條融通。
  • 劃重點|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未來要這麼建
    隨著粵港澳三地創新要素加速流動,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加快形成。  2重點創新平臺建設  ●加快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推動設立全球領先的科學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  ●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  ●打造科技成果對接轉化平臺。
  • 香港官員: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在受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產業多元化、科技創新發展和民生保障等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空間。在聶德權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尤其是帶動創新創業科技的發展。
  •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香港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納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之一。香港特區政府正充分利用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結合自身優勢,致力於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香港將著力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覃思 鄭潔琳 )10月13至16日,第38屆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及第22屆國際電子組件及生產技術展於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商貿平臺,今年兩展共吸引超過4300家來自25個國家及地區的參展商。
  • 香港科技大學與華大基因合作設立研究中心
    人民網香港8月2日電 (記者張慶波)香港科技大學(簡稱科大)與權威基因組學研發機構華大將合作設立研究中心,為新一代基因序列及研究工作構建平臺,致力開拓具深遠影響的新型醫療診斷和治療方法。
  • 深圳: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國際開放創新中心
    最近,深圳市政府印發了《關於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國際開放創新中心的若干意見》,《若干意見》以科技創新為主軸,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國際合作為特色,以深港協同為抓手,從市級層面全面構建支持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的政策框架體系,全力支持建設成為深港科技創新跨境合作先行示範區、國際先進創新規則的試驗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放創新先導區、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中試轉化集聚區
  •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引領首都高質量發展
    會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其中提到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新引擎。全會強調,要更加突出創新發展,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北京作為首都,其4個核心功能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 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優勢 香港虛擬銀行「牛刀小試」
    香港金融管理局如此評價:首家虛擬銀行投入運營不僅意味著銀行用戶能夠體驗到更多創新,也標誌著香港銀行業邁進一個新的裡程。前所未有的新型體驗香港虛擬銀行是橫跨科技圈和金融圈的產物,從一開始就肩負著科技創新和普惠的使命。
  • 21世紀中心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
    2020年11月10-11日,由博鰲亞洲論壇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在澳門召開,大會以「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聚焦疫情後經濟復甦和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
  • 石曉輝:發揮高校優勢 助推重慶西部創新中心建設
    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1月16日17時10分訊(記者 黃宇 劉豔)今(16)日下午,重慶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情況」為主題,舉行第二場專題記者會。市人大代表、重慶理工大學校長石曉輝認為,要發揮高校優勢,助推西部創新中心建設。
  • 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該怎麼建
    海澱的目標很明確,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推進中關村東區整治改造,竭盡全力為科技創新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推動創新資源發揮最大作用,加快大院大所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海澱將繼續發揮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向全市其他15個區和津冀兩地拓展延伸、協同發展,讓中關村創業者的咖啡更有味道,讓中關村創新企業更有激情和熱量。
  • 港媒:四川借優勢欲當歐亞物流中心 香港還能傲慢麼
    香港再不可以原地踏步,而要繼續利用「一國兩制」優勢,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參與到國家發展中去,才能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四川佔地利 當歐亞物流中心四川省是中國西部一個內陸省份,無論國際化水平還是寬度廣度,都無法與香港比擬。
  • 成都高新區與香港紫荊谷共建創新中心
    記者從當天的戰略合作籤約儀式上了解到,為促進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成都高新區和香港紫荊谷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建「成都高新(香港)創新中心」,突出「雙向、優質、便捷、創新」特色,打造四川與香港創新科技服務的直通「高鐵」,在香港和成都之間開出「國際融資直通車」「創科項目產業化直通車」「人才交流直通車」和「支持政策直通車」。
  • 「僑界貢獻獎」獲獎者:發揮僑界優勢 以全球視野助力科技創新
    「中國僑界貢獻獎」獲得者、推想科技創始人陳寬這樣介紹公司的AI醫療影像系統。今年32歲的陳寬在北京創業已經4年多了,當年他放棄在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回國創立推想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開發AI輔助醫療影像診斷系統,讓機器通過訓練獲得基礎性的影像分析能力,使人工智慧技術服務於生命健康。
  • 專訪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劉信義:發揮上海優勢,為全球金融科技發展...
    全球排名連續躍升之後,上海將如何發揮金融科技的積聚優勢?成為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將在哪些方面發力?由上海國際集團倡議發起成立的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將如何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帶著這些問題,在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期間,第一財經獨家專訪了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理事長、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劉信義。
  • 問計香港經濟:將深圳和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科創中心
    對於如何實現香港與內地經濟的「齊飛」,專家們形成的共識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香港應發揮金融中心的相對優勢,深圳等地也要進一步提升製造業水平,共同構建國際化科創中心。其中,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研究人才的自由流動,是很好的突破口,目前已有不少城市通過個人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吸引香港的高端人才。
  • 專訪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劉信義:發揮上海優勢,為全球金融科技發展...
    而上海已搶先在金融科技的賽道上奮起發力。2020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首次躋身全球前三。金融科技評分章節中,上海連續4期排名前三。全球排名連續躍升之後,上海將如何發揮金融科技的積聚優勢?成為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將在哪些方面發力?
  • 中山加快對接香港、澳門創新資源 融入國際創新網絡
    憑藉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中山市在謀劃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加快探索與港澳的產業合作、創新合作、高校合作等多種合作方式,積極融入國際創新網絡,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樞紐。林鄭月娥在調研中山時曾表示,香港與中山具有很強互補性,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希望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香港能與中山加強交流。她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臺,中山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級創新科技中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繼林鄭月娥訪問後,香港特區立法會、粵港澳大灣區聯繫事務委員會、「粵港澳三地智庫對談」等考察團也先後到訪中山。
  • 破局攻堅,唯有創新——香港多管齊下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新華社香港11月28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受到持續多時的社會事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未來經濟需要找到新起點,創科是重要出路。  事實上,香港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特區政府和科研機構通過匯聚人才、加強與內地合作等措施,多管齊下,銳意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創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