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317國道(四川段)之三(探秘德格印經院)

2020-08-27 麗航行攝

從雀兒山下來,我們在一點過鍾到達德格縣城。位於山溝中的德格縣城,是四川最邊遠的縣之一,距成都900多公裡,而到西藏昌卻只有100多公裡。縣城很小,但建築充滿藏族特色,安詳而寧靜。德格縣東與甘孜縣毗鄰,南與白玉縣相接,西與西藏江達縣隔金沙江相望,北與石渠縣接壤,地處金沙江、雅礱江上遊。


印經院大門

我們到德格縣城午飯後,就去了印經院參觀,印經院構造獨特,紅牆高聳,綠樹婆娑,幽靜壯觀。靠大門一側為一樓一底,正房則為二樓、三樓,參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築風格。

創 建於1729年的德格印經院,是迄今全國最大的藏文印經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寶庫」、 「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寶庫」的稱謂和盛名,全名「西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屬於藏傳佛教的薩迦派,位於更慶寺內,實際就在縣城中。 199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格印經院是我們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地,川藏北線我們也是第一次走,進入德格縣境,那獵獵飄舞的經幡,隨處可見身著赤褐色服飾的僧侶,已經有了一種身入佛教勝地的感覺。

進印經院大門後,不大的小院子,左邊一棟三層樓高的藏式樓房,就是印經院的製作場所。院內分藏版庫、紙庫、曬經樓、洗版平臺、裁紙齊書室及佛殿、經堂等,印書操作也在其中。


和管理印經院的喇嘛合影


德格縣在藏區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的稱譽,德格藏文化,繼承和發展了藏區古代宗教文化,歷史上境內藏文化學者雲集。 在這裡,有康巴藏傳佛教五大教派的祖寺;有康區著名的五所五明佛學院;是甘孜州寺廟最多的地方,達到57座;在這裡最著名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德格印經院。這一切都顯示著藏傳佛教在這塊土地上的興旺、發達、繁榮。


德格印經院最大的看點是它的印刷工藝,使用的是傳統的雕版印刷。至今還在使用雕版印刷的恐怕全國僅此一家,所以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去後,先參觀的是最後一道工序,將印好的經文碼整齊,裁去不規則四邊。

德格印經院的印刷工藝大體可分裁紙、顏料加工、印刷、裝訂四個流程。又可細分裁紙、泡紙、兌墨、研磨、兌制硃砂、取版、印刷、晾曬、洗版、歸庫、分頁、核對、裝訂、打磨、刷色邊、包裝等十餘道工序。上述工序既是流水作業,又相互交叉,有條不紊。

印刷是整個生產工藝流程中工人負荷較重、工序相對較多的關鍵部分,主要在印經院的二樓。印刷工由兩人一組,一高一矮相對而坐,印版就放置在兩人之間的斜板上。高坐的人負責接紙並準確固定印版與印紙之間的一拓面,以及在印版上滾墨,矮坐的人則一邊遞紙,一邊持卷布幹滾筒,自上而下雙手推過,迅速揚起已印的書頁放置一旁,如此周而復始。站在旁邊仔細觀看,只見工人雙手翻飛,令人眼花繚亂,也令人讚嘆。

印刷工序在二樓,只是與許多藏式建築一樣,採光不太好,上樓下樓得小心翼翼。不過,這也許有利於印刷雕版的保護。

工人們熟練地用手配合,一張一張的印出經文。





刻好經文、已塗好硃砂的木版


印經院中除了印刷工作場所,在二、三樓還有大小不一的藏版庫,約佔整個建築面積的一半。藏版庫中排列著整齊的版架,上面放滿了精緻的雕版,每版有一手柄,這是「德格巴爾康」的特色之一。書版規格有許多種,最大的長110多釐米,寬70釐米,厚約5釐米;最小的長約33釐米,寬僅約6釐米。

據說全院現有雕版27萬多塊,規模宏大。這些雕版中,有經文,有史籍,有畫版,儲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可以說它們是藏族文化的長城,文化的史詩,文化的奇蹟。

德格印經院以藏書豐富,門類齊全。各教派兼容並蓄著稱於世。從最初的搜集書稿開始,到各大藏區遍尋手抄本或木刻印本,請著名學者認真分類校勘定稿。定稿後,由精於藏文(楷體)書法的數十人繕寫書版,並由幾位學者核審;然後由數百名經過培訓、挑選出來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學者校對。經過4次反覆校對,確認無誤後,又經過對經版的複雜細緻的防腐、防裂等技術處理,一塊經版才算製作完畢。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規定十分細緻、嚴密,完成的經版字跡清晰準確,經久不變。


據印經院喇嘛介紹,印經院的藏書在我國藏族地區各印經院中首屈一指,有佛教經典、天文、地理、醫學、歷史、文學、音樂、美術、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叢書或專著200多部,其中還有一些珍本、孤本。如該院收藏的《印度佛教源流》,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早已失傳,國際上的科研工作者和佛教徒也得求助於它。《漢地宗教源流》一書,也是研究漢地佛教和考查歷史上漢、藏關係的珍貴材料。有300年歷史的梵文、尼泊爾文、藏文對照的《般若八千頌》經版,亦為世界所僅有。


印經院頂層是曬版的地方,站在頂層,可以看見周圍的一切。






剛剛製作完的木版,上了桐油,再晾曬木版,要反覆這樣製作,達到防腐、防裂的作用。



這位老先生,我們在甘孜縣城碰到過他,又在這裡再一次碰到,在太陽下打坐。


好大的轉經筒


印經院四周的紅牆



從印經院出來,已經下午六點過鍾了,看見當地的藏族人正圍著印經院的圍牆轉經。







我們又到與印經院一牆之隔的更慶寺參觀





漂亮的酥油花



更慶寺


藏式民居


中國的萬裡長城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中國藏區的《格薩爾》被稱為世界最長的史詩。作為《格薩爾》故鄉的印經院的經版,也可謂是一個奇蹟。一部文化史詩,德格人硬是挺起胸膛,挑起了這付重擔,把心血和汗水、智慧全部投進了印經院,才帶來了今日印經院的萬裡墨香。

相關焦點

  • 行攝317國道(四川段)之一(折多山—塔公—甘孜—新路海)
    2014年的端午節小長假,我們幾個愛旅行和攝影的同學,自駕車去了甘孜州的德格縣,目的地就是德格印經院以及這一路上藏區的旖旎風光。因為下午才從成都出發,我們這次選擇的路線是:成都——石棉(高速路),再由石棉——瀘定(住宿),——康定——新都橋——塔公——道孚——爐霍——甘孜(住宿),——翻雀兒山——德格(住宿)。
  • 藏地日記——國道317(十四)
    榮布鎮在317國道上算一個大的鄉鎮,從那曲出來的很多人選擇住這裡原因,大概也和我一樣,到巴青縣住太近(250公裡),到丁青縣有稍遠(490公裡),到榮布鎮正好。途徑索縣時,還有時間遊覽一下「小布達拉宮」贊丹寺。贊丹寺規模不是很大,但也有三千年的歷史,遊覽只做登記不要門票的。
  • 騎行317川藏線攻略(四川段)
    川藏北線(317國道)概況:317川藏北線:起點為四川成都,終點為西藏拉薩,行者路書編號:796441,約全程2210公裡,相比318川藏南線多了100公裡。由成都出發經317國道,經都江堰到映秀鎮,再沿國道350(以前是省道S303),穿過臥龍自然保護區,翻越終年雲霧繚繞的巴郎山,經小金縣,抵嘉絨藏族的主要分布區丹巴,經民居典範道孚,到達爐霍。
  • 行攝317國道(四川段)之二(翻越雀兒山)
    雀兒山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有數十座之多,其中超過6000米的山峰有3座,雀兒山藏名「措拉」,意為大鳥羽翼。雀兒山主峰海拔6168米,該主峰山勢挺拔,壁立於周圍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故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山麓海拔3500~3800米,相對高差約1000~2000米。
  • 行走317川藏北線《十四》(馬尼幹戈一德格)
    作者:琴2020.9.7行走317川藏北線《十四》(馬尼幹戈一德格)行者路書編號:2763407凌晨聽到外面下雨,心想正好不走了休息一天,誰知天亮雨停了,姐妹倆商量後決定出發。一出門就爬坡五公裡,改了以往出門下坡的「套路」。
  • 行攝317國道(四川段)之四(紅海子、筆架雪山、高山杜鵑)
    雅拉雪山主峰海拔5820米,又稱海子山、亞拉神山,是大雪山的主峰之一,跨道孚、康定、丹巴三縣,其西北面與塔公草原相連雅拉雪山主峰海終年積雪覆蓋,盛夏時日,在如花似錦的塔公草原上觀瞻雅拉雪峰,有如臨仙界之感。神山在當地有極高威望。
  • 我的環駕中國邊境線攝影創作之旅,我們都走過哪些地方(十二)
    ,縣城也非常的小,德格印經院周圍也沒有什麼房子,走在大街上就能看見。」、「雪山下的寶庫」盛名的德格印經院,全名「西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於1729年。德格印經院一瞥德格印經院以藏書豐富,門類齊全。
  • 善地德格 藏文化百科全書
    德格印經院全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德格成為躋身於三大文化中心之列。德格藏族群眾寬廣的胸懷更是讓這裡成為著名的文化名城。有「康巴文化中心、格薩爾王故裡、南派藏醫發祥地」之稱。   隨著雀兒山隧道的貫通,一條新的川西自駕遊黃金通道被打通,行駛在德格境內的國道317線上,沿途寬闊延伸的公路、天藍地闊的草原、芬芳百態的花海、危聳林立的山巒、錯落有致的藏式民居、炊煙繚繞的牛毛帳篷、健壯溫順的犛牛……   這裡不僅有高聳雲天的雀兒山,還有聞名遐邇的德格印經院、「西天瑤池」玉隆拉措、「康北普羅旺斯」獨木嶺牧俗文化旅遊景區、三聯湖、多瀑溝、聖地·帕翁卓勒景區
  • 自駕G317川藏北線(上)——走進西藏康巴江達
    國道繼續前行,由於遇到修路,途中繞道,翻山越嶺,穿越農田和村莊,比預計的時間晚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達德格,天色已晚(8點),沒能去成著名的德格印經院,遺憾留給下次。江達因處覺普溝口而得名,是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區)的結合部位,也是藏東的門戶,舉世聞名的川藏公路317國道經過這裡。江達旅遊資源豐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智慧結晶讓江達成了整個西藏靚麗的一道風景。這裡青山綠水,民風淳樸;山嶽起伏,流水潺潺;歷史悠久,文化豐富;蘊藏著無限草原資源。
  • 川藏317 318 有那麼複雜?達人 三張圖 搞定了,妥妥的!
    318國道,人們稱他為川藏南線,而川藏北線就是317國道這兩條均是進藏的入門級線路,而從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一路可謂是驚、險、絕、美、雄、壯等風光盡收眼底,△317國道,318國道 路線圖(實際地圖繪>Day5:色達 - 甘孜 - 德格印經院 - 德格(宿);Day6:德格 - 金沙江大橋 - 江達 - 昌都(宿);Day7:昌都強巴林寺 - 類烏齊 - 孜珠寺 - 丁青(宿);Day8:丁青 - 巴青 - 索縣(宿);Day9:索縣
  • 川藏 317 318 有那麼複雜? 達人 三張圖 搞定了,妥妥的!
    318國道,人們稱他為川藏南線,而川藏北線就是317國道△317國道,318國道 走向圖(實際地圖繪製,準!)>Day5:色達 - 甘孜 - 德格印經院 - 德格(宿);Day6:德格 - 金沙江大橋 - 江達 - 昌都(宿);Day7:昌都強巴林寺 - 類烏齊 - 孜珠寺 - 丁青(宿);Day8:丁青 - 巴青 - 索縣(宿);Day9:索縣 -
  • 國道317,景色和路況都是318的「加強版」!
    317國道就是這麼神一般的存在雪山之間,與318隔山而望並行深入西藏。景色和路況都是318的加強版,只在少數越野發燒友中相互吸引著。317國道始於四川成都至於西藏藏北那曲,全長2034千米,也是西藏公路主骨架網「 三縱兩橫六通道」中北橫線的組成部分。
  • 德格印經院憑什麼被稱作藏文化的百科全書?聽聽官方是怎麼回復的
    - 藏文化的故宮博物院 -藏地之精華,在於山水與人文,要進一步了解藏文化之深邃,德格印經院就是一個必去的地方。在其他印經院的經版都以黃教(格魯派)的經文為主,惟有德格印經院以海納百川的人文情懷,承擔起了在後人看來是兼收各家各派和不同地區的文化經典的收藏、保護和傳播的歷史使命。
  • 預約暑假|行攝雪域高原 追尋英雄傳奇 探秘康巴文化 拍攝文化遺產紀錄片
    四川甘孜 康巴藏區《格薩爾》史詩文化在這裡源遠流長、名揚天下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被譽為「中國雕版印刷活化石」濃墨重彩、溢彩鎏金的唐卡繪畫讓人流連忘返更有那古樸厚重、場面壯觀的藏戲與鍋莊預約2020暑假,行攝雪域高原四川甘孜康巴藏族文化紀錄片研學營追隨格薩爾王的腳步
  • 「地獄之路」—川藏線自駕遊,獨自守望的317國道
    說起川藏線,那麼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318國道,國道318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條進藏又險又美的公路,其實318國道只是川藏南線。的確,其實川藏線,並不只有國道318,它還有一條北線,一樣的秀麗壯美,一樣的神秘古老!它就是317國道,同樣是在新都橋作為分界點,南北之行兩條路;比起早已聲名大噪的川藏南線318國道 ,川藏北線317國道可謂是相當低調。
  • 四川德格:川藏北線第一險,翻越317國道雀兒山埡口
    四川德格:川藏北線第一險,翻越317國道雀兒山埡口四川德格:川藏北線第一險,翻越317國道雀兒山埡口四川德格:川藏北線第一險,翻越317國道雀兒山埡口317國道雀兒山埡口四川德格:四川德格:川藏北線第一險,翻越317國道雀兒山埡口
  • 行走317川藏北線《十五》(德格一江達)進入西藏界
    作者:琴​2020.9.7行走317川藏北線《十五》(德格一江達)進入西藏界行者路書編號:2763408【 江達,海拔3545m 】德格,海拔3281m13.9km 龔埡鄉,海拔3132m(食宿)17.2km 川味,海拔軒3104m(食宿)19.7km 兩家藏家樂,海拔3083m(食宿
  • 獨家:走進百年德格印經院 手工印經延續至今,被譽為「雪山下藏族文化寶庫」
    走進德格印經院,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的德格印經院始建於18世紀初,藏品豐富,被譽為「雪山下藏族文化寶庫」。百年來,印經院的工人們從未停止過勞作。在這座尚未安裝電燈的古老工坊裡,在古木、煙墨與酥油相雜的濃濃暗香中,一行又一行經文從斑駁的經版和泛黃的紙張之間躍然而出。
  • 15天,6人拼車西藏行,詳細遊記(合集)
    (不含個人購物和景點門票)拼車相比自駕,最大的弊端是少了自由,儘管是走馬觀花,西藏之行依然讓我回味無窮,一路上,有太多讓人難忘的風景和經歷。我相信,西藏,我還會再來的!,遊色達後,沿317國道西行,到昌都後,南下去往318國道。
  • 我的西藏遊記(合集)
    實際路線:長治出發,經閬中古城、上裡古鎮,走川藏南線318國道,經瀘定橋,到新都橋。由此北上,經塔公草原,到爐霍,上川藏北線317國道,遊玩色達。隨後,沿317國道,一路西行,到昌都後,折向南行,再上318國道,西行,經然烏湖、米堆冰川、林芝,到拉薩。觀文成公主劇,瞻仰布達拉宮,遊玩羊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