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書迷騎行35天赴揚州 寫十萬字旅行日記(圖)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牛歌在揚州個園留影。對方供圖

  「酷愛讀書、旅行,更喜歡騎自行車遊歷。」近日,一位來自湖北的名為「牛歌」的作家,從湖北襄陽騎自行車來揚旅行。

  「因為酷愛汪曾祺,一定要來揚州好好看一看。」記者昨天連線了解到,對方歷時35天、行程2000多公裡,先後跨越鄂湘贛浙蘇五省,終於抵達揚州,上演了一場現實版「千裡走單騎」。

  第三次長途騎行

  從湖北襄陽一路騎到揚州

  一輛自行車,一些簡單的行李。湖北籍作家「牛歌」,從襄陽出發,一路騎行來到揚州。

  「李白有名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孟浩然就是襄陽人,我的老鄉。和這位同鄉先賢一樣,我也是下了一次揚州。不過他是乘船,我是騎車。」昨天下午,牛歌對記者說道。

  據悉,牛歌是湖北襄陽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過散文集《水邊的歌手》,旅行筆記《萬裡走雙騎》,長篇紀實散文《憶三弟》。在《長江文藝》《西南軍事文學》等雜誌發表過小說。

  「我是第一次來揚州,但對這座城市並不陌生,曾讀過清代李鬥的《揚州畫舫錄》,對揚州一直心存嚮往。」牛歌介紹,「因趕上了節假日,遊客太多,我在揚州僅僅逗留了一天,遊覽了瘦西湖,何園,個園,揚州文化積澱極為豐厚。」

  據介紹,2006年秋,他曾獨自騎車遊歷鄂、贛、皖三省,歷時27天,行程2000多公裡。「這是我的第三次騎車長途旅行,從湖北襄陽出發,跨越鄂湘贛浙蘇五省,歷時35天,行程2000多公裡。」牛歌介紹,「揚州是旅行中的一站。」

  一場文化之旅

  酷愛汪曾祺,專門來揚看看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接觸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幾乎讀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很喜愛汪先生的文字,『散而莊,澹而腴』。」談及自己來揚的原因,這位文化學者毫不吝嗇對汪曾祺的仰慕之情,「汪先生是一位特別真誠的作家,他的作品特別『走心』,自然、平淡,甚至有點家常,卻能把普普通通的生活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所以自己也一定要來到他的城市看看,到他住過的地方瞧一瞧。」

  「我是從家鄉襄陽出發的,經過的地方很多:荊州、嶽陽、修水、南昌、鷹潭、鉛山、上饒、衢州、金華、紹興、烏鎮、杭州、常州、揚州、高郵、南京、合肥、信陽……經過了不少城市,路線都事先做了安排,這是一次文化之旅。」牛歌說道,「譬如荊州的張居正故居,嶽陽的君山、嶽陽樓,江西修水的黃庭堅故裡、陳家大屋(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的老屋),杭州西湖、浙江博物館、黃賓虹故居……揚州羅聘故居、史可法墓祠,高郵汪曾祺故居、汪曾祺文學紀念館……這些都讓我覺得格外有意義。」

  「一路都是靠導航而來,在揚州,發現了幾家很符合城市味道的獨立書店,我極為愛好讀書,在揚州還買了汪曾祺的書籍,回家珍藏。」對方笑著表示,「因為汪先生而特別想來看看古城揚州,也因為在揚州,繼續購買汪先生的書籍,不僅圓了自己的願望,更加豐富了這場文化之旅。」

  寫下10萬字日記

  欲出版旅行日記《萬裡走單騎》

  「世界那麼大,快點騎行來揚看看。」在牛歌來揚的過程中,也遇到過不少熱心的揚州市民,很多揚州的年輕人看到他的經歷後,紛紛點讚。「遇到一家獨立書店,在裡面和掌柜很聊得來,留下了彼此的聯繫方式。揚州這座城市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很開心有這樣的互動。」牛歌感慨道。

  「此行的辛苦,主要是記日記,沿途共記日記十萬字。」牛歌還告訴記者,目前他已經有所打算,這些文字,或是創作散文、遊記的素材,也可以出版原汁原味的旅行日記。「加上上次騎行鄂贛皖的四萬多字的日記,配上圖片,可出一本十多萬字的《萬裡走單騎》。」牛歌說道,「這麼多次的騎行,見過很多的風景,揚州這一站,依舊印象很深。」 記者 薛舒文

  人物名片

  牛憲綱 筆名牛歌,一九五四年十月出生於湖北省襄陽市漢江之畔。當過工人,開過書店,當過文學雜誌編輯,業餘寫作,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酷愛讀書、旅行,堅持冬泳十多年。一九九一年六月至十一月,曾與《襄樊日報》的一位記者,騎車沿範長江《塞上行》路線作異地採訪。

相關焦點

  • 汪曾祺百年誕辰 家鄉揚州高郵有相關紀念活動
    除了學界,汪曾祺家鄉揚州高郵也有相關紀念活動。     據揚州發布客戶端3月4日消息:為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高郵市委、市政府圍繞「聚文化人」、「聚才創新」工程,研究決定建立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項目,藉以擴大高郵「名城、名人、名片」效應,豐富高郵城市文化名片元素。     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項目東至傅公橋路,南至傅珠路,西至竺家巷,北至人民路。
  • 沿著汪曾祺的足跡,去揚州高郵嘗嘗吧
    油條搋(chuāi)斬肉、雪花豆腐、砂鍋天地鴨、八寶葫蘆鴨一道道看似家常的揚州高郵菜餚,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汪曾祺的筆下,散發出不一樣的味道。對於汪老的文學作品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汪老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名美食家,他愛吃美食,會做美食,會寫美食。
  • 寫日記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迄今最早的日記竟為「獄中日記」
    根據學者研究,中國人寫日記「萌芽於唐,發展於宋;衰落於元,盛於明清」,可分為官場工作日記、旅行考察日記、讀書創作日記、個人起居日記等幾種類型。上世紀八十年代,揚州群眾整修水溝期間,發現了一座西漢古墓,這座古墓中出土了十三件木牘,其中的「日記牘」上面,記錄了墓主人生前的私人日記。
  • 甘肅隴南六旬騎行者遊10餘國 數十萬字遊記勵眾人逐夢
    甘肅隴南六旬騎行者遊10餘國 數十萬字遊記勵眾人逐夢 2019-08(資料圖) 鍾欣 攝   中新網蘭州8月11日電 (蔣明慧 王豔)一輛單車、一頂帳篷、一口鐵鍋,年近六旬的甘肅隴南市的安強民,自退休後愛上騎行,從2014年到2019年的5年間,他走過10餘個國家,共5萬公裡,寫了幾十萬字的遊記。
  • 汪曾祺子女憶「老頭兒」:父親擅於發現生活中的美
    有人說,汪曾祺的文字總是淺淺淡淡、舒舒緩緩,仿佛一個鄰家老頭敘述凡俗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11月21日,由貴陽孔學堂舉辦的「百年汪曾祺」系列紀念活動首場——「子女眼中的汪曾祺」對談講座在明德廳舉行。
  • 古人寫日記始於何時?都寫了些啥?
    2015年9月24日訊,寫日記是現代不少人的習慣,古人也喜歡寫日記。但很少把自己寫的日記稱為「日記」,往往以「記」、「紀」、「錄」、「志」等形式出現,有「日錄」、「日曆」、「日譜」、「日誌」、「日談」、「日注」、「計日」等不同稱呼。那麼,古代人如何寫日記?
  • 駐村幹部寫十萬字扶貧日記記錄貧困村「蝶變」
    這是元旦假期結束後,亳州市蒙城縣雙澗鎮王灣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陳家義返回村後寫下的第一篇日記的開頭。在駐村扶貧的近4年時間裡,陳家義寫下了大約10萬字的日記,不僅記載了自己作為一名駐村幹部在幫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也記錄了王灣村發生的「蝶變」。1月7日,蒙城縣雙澗鎮王灣村。
  • 國慶8天日記怎麼寫?小學生國慶節日記精選
    原標題:國慶8天日記怎麼寫?小學生國慶節日記精選     國慶就要到來了,大街小巷到處插滿了五星紅旗,在金色陽光的照射下,歡笑不斷,全國人民都喜慶的迎來祖國的68歲生日,有的小朋友們選擇國慶節出遊,有的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但是這幾天的日記怎麼寫呢?你們會嗎?
  • 與君安坐吃擂茶——寫在汪曾祺誕辰百年的祭日
    「5月16日中午,我給汪曾祺先生家打電話,本想告訴他,我們三天後(5月19日)見報的何建明寫的《他本<沙家浜>裡的主角》,請他看看。因汪老寫過《沙家浜》劇本,或許有興趣。接電話的小阿姨小陳告訴我:『爺爺住院了。』我一口氣把小陳所知道的事情全問到了:食道瘤、大出血、住院5天了、在友誼醫院三樓。
  • 90後教師家訪四年,手寫十萬字暖心日記
    90後教師家訪四年 手寫十萬字暖心日記  本報訊(黃歡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李潤文)1992年出生的葛盛有一個外號——「葛大爺」。給他起外號的是他從教4年來帶過的學生。  葛盛是南京市科利華中學紫東分校初二(5)班的語文教師。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來高郵,只因汪曾祺從揚州坐車去高郵,雖是臨時起意,但想去高郵看看的念頭由來已久。高郵在多數人眼中,大概只是一個盛產鹹鴨蛋的地方。歷史上的高郵從秦朝開始就設置傳遞郵驛的郵亭,圖為高郵的盂城驛。汪曾祺在這裡出生並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他十九歲離開高郵去昆明的西南聯大求學,後來又定居北京,從此一別家鄉就是四十餘年,直到61歲才第一次回去。
  • 小學生日記怎麼寫,如何尋找寫日記的素材
    上一篇我們講到寫日記的好處多多,那麼今天老師來幫你解決日記怎麼寫、寫什麼的問題。01日記怎麼寫,老師從頭教你寫日記與寫普通作文差不多,但是寫日記比寫普通作文更簡單。看到「簡單」二字,你可能馬上就覺得信心滿滿了吧?
  • 兒子撞死人父寫對策日記 稱堅決避「酒」字(圖)
    王磊告訴記者,和妻子等人一起索要賠款時,在郭大強父親郭春雲處,他無意中發現了一些日記、書信及相關材料,上面記錄了大量的事發後郭家相關人員的舉措,其中涉及郭春雲本人、郭大強、郭大強的妻子李敏、郭大強的兩個哥哥、李敏的娘家人以及相關部門人員。
  • 沿著汪曾祺的足跡,去揚州高郵嘗嘗吧,這裡的美食很獨特
    油條搋(chuāi)斬肉、雪花豆腐、砂鍋天地鴨、八寶葫蘆鴨……一道道看似家常的揚州高郵菜餚,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汪曾祺的筆下,散發出不一樣的味道。對於汪老的文學作品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汪老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名非常著名的美食家,他愛吃美食,會做美食,會寫美食。
  • 高郵以及汪曾祺的鹹鴨蛋
    說實話,我和朋友去高郵,主要是為了看看汪曾祺的老家,看看他筆下的風土人情。當然,高郵的美食也是誘惑我們前去的另一個緣由。汪曾祺絕對是中國現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他和孫犁是我心目中的雙璧,儘管兩人的個性、風格、觀念很不一樣,但殊途同歸,都達到了藝術上的至高境界。去高郵前,重讀了他的小說《異稟》《大淖記事》《受戒》《八千歲》《小娘娘》等,真是水粼粼加上水靈靈。
  • 寫日記不是寫作文,培養記錄生活的習慣,語文老師:日記需這樣寫
    家長們對於寫日記的概念,就是為了把作文寫好。經常有一年級的家長問我,老師,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寫日記呢?一年級的小同學,字都不認識幾個,並不是說不能寫日記,而是記錄的文字裡,放眼望去都是拼音,還不如把語文學習的精力都用在能力達標和識字上。到了四年級,我覺得可以讓小學生開始寫日記了。
  • 少年撞死人寫一路逃亡日記 十天寫千字減壓
    逃亡十餘天,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為減壓他寫下了近千字的 「逃亡日記」。被警方抓到後,王某某稱終於可以安下心來。目前,王某某已被刑事拘留。    案發    租車見女友撞死人    8月29日12時許,王某某駕駛剛租來的灰色轎車,在見完女朋友後從寺門首路朝廣州南路轉去。
  • 9天912公裡 蹬壞了兩雙鞋 揚州女孩單車騎行臺灣環島
    近日,電影裡的故事就在揚州真實上演,一位90後揚州女孩,花9天單車騎行臺灣環島,再次真人演繹單車環島的精彩故事。   9天騎行912公裡   揚州女孩演繹《單車環島》   一輛單車、一身騎行服,上月初,年僅22歲的揚州女孩田馨元,從臺灣臺北出發,花了9天時間,單車騎行臺灣環島,全程一共912公裡。   「我6月4日出發,一直騎行到6月12日。」
  • 汪曾祺筆下虎頭鯊汆湯等土菜搬進五星級酒店(圖)
    薺菜拌茶幹(資料圖)油條揣斬肉(資料圖)  近年來,餐飲業轉型不佳、上市折戟、營收下滑的消息不絕於耳,作為淮揚菜故鄉的揚州餐飲市場正在上演一幕幕「變形記」。  昨日,記者從市區某星級酒店獲悉,汪豆腐、鹹菜慈姑湯、虎頭鯊汆湯、油條揣斬肉等汪曾祺筆下的「土菜」搬上星級酒店餐桌,人均餐標也「腰斬」了一大截。對於此舉,業內人士分析,高端酒店另闢蹊徑推出「媽媽菜」、打「文化牌」,或許是一個有效嘗試。
  • 王道 | 汪曾祺:寫作與美食都值得熱愛
    我多次說過,我的美食寫作起源於兩位作家,兩位揚州籍作家,陸文夫(泰州早期隸屬揚州)、汪曾祺。陸文夫是因為小說中的美食知名,而汪曾祺則是實打實地寫美食,而且還身體力行地踐行美食之道。汪曾祺我讀汪朗先生的文章(文史學者趙珩先生寫過,汪朗也是會吃會寫的美食家),說父親是「誤打誤撞成了美食家」:「爸爸不但食性很雜,還會做上幾樣拿手菜,在一些朋友中間有點小名氣。他的廚藝和畫畫一樣,屬於自學成才,不像一些行家, 經過名廚的指點。」 但是汪曾祺對於烹飪卻頗富有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