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習慣去她的老街老巷中去看看,因為那裡面才尋找得到一座城市過去的影子以及最真實的映象。
關於蘭州,最初的印象是這裡的拉麵。在這座城市的任意一條街,都能挑起你對牛肉拉麵的欲望。沒有任何的公交站牌會告訴你美味藏在哪裡,那些排起長長隊伍直到街上的饕餮客就是最好的媒介。像我這樣不喜麵食的人,竟然一口氣吃了個底朝天,箇中滋味你大可想像得到。
蘭州是一座有著2220年建城史的歷史名城。自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在城關區築城至1949年蘭州解放的1368年間,城市街巷歷朝皆有發展。特別是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肅王朱木英移節蘭州後,大規模拓修道路,初步奠定了舊城路網格局。炭市街、鼓樓市街、貢院巷、一隻船……經明、清、民國多次修建,至新中國成立時,老街古巷已縱橫交錯。
一條黃河穿城而過,白塔山下,金城關前,中山鐵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橫跨城市兩岸。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和新城市建設的加快,如今,一座現代化新蘭州已經崛起。和中國其它城市一樣,儘管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那些飽含著當地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牆已無跡可尋,老街舊巷已消失殆盡,僅存的也今非昔比。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許多來蘭州的朋友,都愛去蘭州的城隍廟上去轉一轉。因為這裡既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也是蘭州最大的文化古玩市場,各種民間手工藝、地方小吃雲集此地。中國的大小城市,幾乎都有一座城隍廟。從古到今,人們把城隍廟裡供奉的神祗稱為城隍爺,和孔子、關公、佛祖處於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們祭祀城隍,祈求城隍爺怯災除患、揚善除惡、護佑城池和百姓生命財產。
蘭州城隍廟在張掖路街道的北面一側,這座歷經宋元明清七百多年,多次維修擴建起來的廟宇,現在是蘭州市古建築群中比較完整的一處。史料記載,舊時蘭州有九座城隍廟,分別建在阿幹鎮、永泰堡、鎮虎堡、安寧堡、西固城、紅水堡、鹽場堡、寬溝堡和蘭州府城。其中蘭州府城隍廟是九座城隍廟中建築年代最早的,也是權勢最大的。
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城即築土之高,而隍則浚土之深也」,《易經》所謂「城復於隍」,便是城隍廟的來歷。古人每建一座城市,在規劃設計時都把安全放在首位。在外環境方面要求山環水抱,形成山水嚴密「纏護」的格局,使城市佔據易守難攻的形勝之地。因此,城隍從一開始實就與城市相關,城隍廟的變遷,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和發展。
大多數現代人對城隍廟都感到很陌生,不知道城隍廟是佛教廟宇還是道教宮觀,也不知道城隍廟裡供奉的是何方神聖。城隍信仰原屬民間信仰,後來道教把城隍納入自己的神系,城隍廟就有了道教的色彩。雖然如此,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爺卻不是道教人物,而是為國家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名將或為當地百姓造福一方的賢哲廉吏,他們都是深受當地百姓推崇愛戴的歷史人物。如北京城隍廟供奉民族英雄文天祥;上海城隍廟供奉漢名臣霍光……
蘭州城隍廟供奉的是西漢大將軍紀信。《史記》有「漢將紀信說漢王曰:事急矣,請為王狂楚王」,焚身救主的記載,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蘭州城隍」,並以黃袍加身。明代初年,朱元璋取消天下城隍封號,改稱城隍神,只立木牌,不準塑像,唯獨蘭州府城隍的封號未動,並依然保留其泥塑雕像。這便與紀信將軍的事跡大有關係。
今時的隍廟,早已不是往日人們燒香祈福之所。1956年,蘭州市總工會籌資將其改建為第一工人俱樂部,把舊時的宮殿改為文藝廳、字畫廳、古玩室、交易廳等,發展形成了現在的文化古玩市場,裡面擺滿了各種真假難辨的玉器銅鼎、刀劍錢幣、洮硯字畫、文房四寶……。如果你不想買什麼,在這裡看看人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人有表情,物件兒也有表情,城隍廟裡各種不搭界的人和物件兒混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這座城市特有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