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道的打造,既提高市民遊客遊覽便利性,又能大大提升城市綠色環境,優化空氣品質。」
—— 街坊小葉對沙面島西堤碧道頗為滿意。
本公眾號資料圖片
近年,荔灣區大力推進碧道建設,以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為主線,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基礎元素,打造出「歷史文化碧道 —— 沙面島碧道」。
本公眾號資料圖片
沙面始建於1859年,1861年成為英法租界,因遍布西式風格建築而有「露天建築博物館」的美譽。為使沙面西堤街區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2019年荔灣區政府結合省市碧道建設的部署,實施了該區域的品質提升工程,項目以恢復歷史公共空間格局為切入點,運用「微改造」手法,打造有溫度的街區,將沙面西堤打造為「廣州西客廳」,完整展現廣州近代歷史風貌,喚醒歷史記憶,形成獨特的歷史文化碧道。
本公眾號資料圖片
恢復歷史格局,打開通江廊道
從封閉到開敞,從隔江到通江,打開通江廊道,恢復原島英式花園、法式花園的歷史布局,還原原島大草坪風貌,把沙面島打造成「大沙面公園」。
建築保養維護,實現全景街區
保養文物建築,改造一般建築,剔除加建或違建要素,重現建築原貌,為未來新產業置入預留原真性。夜景照明採取「半照明」理念,明暗區分,突出建築的歷史厚重感。
還原鄰裡生活,讓街巷有溫度
發揮原島居民的主體作用,促進社區空間優化,將老舊院子、老舊巷子、圍閉經營場所變成口袋廣場,為居民提供品質生活的精神體驗,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經典場景塑造,促進街道復興
騰挪變電箱、停車場等市政設施,形成貫通的「最美一公裡」中央大街。對稱布局的綠化景觀,提供可停留、可觀賞的休閒場所,營造可參與的互動節點,為建築產業升級留出空間。
打造無車慢島,重塑人車關係
在統一安排有序停車的基礎上,逐步取消室外停車場,把停車空間轉變為活動空間,減少車行震動對文保建築的影響。通過優化無障礙、改造小轉彎、增加港灣式停車等措施,回歸以人為本的理念,還空間於民,打造步行街區。
挖掘文化元素,促進業態轉型
量身定製一系列的城市家具,融入原島特色,布置古典座凳、庭院燈、郵筒、標識牌、門牌等,配合建築營造場所氛圍,展現獨特的文化名片,以基礎建設倒逼產業升級。
圖片來自廣州市水務局官網
各位街坊、遊客,
對沙面島西堤碧道有什麼意見呢?
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