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發現一處唐代家族墓, 出土了墓志銘, 墓主的身份讓韓國人慌了

2020-12-14 解讀有趣的歷史

唐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發展的巔峰時期,其經濟文化對周圍國家的影響是極其驚人的。相信大家都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學習過盛唐時日本和朝鮮的國王都要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這點已經成為史學界的共識。尤其是朝鮮半島,從唐朝開始直到清朝一直深受中國的影響,然而如今的韓國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心目中韓國的歷史要遠遠比中國的歷史深遠。

2010年,在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附近的一工地上,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三座大型唐代墓葬。一般來說,西安發現唐朝墓地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這筆者今天要說的這三座墓可不簡單。隨著考古人員從墓室內發現了墓志銘,揭開了唐朝的一個神秘家族。

這三座墓地是一個家族墓地,家族叫禰(mí)氏家族,這個家族當時來自唐朝時的朝鮮半島三國之一的百濟國,墓主三人讀祖父孫三代,均是百濟國的遺民。從發掘的墓地形制來看,墓葬大致呈「品」字形排列,其中有兩座為四個天井,一座有三個天井,均坐北朝南。正是這墓中的天井數量顯示墓主人地位很高,在唐朝均為高官。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根據唐朝葬俗,如果皇子等貴族死後其墓室絕大多數都是雙墓室,而天井使用數量越多則代表墓主在當時的身份地位越高。由於最大的墓葬被盜,墓室內損壞嚴重,因此專家把重點放在了其他兩座墓中。在出土的墓志銘中詳細地記載了兩位墓主人的身份,一為父親禰素士,一為兒子禰仁秀。

那麼這個最大的墓地的墓主是誰呢?在考古專家經常查閱大量資料後得出一個結論,此人就是禰寔進。禰寔進的墓志銘最終也找到了,目前存放於洛陽理工學院,禰寔進曾任唐左威衛大將軍、來遠縣開國子、柱國。墓志銘顯示,禰氏家族在十六國至隋末,曾舉家躲避戰亂來到朝鮮半島。

不僅如此,禰氏家族曾在百濟王朝擔任高官,其中禰寔進領百濟王歸唐的最大功臣。百濟義慈王時期,百濟國攻佔新羅重鎮,而其對高句麗也經常騷擾,結果新羅與高句麗聯都向唐朝投訴,最後唐朝皇帝下詔徵伐百濟。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出兵,百濟國滅亡。在百濟國滅亡時,百濟大將禰植帶領百濟義慈王向唐朝投降,而禰植就是禰寔進。

可以說西安這一處家族墓的發現,從實物上證明了古代朝鮮半島是中國藩屬國,不知道韓國歷史學家看到後作何感想?

相關焦點

  • 西安工地挖出一墓,墓主是蘇祿可汗孫子,卻因墓志銘引發專家發笑
    中國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曾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立都,比如西周、秦、東漢、隋、唐等,美媒評選為世界十大古都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大唐在西安建都後,從唐李世民到李隆基,這些皇帝都是極有包容心的,對少數民族也很有容人之量,所以唐太宗就被少數民族稱讚是「天可汗」。
  • 西安長安區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 墓主人均未過三十而亡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現北宋家族墓,出土一批精美的耀州窯青釉瓷器,部分器型極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繼呂氏家族墓發現以來,宋代考古又一重要新發現11月1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的考古發掘情況。該考古項目負責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介紹,杜回墓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地處高陽原南緣、潏河西岸。
  • 明末戲劇家湯顯祖墓被發掘 發現其親自撰寫的墓志銘
    文昌裡湯顯祖家族墓園(靈芝園)考古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撫州市文博部門共同進行。自2017年5月開始發掘至今,共在該墓園發現明清時期墓葬42座,出土了明代墓志銘6方,其中1方由是由湯顯祖親自撰文而成。
  • ...墓墓志銘昨捐博物館 墓主蔡以褚曾跟隨施琅率水師渡海攻取澎湖
    晉江新聞網7月3日訊  昨日,來自石獅市祥芝鎮古浮村的蔡氏族人,與晉江新塘街道梧林傳統村落的蔡氏族親,一起來到晉江市博物館,將日前在梧林將軍墓出土的墓志銘捐贈給博物館。梧林將軍墓墓志銘捐博物館。  梧林將軍墓一直是梧林傳統村落的一處古蹟,因墓碑上刻有「鎮國將軍定遠」而被當地人稱之為「將軍墓」。墓主的信息由於族譜記載較少,其具體功績鮮有人知。而此次出土的墓志銘則對這位蔡將軍有更多的記載。  墓主蔡以褚(1643——1688),號定遠,梧林村人,豐田蔡氏十一世祖。
  • 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珍貴文物
    洪水退後,當地正在平田整地的群眾在河岸邊驚奇地發現一座座被水衝開的墳墓及塌陷的墳坑,在發現許多金銀玉器的同時,也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磚雕刻畫。要了解汪世顯家族,可能只有從其家族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研究,來一窺這個歷經金、元、明三代中國西北當時顯赫家族的輝煌歷史。
  • 四川村民擴路挖出南宋古墓:內有墓志銘,墓主可能有點身份
    經文管部門發掘,墓內出現的少見墓志銘顯示古墓系南宋嘉泰年間,「墓主可能有點身份」。墓內雕刻「當時正準備把路擴寬點,挖機師傅突然停下了。」6月9日上午,忠義鎮松林村村民劉四祝為了擴寬自己房屋前的道路,便請來挖掘機。10時許,挖掘機師傅突然停下,稱可能挖到了古墓。「挖到墓,那就不挖了,我趕緊報給了村委會。」
  • 永城保安山2號墓墓主人身份之謎
    那麼,當一座墓葬被發掘後,考古學家都是怎麼判斷墓主人身份的呢。通常考古學家會查看該墓是否有墓志銘出土,墓志銘是確定墓主人身份的一個很客觀的標準。如果沒有墓志銘出土或墓志銘已遭到破壞,那麼考古學家則會根據墓葬級別及出土文物、檔次,看文物上有沒有代表墓主人身份的銘文或官職的印璽,如若墓葬中既沒有墓志銘也沒有出土標誌墓主人身份的文物、也沒有歷史資料明確記載墓主人身份及墓葬位置,那麼這座墓主人身份只能靠考古學家推測或成歷史之謎。
  • 西安發現完整唐代水晶項鍊 墓主人或祖籍中亞
    西安發現完整唐代水晶項鍊 墓主人或祖籍中亞時間:2015-09-16 14:13:49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墓中出土的漆盒銀箔花飾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這首《詠水精》,描繪了水晶的晶瑩剔透(「的皪」意為「光亮」),反映了唐人對於水晶的喜愛。    近期,西安市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西安南郊某住宅小區的考古發掘成果。在其中的一座未遭盜擾的唐墓中,考古專家發現了一條水晶項鍊,佩戴在墓主人頸部,應該是生前極愛之物。    由墓誌可知,墓主為唐輔君夫人米氏,雲安郡人,祖先極有可能出自中亞「米國」。
  • 墓主或為唐代北京最大官兒
    此舉將解密墓主人的「身份證」,讀取其真實身份和生平等信息。此前,文物專家推測墓主人為唐代幽州節度使劉濟和夫人。這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幹部。昨日,記者率先探秘面積約500平方米的「豪華」古墓,除了保存較為完整的墓誌外,多彩壁畫也是古墓的亮點之一。雙人墓內殘留了多次被盜痕跡,考古人員僅找到一具男性屍骨,發現地點在棺床旁邊;女性屍骨尚未發現。
  • 重慶發現一座古墓,竟引數萬韓國人尋根祭祖,墓主到底什麼身份
    相信大家都聽說了,韓國人近些年來一直跟中國爭各種文化遺產,就是想證明自己的獨立存在,擺脫中國對韓國的影響。但有意思的是,有時候他們自己還要跑來中國認祖歸宗,這波操作是在打臉。事情發生在1982年,施工隊在重慶江北區一家正在改建的織布廠裡,發現了一座古墓。得知情況後,當地文物部門趕緊派出考古隊,實地考察這座古墓的情況。這座古墓佔地面積不大,造型也很簡易,一開始專家以為只是歷史上某個小人物的墓穴。但隨著各種珍稀文物的出土,這個猜想被推翻了。這個簡陋的墓穴裡,竟然還有龍袍!
  • 一座古墓發現古代龍袍,竟引數萬韓國人尋根祭祖,墓主什麼身份?
    原來,此時挖掘機挖穿了地下的一塊巨石,發現巨石下藏匿著一座巨大的古墓。當時考古人員聞訊趕來,並對這個墓葬進行深入研究。這座古墓為長方形穴石坑墓,墓坑東西長5.4米,南北寬3.5米。一棺一槨,槨用香榧木製成,木質耐腐蝕,出土後仍有香氣,可見是由最上等的材料製成的。
  • 在大西北豪橫了400年的家族 墓出土了什麼 ?
    1972年夏天某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從天而降,雨水從光禿禿的山嶺上傾瀉而下,匯聚一處,沿漳河咆哮而去。
  • 【鹽池】胡旋舞與窨子梁唐墓
    ,這在全國唐代墓葬中尚屬首次發現。這件胡旋舞石刻墓門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說明了唐代黃河東岸的鹽池地區,由於鹽業的發展,帶來了中外絲綢之路商品交換的繁榮。尤其是出土的墓志銘記載墓主人是昭武九姓中的何國人「以久視元年九月終於魯州」。說明何國人的後裔在唐代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己定居到今天鹽池地區。並在所居地流行極具民族特色的胡旋舞。
  • 安徽發現清朝大內侍衛墓,專家剛開挖,墓主後人趕來怒斥:住手!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初西安興建地鐵的時候,就曾經挖出來130座古墓,這些墓主人遍布了社會的各個階層,而且橫跨了幾百上千年的歷史,如果把這130座古墓中的墓志銘和文物整理出來,簡直可以當做一部縮略版的簡史。除了這些地方,在別的省份也出現過古墓。
  • 北京出土一塊千年墓磚,曝光了墓主身份,韓國人連忙宣稱:造假的
    如果大家看過韓國人繪製的古代地圖,就會發現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恨不得把古代中國都劃為「韓國」。有網友就發出感慨,韓國宣稱整個地球都是自己的。這是韓國人的自嗨,一家之言,可說多了難免讓人心生厭惡。2015年3月,北京大興區黃村鎮三合莊村發現一處大規模墓葬群。發現古墓群並沒有特別之處,可其中一座墓葬出現了一塊刻有銘文的墓磚,在韓國史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們連忙否認,認為這是造假的。這是一塊什麼墓磚,韓國人為何如此激動,這裡面又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 青浦文物·任仁發家族墓
    墓地1952年遭盜掘破壞,後發現並加以清理,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內有墓冢數座,現高出地面1—2米不等。出土石墓誌、墓碑、瓷器、漆器、銅器、金銀器、玉器等70多件。墓誌分屬任仁發與其子任賢才、賢能、賢德,弟任仲夫之子任良佑、任良輔。
  • 濟南東八裡窪曾發現北齊古墓 墓主為當地名士
    1986年,一座埋藏著眾多精美陶俑的北齊壁畫墓在打夯機下現身,墓中出土的大武士俑,成為研究北朝時期軍隊武裝的重要資料;兩年之後,又有3座古墓在同一片區域現身,兩塊墓志銘的出土,揭示了埋葬在這裡的兩位濟南名士的人生傳奇。  如果沒有居民樓的建設,我們也許無法了解地下埋藏的歷史秘密;而偶然的發現和科學的考古發掘,讓我們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時,多了來自歷史深處的厚重感。
  • 西安出土波斯國王墓,碑文翻譯後專家難以接受:跟自己女兒結婚?
    上個世紀末,考古專家在西安進行了一次考古挖掘工作,而在此次發掘工作中,有一件極為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在一座夫妻古墓中,漢文碑銘中記載他們是夫妻關係,而波斯文碑銘中,經過翻譯後發現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根據波斯文記載,墓中男女遺骸是父女關係,這讓現場的考古專家吃驚不已。
  • 河北省廣宗縣發現一座磚墓 墓主約葬於北宋初期
    新華社石家莊4月8日電(記者白明山)河北省廣宗縣大王村村民在清理廢棄池塘時,發現一座古代磚墓,墓室上部殘破,墓室下部磚雕保存完好,樣式精美。邢臺市文物部門專家根據墓葬形制、墓室結構、磚雕工藝等初步推斷,墓主大約葬於北宋初期,距今1000多年。
  • 白鹿原發現霸陵陪葬墓 出土玉衣片2200餘枚
    西安白鹿原發現霸陵陪葬墓,其中一墓葬內出土玉衣片2200餘枚,並發現有連綴玉衣片的銀縷。共發掘古墓葬27座 出土器物529件組7月20日,華商報記者從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了解到,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為配合西安白鹿原水生態中心項目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於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慄家村西發掘了一處西漢早期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