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或為唐代北京最大官兒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房山長溝唐代大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現場。 本報記者 吳鏑攝

本報記者 劉冕

本周六,位於房山長溝的大型唐代墓葬將開啟墓誌,露出志石。此舉將解密墓主人的「身份證」,讀取其真實身份和生平等信息。此前,文物專家推測墓主人為唐代幽州節度使劉濟和夫人。這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幹部。

昨日,記者率先探秘面積約500平方米的「豪華」古墓,除了保存較為完整的墓誌外,多彩壁畫也是古墓的亮點之一。雙人墓內殘留了多次被盜痕跡,考古人員僅找到一具男性屍骨,發現地點在棺床旁邊;女性屍骨尚未發現。專家將研究已發現的屍骨,最終確定其死亡年代和真實身份。

唐墓金代就被盜掘

這處墓葬位於房山區長溝鎮墳莊村西北,在一座小土坡上。如今,坡頂搭建了一間簡易「板房」,將墓室全部籠住。

走進「房」內,悶熱的空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是並沒有泥土潮溼的氣味。市文物研究所相關負責人程利說:「墓葬曾被多次盜擾,頂部結構已破壞無存。最早的盜洞大約是金代甚至更早時候的。」

俯視墓穴,墓道、墓門、前庭、前甬道、耳室、壁龕、主室、側室、後甬道及後室等結構清晰,幾乎處處有破損。市文物局提供的材料顯示,墓門上部損毀嚴重,僅餘兩側外部牆體。從磚牆立面上可看出仿木構做法,上有彩繪,推斷此處原有磚砌仿木構門樓式墓門存在,整體結構已不詳,只是原有木門已被毀。墓門處用磚封堵,封門磚為南北並列三排「人」字形砌築,上部被盜擾。墓門北側為前庭,上部被毀。

陪葬品也不能倖免。在東、西耳室均放置隨葬品,原有木箱、食盒等,已被盜掘,現僅殘存銅飾件、動物骨骼、木板灰等。

人物花卉壁畫蓋「銀頭紗」

墓牆上,很多地方現在都被銀色的遮光布罩著。程利說:「這些地方都有彩繪。為了避免碰損,我們都做了簡單處理,蓋起來主要是起到保護作用。」

記者數了數,目前壁畫覆蓋的範圍包括墓道、墓門、前庭、前甬道、東西耳室、東西壁龕、主室、東西側室及後室等部位。其中主室壁面均抹白灰,繪有壁畫,為紅、黑、黃、綠等多種顏色繪製的人物及花卉圖案。

一位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墓葬壁畫內容主要包括樂舞表演、家居生活、彩繪建築、侍女、動物、植物等,描繪了當時的生活習俗、服飾特色、娛樂方式與建築風格等,是研究北京地區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貴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資料。

這些壁畫還能幫助專家還原墓室原貌。比如壁龕底部彩繪圖案為蓮花座形,由此可推斷,現在空蕩蕩的龕內原應放置鎮墓獸或俑。「墓室壁畫保存極其脆弱,對保存條件要求很高。」程利說,「目前,壁畫的揭露和保護工作已經完成了差不多一半。」

劉公夫人「證件」缺角

墓裡出土的石質文物包括唐幽州節度使劉公墓誌、劉公夫人墓誌、彩繪石俑、石構件等。程利介紹,墓誌分為志蓋和志石兩部分,相當於墓主人的「身份證」。

劉公墓誌發現於前甬道北側隔牆和主室門之間。蓋頂部陰刻有「唐故幽州盧龍節度觀察等使中書令贈太師劉公墓誌之銘」,6行,24字,篆書。志蓋表面裝飾精美,四剎陰刻文吏懷抱十二生肖形象,四角陰刻牡丹花圖案。志石與蓋相扣,長方形,四邊立面陰線刻畫卷葉牡丹紋樣。目前仍原地保存,尚未開啟。程利說:「墓蓋有撬動過的痕跡,可能是以前的盜墓賊留下的。」

相對而言,劉公夫人的「證件」保存情況稍差,志蓋一角有磕碰缺損。「劉公夫人墓誌位於劉公墓誌外側,證明其死亡時間晚於她的丈夫。」程利說,她的墓誌表面裝飾精美,四剎浮雕文吏懷抱十二生肖造型,間以浮雕彩繪牡丹花圖案。志石為正方形,四邊立面陰線刻畫卷葉牡丹紋樣。

木棺消失僅存石棺床

由於遭歷代破壞,該墓主室僅存須彌座式石棺床,保存完整,有大量浮雕彩繪金剛、瑞獸圖案,製作精美,在全國同類型考古遺蹟中實屬罕見。但棺床上原放置有石槨木棺,現已被毀。

石棺床類似棺材的造型,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由6層石條拼合砌築而成。每層形式各異,或浮雕金剛臉及瑞獸造型,或彩繪蓮花及牡丹圖案形象。石槨已毀,現僅餘部分石構件。其中石槨南側立板造型最為精美,中部雕刻有「仿木構假門」,浮雕出門框、門簪、門扇及乳釘、門鎖等形象,並施以彩繪。

還有一些小說中常見的古墓必需品也被發現。比如主室東南部有一個石柱,旁邊擺放著一個石碗,這其實是一盞解體了的長明燈,石碗是燈盞,上面裝飾有浮雕蓮花造型和線刻牡丹紋飾。在西側室裡,鐵質鎧甲殘片出土,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穿戴過的。

新聞預告

墓誌開啟BTV現場直播

2012年8月至12月,市文物研究所對房山唐代墓葬進行了部分清理髮掘工作。今年3月至今,該部門繼續對墓葬進行考古發掘,對墓室內壁畫及石質文物進行現場保護工作。本周六,北京電視臺將對墓誌開啟進行現場直播。

相關焦點

  • 陝西發現大量罕見唐代壁畫,墓主為唐代「弼馬溫」
    2020年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布裡村北發掘了兩座唐代紀年墓葬。這兩座墓葬形制完整,紀年明確,壁畫精美,具有重要的藝術和考古價值。 ▲唐楊知什夫婦墓全景 在其中一座編號為M13的帶有圍溝和封土的5天井單室磚券墓中,考古人員清理出各類隨葬遺物102件(組),多為放置在壁龕內的騎馬俑和立俑。
  • 西安發現一處唐代家族墓, 出土了墓志銘, 墓主的身份讓韓國人慌了
    2010年,在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附近的一工地上,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三座大型唐代墓葬。一般來說,西安發現唐朝墓地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這筆者今天要說的這三座墓可不簡單。隨著考古人員從墓室內發現了墓志銘,揭開了唐朝的一個神秘家族。
  • 大唐女巡按是多大官兒? 學者:僅是臨時官職
    又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兒呢?    大唐女巡按,提法有待商榷    按劇情來看,謝瑤環生活在武則天時期,曾擔任尚儀院司籍女官一職。和宋代一樣,唐代後宮也設女官,並參考朝廷官制給予相應品級,主管宮中具體事務。如內司,相當於外廷的尚書令,其次是作司、大監、女侍中等,一般是二品。謝瑤環的職位大概算作司吧,是內司下屬的職能機構。
  • 陝西唯一發掘的唐代帝陵對遊客開放,墓主其實未當過一天皇帝
    陝西唯一發掘的唐代帝陵對遊客開放,墓主其實未當過一天皇帝 「華商報」微信公眾號 2017-09-07 19:58
  • 太原小井峪小學操場下,挖出唐代壁畫墓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唐代壁畫墓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地區相較於中國其他省份 我大山西的文物價值何止是優勢 簡直有「碾壓之勢」在太原市小井峪附近發現的唐代墓葬壁畫上仕女前方的墓誌形制顯示墓主身份不簡單太原發現唐朝墓室8月16日一早 在太原市萬柏林區小井峪附近的
  • 北京有唐代古建嗎?
    對此,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從北京目前現存的古剎看,修建在唐代以前(包括唐代)並保存完好的寺廟約有十餘座,但這些寺廟經歷代修葺或圮毀後重建,大多已沒有了唐代時的古建築,有的寺廟裡還有一些古樹,見證著這些寺廟數千年的歷史。不過,從眾多的古蹟中,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唐代建築或疑為唐代古建的蛛絲馬跡。
  • 唐代公主墓是啥個樣?
    我們都知道,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墓,以山為陵,氣勢雄偉,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計有王墓三、太子墓二、公主墓四、大臣墓八,1960~1971年已先後發掘了5座陪葬墓,永泰公主墓便是其中之一。
  • 西安發現完整唐代水晶項鍊 墓主人或祖籍中亞
    西安發現完整唐代水晶項鍊 墓主人或祖籍中亞時間:2015-09-16 14:13:49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墓中出土的漆盒銀箔花飾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這首《詠水精》,描繪了水晶的晶瑩剔透(「的皪」意為「光亮」),反映了唐人對於水晶的喜愛。    近期,西安市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西安南郊某住宅小區的考古發掘成果。在其中的一座未遭盜擾的唐墓中,考古專家發現了一條水晶項鍊,佩戴在墓主人頸部,應該是生前極愛之物。    由墓誌可知,墓主為唐輔君夫人米氏,雲安郡人,祖先極有可能出自中亞「米國」。
  • 寶雞調查發現秦公大墓 墓主或為開創活人殉葬的秦武公
    近日華商報記者了解到,我省考古專家在寶雞考古勘探時,發現了一座「中」字形大墓,墓主疑是秦國開創活人殉葬的秦武公。    考古發現「秦大墓」形制與秦公一號大墓一致    2013年初,省考古研究院在寶雞陳倉區太公廟村附近發現了11座古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形狀呈「中」字形,墓道向東西兩側延伸,形制與鳳翔秦公一號大墓基本一致。
  • 龍門石窟考古發現唐代塔基 初步推測為印度高僧墓塔
    新華社發(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新華社鄭州10月21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近日,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發布一項重要考古成果:通過對唐代皇家寺院香山寺遺址的首次大規模發掘,發現了較高規格、較大規模的塔基,結合文獻資料,初步推測為唐代入華印度高僧地婆訶羅墓塔。  「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
  • 從昭陵唐墓壁畫中的胡瓶看唐代胡漢文化交融
    胡瓶為侈口、鴨嘴狀槽形流、頸細而長、圓鼓腹、溜肩,腹的最大弧度位於腹下部,喇叭形高足,瓶頸與腹之間有柄,柄曲而長,瓶腹部飾團花紋飾。胡瓶為鴨嘴狀流、瓶口較大,細頸,橢圓形腹,圈足,素麵,曲形手柄位於口沿與肩之間。胡瓶,指的是胡地產制的瓶,實際上是胡人喜歡使用的一種容器類生活用品,隨著唐代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這種胡人的生活用品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逐漸傳入中原,並在唐代飲酒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五峰德王墓:明代最大親王家族墓
    據稱,這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親王家族墓地。鑿山建墓,僅墓道就約30米  記者驅車來到五峰山街道萬五路東邊的青崖山腳下。往北走了大約500米,記者見到一條長約30米寬約4米高約5米的巖道。巖道盡頭即是王陵的墓門,墓門敞開著。據當地的文物保護員李克平介紹,當初建造墓地的時候是鑿山而建,挖出的巖道填滿了土,現在土都被挖走了,才能看到現在的通往石墓的巖道。
  • 北京遼代壁畫墓:胡化形制凸顯民族融合風貌(圖)
    唐代的縣令墓石質葬具和墓誌遼代家族墓全景  ◎郭京寧  為北京地區北朝墓的形制特點樹立了標尺  首次大規模出土炭化高粱  北京地區罕見遼代完整壁畫墓  2014年7月,為配合工程建設,考古人員對大興區黃村鎮三合莊村進行了考古發掘。
  • 西安長安區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 墓主人均未過三十而亡
    5座墓葬均系豎穴墓道洞室墓,形制相同,規模相當,坐北向南,平面略呈「甲」字形,主要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水平總長5.5米左右,墓底距現地表深在3~5米之間。除M12墓室或因挖掘於沙層上易坍塌故以磚券外,其餘4座均為土洞墓室。葬具均為木棺,南北向放置於墓室中部,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北足南。
  • 唐代彩繪三彩釉女子俑,馬俑,駱駝俑,天王俑,鎮墓獸,陶器大全
    為追求新奇之美,唐代婦女常創造出新的髮式,有的高出面部兩倍以上,楊貴妃為標新立異,竟以假髻為飾。畫眉是唐朝婦女美容的重要內容之一。唐玄宗曾命畫工繪十眉圖,士庶爭求新樣式,難怪新娘出嫁,要「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朝婦女還講究面飾,所謂面飾,就是面部化妝。代表性的方法有額黃、花鈿等,額黃也稱月黃或鴉黃,因其在前額髮際塗黃粉或是在眉心畫月心而得名。
  • 薛紹墓中的天井是用來做什麼的,為什麼唐代有這麼多天井墓
    還有,除了薛紹以外,還有眾多的唐代的皇親國戚的陵墓都是天井墓,比如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都是天井墓的構造。 那為什麼唐代多出現天井墓呢? 1.天井結構方便陵墓取土 唐代的陵墓大多採用天井墓構造,天井墓主要分為地面結構和地下結構兩部分。 地面結構大多都是裝飾與代表的意義,而真正暗藏玄機的則是地下結構。天井墓的地下結構主要由墓室、墓道、過洞、小龕、甬道和天井構成的。
  • 陝西唐墓出土「半人高」彩陶駱駝 或為官方製造
    記者 張遠 攝   中新網西安12月4日電(記者 田進 冽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呆運4日透露,該省華陰市境內發現一座唐代夫妻合葬墓,墓主宋素在唐高宗時期曾任敦煌縣令,墓葬出土了胡人俑、陶駱駝、陶馬等隨葬品70餘件,其中2件彩陶駱駝將近半人高。專家認為,該墓的發現為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歷史提供了資料。
  • 北京有唐代古建嗎 雲居寺古塔和靈嶽寺釋迦殿它們是嗎?
    對此,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從北京目前現存的古剎看,修建在唐代以前(包括唐代)並保存完好的寺廟約有十餘座,但這些寺廟經歷代修葺或圮毀後重建,大多已沒有了唐代時的古建築,有的寺廟裡還有一些古樹,見證著這些寺廟數千年的歷史。不過,從眾多的古蹟中,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唐代建築或疑為唐代古建的蛛絲馬跡。
  • 《龍嶺迷窟》最大的秘密,揭秘西周墓、龍骨天書、李淳風的關係
    電視劇《龍嶺迷窟》的改編相當成功,大結局留給觀眾最大的謎題:魚骨廟下的古墓到底是誰的?西周墓、龍骨天書、李淳風有什麼關係?01西周墓和唐墓的真相魚骨廟下的古墓非常的神秘,地下不僅有唐墓的建築,還有西周的建築,西周的墓室,唐代的棺槨。
  • 【鹽池】胡旋舞與窨子梁唐墓
    史書記載;唐代長安在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公元713年) 才在宮廷流行胡旋舞,表明鹽池地區流行胡旋舞十餘年才流傳到唐長安, 這類題材的石刻作品,,是研究唐代歷史、唐代樂舞的珍貴資料。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