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人民日報深度關注欄目刊發《貴州組建督戰工作隊掛牌督戰脫貧攻堅:找出薄弱點啃下「硬骨頭」》,從是否建強攻堅堡壘、是否做到盡銳出戰、是否關懷一線幹部等三方面,深度報導貴州省整合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督戰隊力量,共組建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工作隊699個,對紫雲、納雍、沿河等9個未摘帽的深度貧困縣等進行掛牌督戰情況。全文如下:
今年1月,貴州整合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督戰隊力量,共組建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工作隊699個,對紫雲、納雍、沿河等9個未摘帽的深度貧困縣,剩餘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的3個重點縣,有剩餘貧困人口的8723個行政村以及所在鄉鎮,842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進行掛牌督戰。 是否建強攻堅堡壘 隊伍怎麼帶起來、擔子怎麼交出去 「他們到村裡,看完問完查完,才和我們見面。」貴州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板當鎮大地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小彬清楚記得,組織部門的督戰隊已來過5次。「進寨看、入戶問,反饋會就半小時,說完就去下個點。」王小彬說,「雖然脫貧工作紮實,但督戰隊依然抓得很緊。」 4月22日,聽說督戰隊來督戰基層組織建設,反饋會上,王小彬說:「我曾在安順市委組織部工作7年,工作經歷告訴我,大地村這列火車要想跑得快,村兩委這個火車頭就要強起來。我駐村這一年,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整頓軟弱渙散的村黨組織。」 「你們村基層組織建設,幹得不錯,村兩委班子配齊了,成員年輕、文化程度提高,村幹部幹勁足。」一連串肯定之後,紫雲縣委組織部部長、督戰隊板當鎮督戰分隊隊長袁媛話鋒一轉,「村幹部是村裡發展的核心力量,配得好選得優,但是,還得帶好帶優。你們是增援部隊,會走;大地村今後的發展,還要靠當地幹部這支隊伍。作為駐村第一書記,讓他們學到你和其他駐村幹部的本領,是關鍵。」 隊伍怎麼帶起來?擔子怎麼交出去?聽完反饋,王小彬陷入思考。 2019年6月,王小彬被派到大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村裡山多地少,當時,產業幾乎為零。「搞產業時間緊,那時,全村15名外來幫扶幹部領著大夥幹。如今,全村還有貧困戶29戶102人,打贏攻堅戰,我們很有信心。」王小彬說,接下來要調整工作重心,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對於今後的打算,王小彬坦言:去年重點抓了村委會陣地建設,如今設施齊全了,但有些村幹部不會用電腦,今後重在讓大家用起來;40歲有大專文化的吳彪接任了村黨支部書記,當過兵的吳成勇擔任了村黨支部副書記,24個村民小組長中更換了8個年富力強的致富能手,接下來就是做好傳幫帶。 村支書吳彪感到責任大,「跟著幹,容易;自己領著幹,難。但他們終究會走,我沒理由不儘快成長起來。」 督戰中,貴州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注重建強村兩委、村民組、攻堅網格,採取劃分黨小組、成立產業黨支部、選派幹部下沉到組駐點幫扶等方式,推動各級力量到村到組到戶。目前在全省村民小組設立黨支部4467個、黨小組41354個,在產業鏈、合作社設立黨組織9940個,發揮駐村幫扶幹部傳幫帶作用;從外出務工人員、退伍軍人、農村致富能手等群體中培育後備力量。 是否做到盡銳出戰 最關鍵的時刻,就要派最能戰鬥的人 「副處級幹部,怎麼被派去當一個正科級的鎮黨委書記?」3月初,時任畢節市愛衛辦主任的李林有被任命為納雍縣玉龍壩鎮黨委書記。「低職高配」,市委一紙任命剛下來時,李林有頗感「尷尬」。 「督戰中,我們發現納雍、威寧、赫章3個深度貧困縣有13個鄉鎮與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有差距。脫貧攻堅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就要派最能戰鬥的人!」市委組織部負責同志道出了其中原委。 為此,畢節市委從有基層經驗、熟悉農村工作、在脫貧攻堅中表現好的縣處級領導幹部中精選13名「強將」,免去現職但保留副縣長級,下派到上述13個鄉鎮擔任鄉鎮黨委書記,並將行政關係、工資關係、組織關係全部轉到所在鄉鎮。 脫貧攻堅,關鍵在產業。到了玉龍壩鎮,經過調研,李林有確定要在壩區建5000畝黃蜀葵基地,但在短時間內流轉4000多畝土地,群眾不理解,有兩名村民反對聲大,急壞了當地幹部。了解情況後,李林有帶著熟悉情況的鎮黨委委員趙乾去了現場,趙乾對這個村熟悉、有威望,善做群眾工作。果不其然,算效益、講政策、談合作,很快取得村民支持,壩區開溝、覆膜、栽種一路暢通。 李林有坦言:「我剛來,是生手,還是得用好當地幹部。」一到玉龍壩鎮,李林有一邊廣泛了解當地幹部,一邊全面了解鄉鎮情況,「讓合適的人幹好事。」 督戰中,貴州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及時對18家籤訂責任狀的省直部門和「9+3」縣區等地和部門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對83名不勝任的幹部進行調整。今年以來,全省各市(州)對185名縣級領導班子成員、391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進行調整充實,確保盡銳出戰。 是否關懷一線幹部 一線幹部幹得好,更要用得好 今年4月下旬,因為脫貧攻堅實績突出,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塘壩鎮紅竹村的「80後」脫貧攻堅指揮部副指揮長鄒進被提拔為塘壩鎮黨委組織委員,擔任鄉鎮副科級領導職務。 2018年,鄒進剛結束在深度貧困村小石界村的扶貧「戰鬥」,鎮領導有意讓他回單位「休整」,但他婉拒了:「最後一個貧困村,讓我去!」他再次踏上新徵程,奔向全鎮最後一個貧困村——紅竹村。紅竹村位於沿河縣北部,貧困發生率高,基礎設施差,產業發展弱,任務艱巨。 來到紅竹,鄒進改進工作方法,實行幹部包片包組,抓陣地建設、抓產業發展、抓民生工程。一年多來,各項工作有章有法:通過推行制度上牆、黨員考勤、定期報告等制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規模化種植1384畝,修建水池11個600立方米,鋪設管道25300米,解決了全村1500餘戶村民的飲水問題……紅竹村如「變戲法」般換了新面貌。2019年,紅竹村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脫貧成效考核,排名全省靠前。 「對於這些啃『硬骨頭』的一線幹部,幹得好,更要用得好。」銅仁市級第八督戰分隊隊長張三海說,督戰中,銅仁市把嚴格落實脫貧攻堅一線幹部「1+5」激勵關懷體系作為監督主要內容,從政治教育引領擔當、選拔任用引導擔當、容錯糾錯推動擔當、激勵褒獎促進擔當、「關鍵少數」帶動擔當等5方面進一步落實各項激勵措施。 貴州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在督戰中督促做好面向脫貧攻堅一線表現優秀人員定向招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工作,全面清理、核查村第一書記、駐村幹部是否做到每年1次健康體檢、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全方位關懷一線幹部,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來源 人民日報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