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代的皇帝,劉邦、李世民、朱元璋,乾隆,人們張口就來。
可是提起東晉以後的南北朝,人們好像就不太熟悉了。其實南朝四大天王也非常出名。
那就是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這裡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非梁武帝蕭衍莫屬。
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卻又因過度沉溺佛教而四次出家為僧,最終因叛軍圍城活活餓死於都城內。
他很長壽,存在超過了半個世紀的蕭梁的政權其實都是他一個人在唱獨角戲。不過,他並沒善終,被活活餓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是,他太能活了,太能活意味著進入垂暮之年,就不可避免地昏庸糊塗。
《魏書·島夷蕭衍傳》有句評價蕭衍的話說得很符合實際:「衍好人佞己,末年尤甚。」
這個老得跟古董一般的皇帝,已聽不得逆耳忠言,只喜歡別人給他貼金和戴高帽子。文武大臣都知道他好這一口,為了讓他高興,保自己平安,都爭相奉承他,拍馬諂媚,誰也不在他面前說真話、實話,所以在蕭衍眼裡,他的梁國依然繁榮富強,天下無敵。
而事實是到了蕭衍執政晚期,南梁帝國其實已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絕症患者,吏治、軍事、法律、經濟全面崩壞,整個國家純粹就是一個內部完全被掏空的巨大朽木。只要有點外力,梁國可能就會土崩瓦解。
二是他是個狂熱的佛教徒。為了佛教,國家所有活動都得圍繞他的佛教事業轉。
作為皇帝,蕭衍視佛教為生命,把念佛、拜佛、尊佛、弘佛當作一生最純粹的信仰和最重要的事業,在對佛教狂熱的程度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能和梁武帝蕭衍相比。
早在天監十八年(公元519年),蕭衍就接受佛戒,正式皈依佛教,法名冠達,成了一個帶髮修行的俗家弟子。此後,皇帝似乎成了蕭衍的副業,朝廷很多事務他都交給臣下去處理,自己一心撲在了佛教事業上。
因為狂熱,做出了四次跑到寺廟捨身事件,既荒唐又好笑。
皇帝捨身為佛,國家就亂套了。沒辦法,大臣湊份子贖皇帝出來呀。
第一次時間比較短,三天自己就回皇宮了,下面三次都是大臣把他贖回來的。
第二次以一億萬錢的贖金成交,那是滿朝文武「主動」捐款得來的。第三次,兩個億。第四次又是一個億萬。
史書很明確地記載了這幾次贖身錢不是來自國家財政,而是來自臣下的捐獻。當然,這種捐獻毫無疑問是被迫的,你敢不捐試試看。
《南史》寫的是「皇太子以下奉贖」;《魏書》裡說「內外百官共斂珍寶而贖之」;《資治通鑑》記得更明確:「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是「群臣」湊出來的錢。
不過,這些贖身錢最終的埋單者還是南梁的老百姓。官員們在皇帝身上失去的錢,會從老百姓身上加倍榨回來的,不然他們的生活質量怎麼保障?
所以,蕭衍這種捨身行為,歸根結底還是加在百姓身上的負擔。一個心裡只有菩薩,沒有百姓的皇帝,怎麼可能會有好下場?
因為信奉佛教, 大興土木, 他在皇宮對面斥巨資建造了一座寺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同泰寺。他四次捨身都是發生在這個寺廟裡。
上行下效,皇帝都那麼瘋狂,那下面臣子,老百姓有樣學樣,於是整個南朝到處建的都是寺廟。養著幾十萬不交賦稅的僧人。
第三,蕭衍一生最大的汙點就是收留侯景,引狼入室。最終把自己老命也搭上了
侯景後來之所以能把南梁搞得一塌糊塗,首要原因就是有梁武帝蕭衍對侯景的盲目信任和毫無原則的支持。
不知道蕭衍到底喜歡侯景的哪一點,即使知道侯景戰敗後一無所有,也還是日盼夜盼侯景快點兒來投靠自己。
南朝的侯景之亂是中國古代一次巨大的災難,對中國古代社會造成的傷害貽害深遠。
還有蕭衍的兒子們,也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卻對父親被困之事漠不關心,都在坐擁重兵的情況下故意磨蹭、拖延,隔岸觀火,根本不在乎蕭衍的安危。
只要有一個想救父親,蕭衍也不會活活餓死。
這些兒子,侄子不僅不幫他,還和候景裡應外合,充當內奸,比如提供渡船幫助侯景渡江的人,竟然是全權負責首都建康軍事防衛的總司令蕭正德!那可是蕭衍的侄子。
除了實力最強的蕭繹,蕭衍的另外幾個握有兵權的兒子也對殺敗侯景、救出父皇的事情一點兒不積極。後來兄弟幾個窩裡鬥,爭搶皇位倒是特別積極,打得那叫一個激烈。
蕭衍被困在宮城裡,那叫一個慘。
宮城裡由於缺少食物,已經餓死病死了一大半人。到後來很多東西都只能生吃了,因為沒有木材生火。剛開始沒柴火燒的時候,大家就到處拆房子,甚至把尚書省,相當於國務院的辦公室都拆了,拆下的木料拿去燒飯,但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夠吃,不夠燒的。
士兵們為了填飽肚子,想盡各種辦法弄吃的。有的把身上的鎧甲脫下來煮著吃,這些鎧甲是牛皮、驢皮經過多道工序加工的。真餓極了,這東西脫下來一煮,還能美美地吃上幾頓肉湯。沒有真皮鎧甲的戰士也為填飽肚子而各顯神通,有在老鼠洞外點火煙燻,把老鼠從洞穴裡逼出來抓著吃肉的,有用彈弓和線網捕捉鳥雀來吃的,反正很慘,只要能吃的都想方設法弄來往肚子裡塞。
不光是普通士兵沒吃的,皇帝蕭衍也同樣沒東西可吃。蕭衍因為信佛,常年吃素,不吃葷腥,食物似乎更好對付一些,但幾個月下來,所有的蔬菜,包括以前扔掉不要的菜根都被吃光了。實在弄不到蔬菜後,蕭衍不得已吃雞蛋了。蕭衍是極為虔誠的佛教徒,吃雞蛋是犯殺生之戒的行為,所以蕭衍是從來不吃雞蛋的。但他已被逼入絕境,不吃雞蛋就啥菜都沒有了。蕭衍邊吃邊泣不成聲。
侯景攻進皇城後,他下令將蕭衍身邊所有的侍衛和宦官全部清除,換上自己安排的人員,將蕭衍控制在深宮之中。不久,侯景就削減了蕭衍的各項生活待遇,基本上蕭衍要什麼都說沒有,拒絕提供,漸漸地連一日三餐都懶得保障,到最後,乾脆啥吃的都不給送了,蕭衍整天餓得頭昏眼花的。一個86歲的老人,哪兒經得住連續幾天沒吃沒喝?很快,這位年輕時意氣風發、橫掃千軍的南梁皇帝,便因飢餓而死。
對於蕭衍死前的狀態,史書是這樣描述的:
「五月,丙辰,上臥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
侯景三月十三日破城,蕭衍五月初二就餓死了。臨死前躺在床上,因為口渴發苦,叫人給他送一杯蜜糖水喝。這大概是臨死前的幻覺作怪吧。
不管怎麼說,蕭衍的這種非正常死亡都算是悲催的結局,貽笑千古。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活活餓死的皇帝。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態度鮮明地進行了評論:「梁高祖之不終也,宜哉!」蕭衍的人生最後結局是很悽慘的,國家喪失,自己也被餓死在皇宮裡。蕭衍最終沒有好的結局,完全是自作自受,是意料之中的。
還有一件事讓後世皇帝覺得匪夷所思,這個能佔有天下美女的男人,竟然不近女色!
皇帝不近女色,這概率大約等同於貓不吃腥,幾乎是零。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在飲食男女這類事情上,存在著各種常人看來很奇葩的狀態,有堅持一夫一妻制的,有因懼內而有賊心無賊膽的,有因男科疾病無法御幸嬪妃的,像蕭衍這樣完全主動徹底地放棄性生活的皇帝,歷史上只此一個——他又幹了件空前絕後的事。
《梁書》上說蕭衍「五十外便斷房室」。蕭衍是公元464年出生的,他五十歲時是514年,考慮到「五十外」這種說法,可以給他再加個四年。因為按照正常認知,「五十外」也就是五十歲剛出頭,不可能到五十五歲以後。如果是五十五歲以後的年齡段,史書上肯定會換成「未至六旬便斷房室」這種表達的。
這樣算來,蕭衍在518年,也就是天監十七年便不再與嬪妃同房了。他死時86歲,也就是三十多年不近女色。
後世總想找出原因,為什麼擁有萬千女人的皇帝主動戒欲?
首先說蕭衍並不是一個清心寡欲的男人,甚至可以說是個好色、對美女佔有欲很強的男人。他攻佔建康後,迫不及待地檢閱了東昏侯蕭寶卷的後宮團。他也是一個都不願放過。他兒子也有八個,公主也不少。
大多數人的普遍觀點是:因為蕭衍信仰佛教。佛教認為,人的欲望是苦難的根源,要實現功德圓滿,去往極樂淨土,就必須禁止一切欲望,而色慾是擾亂修行心智的魔障,必須戒淫。在這種教義引領下,蕭衍決心放下自己幾十年的愛好,清心寡欲,一心向佛。
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我們姑且來看看。
天監十一年,蕭衍曾因為身體有病,向兩個大夫劉澄之和姚菩提求治。劉澄之給的結論是吃得太好,不過姚菩提給出了不同的結論。
姚菩提對蕭衍說:「唯菩提知,官房室過多,所以致爾。」姚菩提說得很直接,皇上你這就是房事過多導致的。
後來兩人都給蕭衍開了治療方子,一個讓他喝藥酒,一個給他吃藥丸,但並不見好。
不知道蕭衍的這次生病是不是他後來戒色的誘因。這裡只是分析推測,天監十一年時,蕭衍接近五十歲了。根據記載,之後不久他就斷絕了房事。如果按照時間推算,這方面的因素和嫌疑是有可能存在的。
天監十七年,是蕭衍的七弟蕭秀去世的那一年,也是蕭衍的六弟蕭宏在驃騎橋埋伏殺手想幹掉皇帝哥哥的那一年。不知道是不是這些讓他傷心、失望的事情影響了他的性情。
事實究竟如何,我們無法得知。只是就史論事,不存在故意對歷史人物不敬。
喜歡文章就點個讚吧,歡迎交流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