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絕句》
皇帝是古代時期的最高統治者,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由於皇帝的權勢極大,聖賢們多勸諫皇帝要以德服人、仁義執政,能做到這一點的皇帝屈指可數。
皇帝同樣也是極為危險的一個職業,作為天下至尊,自然有很多人覬覦皇位寶座。因此,皇帝被刺殺、謀害,甚至被部下謀反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按理來說,仁慈的皇帝可以使得全國政通人和,民心所順,這樣的皇帝很難失去執政的根基,其統治往往是穩固的,而殺伐無度、濫用酷刑的皇帝,則往往會牆倒眾人推。
可是,卻有這麼一個皇帝,他文武雙全,卻因為愚蠢的仁慈而害死了自己,斷送了社稷江山。
一、文武雙全
蕭衍原原本是南齊時期的一郡國刺史,刺史在古代,往往是地方的二把手,可以說權勢並不小。南齊皇帝荒淫無度,橫徵暴斂,導致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外部勢力的攻打和民心的喪失,使得南齊皇帝失去了執政的根基。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蕭衍原迅速在州郡募兵,對內,他以勤王的名義進京,將當朝天子齊和帝和滿朝文武都控制了起來,獲取了大義上的名分,對外,他秣馬厲兵,彈壓諸侯,收復失地。
同時,在他的政令下,百姓的賦稅減半,休養生息,民生向好,因此,勸進蕭衍原稱帝的聲音此起彼伏。不久後,蕭衍原逼迫齊和帝禪位,自己登上了皇位寶座,改國號為「梁」,時年僅38歲。
蕭衍原可謂是文武雙全,十分具有開國之君的特質。然而,他卻有一個突出的特點——他信奉佛教。由於佛教引導人們向善,所以蕭衍原十分仁慈,在南北朝時期,斬殺前任皇帝幾乎是政治上的慣例。
然而,蕭衍原卻給齊和帝封了一個爵位,讓他安度餘生,同時,除了戰場上必要的殺伐,他儘量不殺生,同時,他的一日三餐也都是素食,甚至,他連美女都不怎麼喜歡,儼然是一個清心寡欲的大聖人。
二、痴迷佛教
蕭衍原無疑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但或許,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雖然梁國立國之初,百姓的賦稅大大降低,政通人和,然而隨著蕭衍原愈發痴迷佛教,他便大量撥款在全國修建寺廟,如此一來,百姓的賦稅又嚴峻了起來,許多壯齡男子還被徵去修建寺廟,這大大破壞了社會的生產力。同時,由於皇帝偏愛佛教,願意踏踏實實種地的人也少了,大家都想著出家,很多良田都被荒廢,一時間,全國多地爆發災荒,朝廷竟然沒有足夠的賑災糧食。本是想通過修建廟宇,乞得百姓平安,結果竟然適得其反。
同時,由於蕭衍原過於痴迷佛教,竟然無心打理政事,一心想要出家,導致朝廷的文件積壓成堆,政府的運轉效率緩慢,各級官吏也在皇帝的帶頭作用下不務正業,成天鑽研佛法。可以說,整個國家的部門都變得形同虛設。
最搞笑的是,身為堂堂天子,竟然偷跑到寺廟裡去,想要皈依佛法,後來被大臣發現後,才將皇帝架回皇宮,如此一來,皇帝十分生氣,鬧得皇帝想要禪讓帝位,自己一心研究佛法,這可把老臣們都嚇壞了。
而且,佛教主張戒色,蕭衍原在這方面執行的非常到位。即皇帝位48年,後宮的嬪妃們也守活寡守了48年。
可以說,蕭衍原引以為傲的佛教信仰,為國家社稷帶來了災難。同時,這也為他的最終結局悄然埋下了伏筆。
三、愚蠢的仁慈
公元574年,東魏侯景來投,這人的名聲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差,連著反叛了好幾個主子,想要自立為王。這次,他被東魏追殺走投無路,又前來投奔梁國,大臣們認為,收留侯景無異於引狼入室,朝野上紛紛都是驅逐侯景的議論。然而,蕭衍原卻說,佛祖以慈悲為大善,侯景誠信來投,我必然相救。因此,皇帝不但收留了侯景,還將重大軍權賦予了他。
侯景對於被收留,原本也沒報什麼期望,然而,聽說可以被收留後,當即是感激涕零,連連磕頭山呼萬歲,發誓要永遠效忠梁國。蕭衍原自己也很滿意,畢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然而,眼前恭恭敬敬的侯景,內心裡其實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後來,一場戰役失利,使得皇帝的侄兒被東魏俘虜,為了解救侄兒,蕭衍原竟然派侯景前去和東魏談判,這還了得?果然,心懷鬼胎的蕭衍原又反了,把梁國的隨從使者殺了個精光,還把梁國的軍事機密透露給了東魏,引發了兩國的大戰,自己等待坐收漁利。
得知侯景反叛,蕭衍原自然十分氣憤,但他卻派了自己的侄子蕭正德前去鎮壓,其實,蕭正德和他的父親,早就有了反心,然而,此事暴露後,蕭衍原非但沒有降罪於他們,反而還繼續對他們委以重任。
蕭衍原的善心終究是沒有感化逆臣。
於是,侯景和蕭正德一拍即合。表示願意和他攜手推翻蕭衍原,擁戴蕭正德稱帝。得到消息的蕭正德大喜過望,立刻發動了軍事叛變,由此以來,蕭正德和侯景兩路叛軍同時進攻皇城,皇城守軍難以抵擋。
叛軍很快就進入了建康城內,由於皇宮內還有大量精銳的禁軍,叛軍久攻不下,所以叛軍包圍了皇宮,斷絕了皇宮裡的一切食物補給。蕭衍原悔不該當初,然而,此時的他已經民心盡失,而且因為他剛愎自用,甚至無人發兵來救,眼看著皇宮裡的食物一天天的變少,最終,曾經文武雙全的梁武帝,竟然被禍禍餓死在了皇宮裡面。
事成之後,侯景又反了,他違背了擁戴蕭正德稱帝的誓言,自己搶先稱帝,僅給了蕭正德一個有名無實的大司馬虛銜,得知被背叛的蕭正德怒火中燒,悄悄的策劃著謀反,然而,本著斬草除根的道理,侯景在不久後就殺害了蕭正德。至此,侯景的稱帝願景再無後顧之憂。
一個仁慈的皇帝,因為仁慈,被活活餓死。一個奸詐的逆臣,因為奸詐,最終登上九五之尊。想來也令人唏噓不已。
可憐的蕭正德,就因為自己愚蠢的仁慈,斷送了自己的江山與性命,本可以成為一代雄主的他,竟然變成了一個千古笑柄。
結語
仁慈是一種優秀的品質,然而,濫用的仁慈卻是一種愚蠢。蕭衍原本是一代文武雙全的雄主,卻因為自以為是的仁慈,不但使得百姓受盡賦稅之苦,還斷送了自己打下的一片江山,他生命的最後,不知他是否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呢?
正如偉人曾說:「對敵人的仁慈,是對自己的殘忍。」只有我們在能夠確定,施加仁慈不會牽連自己和身邊的人的時候,才可以這樣做。
蕭衍原的仁慈,終究是一種自私,為了自己內心的慰籍和信仰,至天下的百姓和忠於自己的文武百官與不顧,最終導致了這樣的惡果。這樣的結局其實也在意料之中。
或許,他是一位合格的佛教信徒,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參考資料:《江南春絕句》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