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精探」八裡橋 古舊橋面石重見天日

2020-12-15 湘湘帶你看社會

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的永通橋,即北京人所謂的八裡橋,位於朝陽區管莊鄉八裡橋村東南方向。八裡橋長約50米、寬約16米,南北橫跨於通惠河上,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飽經滄桑數百年,八裡橋積存下諸多傷病。為延長文物壽命,2019年年底八裡橋停駛機動車,為下一步的修繕保護做準備。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朝陽區文旅局了解到,八裡橋修繕方案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文物部門近日還對八裡橋開展了橋面勘察。工作人員經過四次精細地探挖,才讓一組古老的橋面石重見天日,這一工作也將為古橋的後續修繕復原提供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因其交通功能已不復往昔,修繕後的八裡橋將作為歷史景觀呈現給公眾。

垂直下挖四處探坑發現埋藏多年橋面石

日前,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在八裡橋古橋處看到,文物部門已經在古橋的南北兩端建起封閉護牆,行人、車輛改走西側的新橋,曾經熙熙攘攘的古橋趨於平靜。為探究橋面的原貌,朝陽區文旅局工作人員對橋面南半部的瀝青路面進行了刨查。

封閉管理

在前三次探挖均未找到橋面石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又在老橋與引橋銜接處進行了第四次探挖,這一次他們終於有所收穫。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在現場看到,第四處探坑呈現為邊長2米的正方形,切面包括瀝青層、渣土層、泥土層,在深約70釐米處,七塊古老的橋面石重見天日,它們有的完整示人,有的露出局部,有的表面細膩平滑,有的顯現出明顯溝紋。

重見天日的橋面石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按照市文物局對八裡橋整體修繕方案的完善要求,朝陽區文旅局於6月開始查找瀝青下的橋面石。為降低對文物的幹擾,工作人員通過小型器械和傳統工具,以毫米為單位逐步刨查,最終在上述探坑發現了橋面石。而此前三處探坑未能找到橋面石,也證明古橋的橋面石存在缺失。這項前期工作將為古橋下一步的修繕提供幫助。

橋面探坑

墊土為降低橋面坡度修繕後將接近原貌

據《朝陽文物志》記載,八裡橋、盧溝橋、朝宗橋並列為北京現存三大古石橋。但是在八裡橋這座古老的石橋上,為何會層層鋪墊厚重的泥土、渣土和瀝青?

對此,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八裡橋是一座三孔石拱橋,過去為方便漕船通行,中孔明顯高於兩個邊孔,從而形成「中拱奇高」的結構特點。近現代為便於機動車通行,交通部門對橋兩端進行了墊高處理以降低橋面坡度,其鋪設物最厚處可達1米,最薄處也有0.2-0.3米。這一點在《朝陽文物志》也有明確記載:1938年修京通柏油路時,將橋兩端墊土,降低了石橋的坡度。1949年以後,在橋面鋪設瀝青。

中拱奇高的八裡橋

那麼,文物部門此次探查埋藏的橋面石是出於何種考慮呢?對此,上述負責人表示有多方面考慮。首先就是探查橋面石的遺存狀況,未來修繕中要適當進行補缺;其次是探查八裡橋歷次工程中橋面鋪設物的情況,為後續修繕工程做足準備。「修繕後的八裡橋,會最大程度接近歷史原貌,古老的橋面會重見天日。」該負責人說。

橋面上的土層

八裡橋傷病較多修繕需多部門協作

對話人: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

北青-北京頭條:目前八裡橋存在哪些問題和隱患?

朝陽區文旅局:長年服務於市政交通,八裡橋中孔南橋牆已出現明顯歪閃。朝陽區政府近年來時刻關注八裡橋的狀況,會對橋梁進行年檢。在最新的檢測報告中,橋梁狀況已經不是很好。因其建設年代久遠加之負載量大,已經出現條石破損、錯位,橋體表面鋪裝網裂等問題。

中孔南橋牆出現歪閃

北青-北京頭條:八裡橋的具體修繕方案有了嗎?

朝陽區文旅局:修繕方案已經完成且通過了國家文物局審批。目前我們正根據國家文物局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建議修改方案,此次探查工程也是為了幫助修改方案而進行的。

北青-北京頭條:八裡橋修繕的難點主要在哪裡?

朝陽區文旅局:一是橋梁本體狀況不佳,修繕工程要做到不傷及橋梁、不產生問題,這需要非常細緻深入的研究;二是橋梁文物的特殊性,需要水務、交通、文物等多部門通力協作。

北青-北京頭條:完成八裡橋修繕需要多長時間?

朝陽區文旅局:通惠河是北京市的洩洪河道,而八裡橋的維修需要對橋梁進行整體支護,要對通惠河進行部分截流,所以工程得避開汛期、避開冬季停工期,具體工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北青-北京頭條:未來的八裡橋將如何展示利用?

朝陽區文旅局:修繕後的八裡橋會恢復原貌,結合周邊的八裡橋公園,形成一個整體景觀。八裡橋是朝陽區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個亮點,八裡橋地處交通要衝,曾是東至山海關、南至天津陸路交通的咽喉,該地曾發生過近代史上著名的「八裡橋北京保衛戰」。老橋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見證,深入挖掘其歷史內涵,展現其新時代的精神,是我們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北京青年報》8月6日相關報導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始建於1446年,管莊鄉八裡橋村東南,發現了古舊的橋面石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朝陽區文旅局了解到,八裡橋修繕方案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文物部門近日還對八裡橋開展了橋面勘察。工作人員經過四次精細地探挖,才讓一組古老的橋面石重見天日,這一工作也將為古橋的後續修繕復原提供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因其交通功能已不復往昔,修繕後的八裡橋將作為歷史景觀呈現給公眾。
  • 寧波堇山湖水杉紅,水下橋,重見天日
    我已三次遊歷堇山湖。2019年11月16日,我第二次遊歷堇山湖,水庫邊規模龐大的紅杉林,令人震撼!當時的水位還是挺高的,還有水庫中央的磬裁橋,只露出了部分橋頂。2020年12月6日,我第三次遊歷堇山湖,因為湖畔的紅杉林正紅,還因為今秋以來雨水少,乾旱嚴重,水庫見底,長期被淹的磬裁橋終於重見天日。沒想到看到的水庫水位之低,更加令人震撼,水位離曾經被淹的磬裁橋,已經很遠。友人殷蕾芸在往年冬天拍到的堇山湖紅杉林,水位更高,水位在樹腰。
  • 「通州八景」之一:通州八裡橋 長橋映月
    古人有在屏風上作畫的習慣,而屏風一般為四扇。用於寬大廳堂時,要將兩座連接起來,合為八扇。相連接的八扇上,繪一組內容相互關聯、風格相互統一的系列畫,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鳥。 最早將「八景」繪成畫的是北宋畫家宋迪,他將湘陰、嶽陽、衡山、衡陽、桃園、零陵等七地八景點的優美風光繪成瀟湘八景圖。
  • 被歲月塵埃掩埋的古鹽道「重見天日」,快去打卡!
    五彩石柱APP消息,一段被歲月塵埃掩埋的古鹽道被「梳妝打扮」後,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這段位於石柱沿溪鎮清明村趕家橋的古鹽道為趕家橋至魚池巖口古鹽道修復工程的一期工程,經過兩個月施工,已於近日竣工開放。
  • 遼陽旅遊之《燈塔的那兩座橋》
    據記載,萬寶橋總體造型為兩墩三孔,橋長二丈五尺五寸,寬一丈五尺,高一丈零五寸,橋墩間距為九尺三寸。橋面為平面型,兩側附石柱欄杆。橋面石條分上下兩層,下層鋪三排,每排七塊,每塊石長八尺五寸,寬二尺一寸,厚一尺二寸,重約三噸。在下層橋面上,鋪夾五寸厚白灰,再用長方形的大青條石對頭橫鋪於灰上,成為上層橋面。橋身兩端用青條石各向外伸延七尺,與路面相接。
  • 匯津橋清代「橋神」碑,重見天日(圖)
    匯津橋清代「橋神」碑,重見天日(圖) 據廣州市考古所馬所長介紹,這是迄今為止廣州古橋考古過程中首次發現「橋神」石碑,對研究匯津古橋的歷史以及古代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施工意外挖出「橋神」石碑  「橋神」古碑位於海珠區寶業路西華北直街與馬湧直街交界的馬湧河畔。記者昨天下午趕到匯津橋時看到,橋頭聚集了許多當地居民。出土古碑的大坑已被重新掩埋,三塊石碑橫放在距橋頭5米處的空地上。
  • 河南省有個古老鄉村,百年古樹古水井老民宅星羅棋布
    古柳樹位於息縣八裡岔鄉葉店村何窪組,曾遭受雷電之災,但生命力頑強,渡過劫難,生存下來。八裡岔古柳樹★古石碑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石碑位於息縣八裡岔鄉馮鄉村胡鄉組,石碑長約三米左右,寬五十公分。石碑的一面清晰刻有「清朝乾隆四十九年歲次」幾個大字,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就是公元1784年,距公元2020年已有236年的歷史。歷史記載也正是這一年乾隆皇帝從京師北京出發,開始第六次南巡。據知情者介紹,如此大的功德碑實屬少見,上面刻字不低於幾十個姓氏。
  • 河南一百齡水漫橋重見天日 遭泥沙掩埋39年(圖)
    河南一百齡水漫橋重見天日 遭泥沙掩埋39年(圖) 2014-06-13 11:20:01  這座惠濟橋長約30米、寬5米左右,10個橋墩支撐起橋面,上面鋪設數十條青石。幾十條青石塊,用當地人稱的37個「鐵耙子」,緊密鉚接一起。  這座惠濟橋的護欄高約20釐米,按照現在的築橋標準,它屬於「偷工減料」工程。  然而,正是這樣才給這座橋的堅固久安,提供了科學依據:「它的護欄低,一旦洪水大時,水流可從橋面上流過。洪水及時排洩,不會對橋體造成危險。」
  • [鐵馬旅行].八裡左岸自行車道
    今天的鐵馬旅行,延續前次的二重環狀自行車道之旅;這次預定從蘆洲騎往八裡。我仍是選擇搭乘捷運接駁,來到蘆洲站,在捷運站附近租Youbike單車。所以這麼安排,是為了旅行的舒適度。洲後村老照片(成蘆橋橋墩導覽解說照片)圖:觀音坑溪橋騎車續沿著成蘆橋下,來到了溫子川河口堤堰,這是上次鐵馬旅行的終點折返處。
  • 篾纜精!篾纜精!原來說的是這個意思...
    一日家中主人到閣樓處取物,發現這條舊篾纜竟然移動了位子。這個取義,不消說,就因篾纜精在此間潛伏的緣故了。這條篾纜精在七裡瀧大大的自由自在起來,有時浮到水面,漂個十裡八裡。有時沉下水底,躲個三年五載,看看過了三百年,漸漸閃閃生光,隱隱見彩起來。渾身鱗甲和口鼻須髯,無不完全。只差沒曾把眼目修煉出來,所以升沉出入,雖然活靈活現是條生龍,卻究竟苦於張不開眼,瞧不見花花世界、芸芸眾生,每天瞎動瞎撞摸點水產物類充腹。
  • 重見天日!安徽泗縣古運河邊挖出「鎮水石獸」,約有1400多年歷史
    近日,在世界文化遺產安徽泗縣古運河邊,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十分精的「鎮水石獸」,這也是當地第二次出土「鎮水石獸」。今年4月份,秦習武家的承包田進行土地流轉,在植樹過程中,發現了以前埋藏的石獸,於是急忙向社區報告,這一尊運河石獸才得以再次重見天日。經過初步清理,文物工作人員把剛剛出土的「鎮水石獸」 轉運到泗縣博物館 。
  • 地鐵施工挖出古橋 盤點中國最美十大古橋
    據乾隆《太原府志》卷十「津梁」記載:「鎮遠橋在北門鎮遠門外」。因此,這座因地鐵施工而重見天日的古蹟,正是當年太原府城大北門外的鎮遠橋,是明清太原府城城防交通體系的重要實物遺存。  現階段搶救保護的是這座石拱橋的北半部分,單拱磚石結構。根據現有公開資料,城釋設計團隊通過數位化技術建構了遺址虛擬場景,並嘗試對鎮遠橋進行數字復原。至此我們得以看到這座明代古橋的全貌。
  • 原來,現在的趙州橋已經不在是那座屹立千年的古橋了!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實至名歸的。然而,現如今人們所能看見的「趙州橋」已經不是那座千年古橋了,而是經過了現代技術大修的鋼筋水泥版的「趙州橋」。早在1930年,梁思成前往考察,發現該橋情況堪憂。
  • 開封千年州橋重見天日 南北橋面長約20.3米「州橋明月」曾是汴京...
    州橋本體 本版圖片由採訪者供圖遺址中發現的瓷器□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鄭松波實習生嶽媛二次發掘,千年古橋見天日1984年8月,開封市政工程公司意外發現了州橋遺址。州橋遺址位於今天開封市中山路與自由路交叉口南50米,是北宋東京城御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誌性建築。近日,備受關注的州橋遺址發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這座沉寂於泥土中千餘年的神秘古橋,終於重見天日。州橋始建於唐代建中年間,據明成化《河南總志》記載,因橫跨在當時作為南北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的通濟渠上,故名「汴州橋」。五代時期,「汴州橋」稱「汴橋」。
  • 宣化現明代石橋,長是頤和園十七孔橋2倍
    挖出的古橋石構件有基石、橋面石,還有欄板、望柱等構件。據文物部門查閱地方史志和調查當地村民,推測此次發現的古橋應為明代所建的廣惠橋。根據清代《宣化縣誌》記載「廣惠橋在城南洋河上,萬曆二十七年巡撫王象乾建,康熙四十五年滇圮四洞,橋遂廢。
  • 壹探|四座橋,跨百年!盤點濟南黃河上的鐵路大橋
    原標題:壹探|四座橋,跨百年!盤點濟南黃河上的鐵路大橋齊河黃河大橋通車,濟南黃河上再添一座可以通車的公路大橋。其實,在濟南黃河上方,不僅有公路大橋,也有公路鐵路兩用橋和專門的鐵路大橋,最早的已經有百年歷史了。歷史最悠久的是京滬鐵路跨越黃河的鐵路橋,有兩座,有舊橋和新橋之分。
  • 八裡左岸水都休閒遊
    【遊程特色】  臺北縣八裡鄉,因2004年完工的八裡左岸景觀地貌改造工程,集合了關渡大橋至米倉橋段的水岸花園綠帶、米倉橋至西門河濱公園的水都地標公園、西門河濱公園至挖子尾的水岸生態公園以及沿著淡水河畔興建的自行車道等休閒建設
  • 二探「名相世族」那些古事
    四訪淥田,二探「名相世族」那些古事
  • 風災重創臺東溫泉區 37年前被掩民宅重見天日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新網8月1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由颱風「莫拉克」引發的臺灣「八八水災」重創臺東知本溫泉區,暴漲的知本溪淘空河岸,衝垮金帥飯店,也意外讓三十七年前颱風「娜拉」侵襲時,被土石掩埋的十二戶民宅重見天日。臺東市民段裕仁說,看到金帥飯店遭滾滾洪流衝垮,讓他回想小時候「娜拉」颱風侵襲的景象,當時知本溪山洪爆發,強力衝擊日前倒塌的金帥飯店一帶。
  • 埃及古城堡重見天日,中國父親十年謊言真相大白
    埃及古城堡重見天日,中國父親十年謊言真相大白2008年3月2日,埃及曝出重大考古發現的新聞:一座公元8世紀的古城堡重見天日。為這次考古發現做出重大貢獻的是一位獲得埃及文物部門特許的中國考古愛好者——李金培。而鮮為人知的是,他曾是國內的一名罪犯。